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棗

印度棗

印度棗(學名:Ziziphus incurva Roxb.)又名滇棗、麥抱。為鼠李科、棗屬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生於海拔1000-2500米的混交林中。印度、尼泊爾、不丹也有分布。產雲南(景東、景谷、耿馬、勐海、景洪、富寧、思茅)、貴州南部(興義)、廣西(凌雲)、西藏東南部和南部(吉隆、察隅),台灣。因收穫期短,果實精美、脆甜多汁,營養豐富在國內不斷被引種試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棗
  • 拉丁學名:Ziziphus incurva Roxb.
  • 別稱:滇棗,麥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鼠李目 Rhamnales
  • 鼠李科 Rhamnaceae
  • :棗族 Trib. Zizipheae
  • :棗屬 Ziziphus
  • 分布區域:雲南、貴州南部、廣西、西藏東南部和南部
形狀特徵,產地分布,生態習性,主栽品種,蜜棗,天蜜棗,翠蜜棗,高雄一號,栽培技術,主幹更新修剪嫁接,引誘枝梢,疏果,灌溉及排水,肥培管理,產期調節,病蟲害防治,采後處理,主要價值,加工技術,密棗,棗脯,同屬植物,

形狀特徵

印度棗為鼠李科、棗屬的一種喬木,高達15米;幼枝被棕色短柔毛,小枝黑褐色或紫黑色,具皮刺。葉紙質,卵狀矩圓形或卵形,稀矩圓形,長5-14厘米,寬3-6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具鈍尖頭,稀近圓形,基部近圓形或微心形,稍不對稱,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或僅中脈有疏柔毛,下面淺綠色,初時沿脈被柔毛或疏毛,後脫落,或沿脈基部有疏柔毛,基生三或稀五出脈,網脈在下面明顯;葉柄長5-11 毫米,被棕色短柔毛;托葉刺1-2個,直立,長4-6毫米,早落。
印度棗標本印度棗標本
綠色,兩性,5基數,數個至10餘個密集成腋生二歧式聚傘花序,總花梗長7-16毫米,被棕色細柔毛;萼片卵狀三角形,頂端尖,外面被短柔毛;花瓣匙形,兜狀,與雄蕊近等長;花盤厚,肉質,10裂;子房球形,2室,頂端被微毛,每室具1胚珠;花柱2半裂。
核果近球形或球狀橢圓形,長1-1.2厘米,直徑0.8-1.1厘米,無毛,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成熟時紅褐色;果梗長4-11毫米,有短柔毛;中果皮薄,內果皮厚骨質,厚約3毫米,2,稀1室,具1或2種子;種子黑褐色,平滑,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產地分布

分布於中國雲南(景東、景谷、耿馬、勐海、景洪、富寧、思茅)、貴州南部(興義)、廣西(凌雲)、西藏東南部和南部(吉隆、察隅)。生於海拔1000-2500米的混交林中。印度尼泊爾不丹也有分布。

生態習性

印度棗適應性較廣,但不喜陰濕、忌霜,土壤以酸鹼度適中(pH6.0-6.5)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土為佳。開花期忌雨,久雨則落花嚴重、著果率低、枝脆易斷。

主栽品種

目前,受市場歡迎的主要有"蜜棗"、“天蜜”、“翠蜜”、“高雄二號”等四個品種,各栽培品種特點如下:

蜜棗

該品種生長勢弱至中等,枝條刺少,節間短,分枝數較多。、開花期約在8月下旬-11月上旬,自開花至果實成熟約需130日;果實成熟期約在12月上旬-2月中旬。早期果的外觀呈圓型,晚期果型較似桃子,重約60-150g。整體而言,優點為糖度高、果肉細嫩、著果性佳、採收期長、櫥架壽命長、果皮較耐冬雨;缺點是果實小、生長勢弱、產量較低。

天蜜棗

該品種中晚熟,生長勢中等,枝梢細軟刺長。開花期約在9月上旬-11月中旬,從開花至果實成熟約需130日;果實成熟期約在12月上旬-2月中旬。果重約100-180g,外觀似翠蜜品種,唯果型較狹長,果皮有光澤,脆甜多汁,耐掛樹,耐貯放,著果性佳。缺點是果皮較厚,中果期會有少部分死葫蘆畸形果發生,枝梢細且刺長。

翠蜜棗

該品種較早熟,生長勢旺盛,枝條刺少,開花期約在7月下旬-10月下旬,從開花至果實成熟約需115日;果實成熟期約在11月下旬-2月上旬之間。果重約100-200g,果型似長橢圓形的高朗1號,飽滿光滑、皮薄、清甜多汁、櫥架壽命長。缺點是成熟期集中、糖度稍低、枝脆易斷及珠粒果嚴重,網室栽培時較忌冬雨,果實外觀會有褐黑色條狀斑出現,影響品質。

