尊德性道問學

尊德性道問學,語出《禮記·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意謂君子既要尊重與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經由學習、存養發展善性。宋代理學家、心學家據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學與教學路線。朱熹注《中庸》說:“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認為“尊德性”是“存心養性”;“道問學”是“格物窮理”。教人,應從“道問學” 為起點,上達“尊德性”,強調“下學”功夫。陸九淵則認為教人以“尊德性”為先,所謂“先立乎其大”,然後讀書窮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尊德性道問學
  • 來源出處:《禮記·中庸》
出處
朱熹說:“大抵子思以來, 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今子靜(陸九淵)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論卻是道問學多了。”(《朱文公文集·答項平父》) 明王守仁則認為“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也”。“如今講習討論,下許多功夫, 無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傳習錄》上)。強調兩者之統一。參見“鵝湖之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