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屬

棗屬

棗屬(學名:Ziziphus Mill.)落葉或常綠灌木喬木;葉互生,全緣或有鋸齒,花小,聚傘花序或有時呈圓錐花序式排列;萼片、花瓣和雄蕊均5枚;子房埋藏於花盤內,每室有胚珠1顆,果為球形或長橢圓形、肉質核果。棗屬為鼠李科植物中最具經濟價值的一屬。全球約有170種,主要分布於亞種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在非洲,兩半球溫帶也有分布。中國是世界上棗屬植物較豐富的國家,原產的有12種,2變種。除棗為全國栽培外,其餘多野生,分布於中國西南和華南地區。屬的模式種:棗Z. jujuba Mill.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布,栽培選擇,園地選擇,苗木選擇,棗園施肥,經濟價值,

植物學史

棗屬的近代分類學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紀初。早在林奈之前,Tournefort 和Joannis Burmanni 就將棗屬植物分別定名為Zizyphus和Jujuba,但至1753 年林奈發表《植物種志》時棗屬被併入了鼠李屬(Rhamnus)。棗屬作為一個獨立的屬是Phillip Miller 於1754 年首次合法建立的,模式種(後選模式) 選為Z .jujuba Mill .。繼Miller 之後,P .Brown 1756 年,T .F .Gmelin 1791 年和Rafin .1838 年又先後發表了3 個屬名,即Sarcomphalus ,Mansana 和Decorima ,後均被作為棗屬Ziziphus 的多餘名稱。據曲澤洲等考證,棗屬的學名源於古希臘語Zizyphon (另說源於阿拉伯語Zizouf)。關於其拼寫方法長期以來一直有2 種:Ziziphus和Zizyphus。據作者考證,前者系承襲1754 年Miller 建立棗屬時使用的學名,後者系Tournefort (1735 年林奈將棗屬歸併於鼠李屬時曾引用)最早使用。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第13 和17 條規定,後者雖出現較早,但因早於種子植物學名合格發表的起點日期(1753 年5 月1 日),為不合格發表,故棗屬學名的正確拼法應為Ziziphus 。
棗屬
棗的演化 曲澤洲等通過對棗和酸棗的果實與枝葉特徵、花粉形態、染色體數目和核型及同工酶譜等多方面的比較研究,結合化石、出土文物和古文獻考證及實地調查,認為棗和酸棗均原產我國,二者非常近緣,其中棗較酸棗進化。另外,鑒於自然界存在有酸棗向棗連續演進的過渡型(進化型),認為棗是由酸棗演進而來的。關於酸棗向棗演進的路線,彭建營等根據其對棗和酸棗花粉形態的研究結果,推斷棗品種的演化有多條路線。王秀伶等通過對棗和酸棗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數量化分析和重心法聚類,提出酸棗向棗的演化存在4 條路線,但以其中一條為主線(占72 .0 %)。

形態特徵

落葉或常綠喬木,或藤狀灌木;枝常具皮刺。
葉互生,具柄,邊緣具齒,或稀全緣,具基生三出、稀五出脈;托葉通常變成針刺。
花小,黃綠色,兩性,5基數,常排成腋生具總花梗的聚傘花序,或腋生或頂生聚傘總狀或聚傘圓錐花序;萼片卵狀三角形或三角形,內面有凸起的中肋;花瓣具爪,倒卵圓形或匙形,有時無花瓣,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5或10裂;子房球形,下半部或大部藏於花盤內,且部分合生,2室,稀3-4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稀3-4淺裂或半裂,稀深裂。核果圓球形或矩圓形,不開裂,頂端有小尖頭,基部有宿存的萼筒,中果皮肉質或軟木栓質,內果皮硬骨質或木質,1-2室,稀3-4室,每室具1種子;種子無或有稀少的胚乳;子葉肥厚。