高雄一號

該品種植株長勢強健,枝條柔軟茂密有彈性,新梢刺少稍硬,結果量多時枝梢下垂,葉為卵狀披針型。開花期為9-11月,開花時間為雌雄蕊異熟上午開花型;著果期為10-11月,果實碩大,品均果重130g,糖度約在11.5Brix,外觀金黃色具光澤,早期果頭大尾小,肉質較粗;中晚期果呈長扁圓形,口感較佳,果實櫥架壽命月7天,果實生育日數約130天,成熟期在2-4月,盛產期在3月,5年生單株產量平均達164.9公斤。

栽培技術

印度棗種植時間以3-4月最佳,行株距為2m×2m,即每公頃240-270株,新園可稍密,隔年或第三年再間伐至合適密度。在品種搭配上,因印度棗雌雄同花且有雄蕊先熟的特性,種植時一般每分地種植6棵授粉品種或嫁接10個授粉枝梢。

主幹更新修剪嫁接

印度棗每年都要對其主幹進行修剪,一般在離地0.3米處剪斷,約1個月後再從斷面下方萌發的新梢中選留生育良好、位置適當的新梢2-3枝,作為當年新主幹,若要利用舊主幹作支架,需進行環裝剝皮,需更換新品種的要進行嫁接。嫁接植株一定要健壯優良,當日選取當日嫁接,不能當日嫁接的要注意保存,否則接穗水分散失,影響成活率。

引誘枝梢

印度棗樹型管理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水平引誘型,即自基部或嫁接處選留2個新梢當主幹,待新梢長至棚架上方時頂梢予以剪斷,剪梢後重新長出的新梢選留4個不同方向分枝,然後用有彈性的塑膠水平繩誘引向4面8個方向生長,使通風及日照良好,減少病蟲害發生。二是自基部直接選留2-3個主幹作結果母枝,此時需將自離地0.8米以下的較低的側枝剪除,然後用有彈性的塑膠繩輕輕綁縛頂芽誘引至4方擴展。此種方式的樹型管理似Y型,通風及日照均佳,結果面積分布較廣。這兩種引誘枝方式均要注意頂梢不可強壓向下,均要維持向上生長。

疏果

疏果時要先將弱枝或交叉重疊枝梢修剪,較易判斷適當的留果量。由於印度棗隨著枝條梢生長持續開花結果,因此從枝梢頭至尾都要留果。一般翠蜜、天蜜及高朗1號品種每隔2-3節留1果;蜜棗每隔2節留一果,著果整齊時,留果量還要減少,此種疏果方式使大果、中果、小果分布於棗樹枝梢上,可以延長產期,產量及品質也能兼顧。

灌溉及排水

印度棗忌乾燥及浸水,乾燥不利於開花著果及後期的產量表現,浸水則影響植株生育。開花期忌雨及颱風,但提高空氣相對溫度有利於著果,果實生育期避免乾燥,經常保持濕潤有利於果實肥大及提高果汁率,而驟雨驟乾,或一乾一濕的灌溉方式,極易導致落果、裂果及肉質鬆軟。

肥培管理

土壤特性與施肥
不同土壤特性,對施肥要求不同。如對粘壤土,肥效較慢,一次施肥量可較大;對砂土,因肥料流失較快,應採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對PH值較高的石灰性土壤,因鈣、鎂含量較非石灰性的高,故在鈣、鎂肥施用上應有所區別。此外,pH較高者,微量元素缺乏機率也較大,要注意補充。
生育特性與施肥
印度棗每年於果實採收後建議先讓樹體恢復1-2個月再予以主幹更新,待新梢成活後,依土壤肥力不同,每667平方米地施用500-700公斤腐熟堆肥,全面翻耕混合。著果後進行第二次腐熟堆肥施用,每667平方米地500-700公斤,開溝宜淺,不可傷害到植株根部。

產期調節

印度棗產期調節,以栽培不同早晚熟品種來分散或延後產期最合適,例如天蜜棗及蜜棗是晚熟品種,搭配早熟品種翠蜜是最適當的選擇。至於單一品種間的產期調節可以用燈照處理來達到目的。原則上,燈照處理的植株要提早在1-3月份更新主幹或待新梢生長4個月左右,即5-7月的夜間,每公頃架設70-120盞40瓦日光燈,每夜照射6-9個小時,處理20-40日,產期可提早至9-11月,此外,夜間採取人工光照1小時,停1小時至日出止的燈照方式,在產期、產量上與連續照光者差異不大。不同燈具中,鎢絲燈及太陽燈對提早印度棗產期的效果最佳,為考慮生產勢及產量表現,仍以日光燈及植物燈最好。整體而言,照光日數愈長、時數愈長、光度愈強,開花著果狀況愈好、枝梢生育愈弱。因此,實施燈照處理可視樹體生育及開花結果表現,隨時做關燈準備,不可照光過久,否則易造成枝梢尾端及葉片變小,影響生育。