生長環境

棗屬
棗樹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很強,凡是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於-31℃,花期日均溫度穩定在22-24℃以上,花後到秋季的日均溫下降到16℃以前的果實期大於100-120天,土壤厚度30-60厘米以上,排水良好,pH5.5-8.4,土表以下5-40厘米土層單一鹽分,如氯化鈉低於0.15%,重碳酸鈉低於0.3%,硫酸鈉低於0.5%的地區,都能栽種,棗樹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溫度條件。
棗樹為喜溫樹種,其生長發育要求較高的溫度,春季日均溫達13-14度時開始萌芽;至18-19度時,進行抽梢和花芽分化;20度以上開花,花期,花期適溫為23-25度;果實生長發育需要24-25度以上的溫度;秋季氣溫降至15度以下時開始落葉,但棗樹在休眠期較耐寒。
棗樹對濕度的適應性較強,如南方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仍有棗產區,北方棗產區的年降水量多在400-600毫米,甚至在年降水不足100毫米的甘肅敦煌也有棗栽培。不同發育時期對濕度的要求不同,如花期空氣濕度過低,會嚴重影響坐果,果實發育後期至成熟期多雨,則影響果實發育,易引起裂果和爛果。
棗樹為喜光樹種,如栽植過密或樹冠鬱閉,則影響發枝,葉片小而薄,花而不實。
棗樹抗風性較強,但花期大風影響授粉受精,易導致落花落果。果實成熟前如遇6級以上大風,易造成熟前落果,棗要休眠期抗風性強。

地理分布

本屬約10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在非洲和兩半球溫帶也有分布。中國有12種,3變種,除棗和無刺棗在全國各地栽培外,主要產於西南和華南。於熱帶亞熱帶
中國本屬各種的地理分布:
本屬物種
地理分布
本種僅見於寮國,在我國雲南南部(金平、勐海、景洪、富寧、屏邊、勐臘、文山、耿馬、河口)、廣西西部(扶綏、龍州、那坡、田陽)首次發現。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疏林或灌叢中。
產廣東(海南島)、雲南南部和西南部。生於海拔1600米以下的疏林中。
產雲南(景東、景谷、耿馬、勐海、景洪、富寧、思茅)、貴州南部(興義)、廣西(凌雲)、西藏東南部和南部(吉隆、察隅)。
產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
產廣東海南島。
產雲南中部至西北部(昆明、德欽、開遠)。
產雲南、四川、廣東、廣西,在福建和台灣有栽培。斯里蘭卡、印度、阿富汗、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及非洲也有分布。
產四川西部至西南部(康定、木里、鹽源、鄉城)、雲南西北部(濱川、麗江、中甸)、西藏(察瓦龍)。
產雲南南部(寧江、景洪、勐海、孟連)、廣西(南寧、龍州、寧明、百色、那坡)。印度、緬甸、中南半島、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也有分布。
產貴州、廣西西部(靖西、龍州)。生於山坡林中。
產廣東海南島、雲南南部至西南部、廣西。斯里蘭卡、印度、錫金、緬甸、越南、寮國也有分布。
產四川(鄉城)。

栽培選擇

園地選擇

園地應符合綠色食品生產的要求;如大氣環境、灌溉水質量、土壤有害金屬含量等均應符合國家標準。所以在建園時應注意避開城郊工業園區,使得棗樹生產區域內沒有工業企業的直接污染,無粉塵,無酸雨;嚴禁使用工業廢水灌溉;水源上游,上風口沒有污染源對該地區構成威脅;確保在以後生產過程中環境質量不下降。

苗木選擇

應選擇抗病性強且獨具特色(早熟、晚熟、特大)的優良品種,如梨棗、靈武長棗、中寧小棗、駿棗、贊皇大棗等。要從正規的脫毒苗生產基地購買苗木,以保證品種純正和無病毒。注意選用側根數5條以上,長15厘米,直徑0.3厘米以上,主幹高1米至1.5米,根直徑1厘米以上的優質苗木。

棗園施肥

應參考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制定的《肥料使用準則》。無公害棗允許使用的肥料有比有機肥如堆肥、廄肥、漚肥、沼肥、餅肥、秸稈肥等;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磷細菌等;化肥如磷肥、鉀肥;葉面肥如尿素、磷酸二氫鉀、硼砂等。其中堆肥應經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發酵5天至7天,以殺滅病菌,蟲卵和雜草種子,去除有害氣體和有機酸,並充分腐熟後方可使用。限制使用的肥料有氮肥,尤其是硝態氮肥要禁用。因氮肥使用過多,會使果實中的亞硝酸鹽積累並轉化為強致癌物質亞硝酸銨,同時還會使果肉鬆散,易患苦痘病、水心病,易使果實腐爛。

經濟價值

棗到處有栽培,北部產的更為著名,果供食用或藥用,有些種類可為綠籬
中國棗屬可供藥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棗、酸棗及滇刺棗。棗屬藥用植物所含資源化學成分類型較為複雜,棗屬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三萜類、黃酮類、生物鹼類、核苷類及神經醯胺類等。各類成分在不同植物及同種植物不同組織器官的組成及含量存在差異。不同栽培品種及產地樣品的資源化學成分含量差異顯著。不同成熟期樣品的資源化學成分含量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