病蟲害防治

印度棗常見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疫病、煤病、輪紋病等,而危害印度棗的害蟲約有28種,較嚴重的有東方果實蠅、柑橘葉蟎、星天牛、印度棗葉嬋、粉蚧殼蟲、盲椿象、毒蛾等。一般對印度棗病蟲害採取預防方式,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防治重點。對柑橘葉蟎,發生初期可以15%芬殺蟎水劑2000倍或10%喜相逢水溶劑2000倍輪流施用,每隔兩周施藥一次;對粉介殼蟲類,可選用22.5%陶斯松乳劑2000倍,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2-3次;對印度棗葉嬋可選用防治毒蛾類的藥劑如85%加保利可濕性乳劑1700倍或22.5%陶斯松乳劑1000倍或2.8%第減寧乳劑1000倍,每10天噴藥1次,連續2次。此外要保持果園清潔,改善樹體通風及日照條件,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率。

采後處理

印度棗產期在12月初開始,其果柄周圍光滑平順無皺褶或果色淺綠轉黃為最適的採收成熟度,成熟度愈高糖度愈高,就愈不易貯運。因此,品牌印度棗採收一般都控制在8-9分熟的黃綠色之間最合適。採收後要置陰涼處,並將黃熟果或有病蟲害的果實剔除,然後儘快運回後進行分級包裝出售。

主要價值

具有"熱帶小蘋果"之稱的印度又名滇刺、毛葉,可生食,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有牛奶香味,清脆、爽口。可製成乾果後沖水作飲料,有清涼解毒鎮靜等功效,還可加工成果脯、果醬、果汁、果凍等,也可釀酒,樹皮含有大量單寧,可提取栲膠。

加工技術

印度棗不耐貯藏,一般只有4—5天,因而采後處理直接影響經濟效益。因此,可用印度棗加工成密棗和果脯兩類(如泰國有用印度棗加工成的流行食品)。其加工工藝如下:

密棗

工藝流程:選料→分級→清洗→刈縫→糖煮→乾燥→整型→成品包裝。
1、選料分級:剔除蟲蛀、過熱、機械損傷果。按果實圍徑大小用選果器或手工分級。由於品種不同,成熟時的果色不一致,最好按品種分批次加工。一般果實從綠色轉為淡綠色或淡黃色時就可以採收加工。
2、刈縫:根據果實的分級製作相應圍徑的刈縫機,刈口32—40,深度約為果肉的1/2。刈刀裝在不鏽鋼管一端,將果實從另一端裝數個,再用推桿將果實推出,果實縱向刈縫。
3、糖煮:糖煮過程共用糖3次,每次數量相同。將相同重量的糖和水置煮鍋(材料為不鏽鋼或銅)煮沸,將處理好的果實加入,糖液應淹蓋果實。煮開後30分鐘停火,隨時攪拌。糖浸到核時,拿起棗對強光透照可見棗核,此時將棗瀝出放置另一冷鍋。第二次加糖入糖液並煮沸後停火,加入已冷卻的第一次糖煮的棗,浸漬1天,再將棗瀝出。第三次加糖入糖液,重複操作。
4、乾燥:將瀝乾糖液的棗攤開平放竹盤上烘焙。溫度控制在55℃左右,溫度過高易返糖,過低不易乾燥。兩小時翻動一次。24小時後,用手將棗壓扁整型,再行第二次烘焙,溫度不超過80℃。大小棗應分批乾燥。當用手掰開密棗,核肉易分離,便是加工好標準。
5、質量標準:刈縫均勻,吃糖飽滿,含糖70%左右,無異味,無雜質。
100公斤印度棗可加工成品40—45公斤。

棗脯

工藝流程:選料→分級→刈縫→熏棗→洗棗→糖煮→乾燥→上色→整型→回烤→成品包裝。
選料、分級、刈縫工序與制密棗相同,不同之處在於:
1、熏棗:將棗坯放置熏房內,點燃硫磺進行熏蒸二三小時,皮薄的時間短些,皮厚的可適當延長,熏硫至棗坯至金黃或淺黃色。該工序主要是防止果實中的丹寧物質氧化成棕褐色,並有保存維生素C、消毒、滅菌、防止糖液發酵的作用。
2、洗棗:用5%的檸檬酸水洗去棗坯的硫磺味,瀝乾。
3、糖煮:配製50%的糖液,內含0.1%亞硫酸鈉,與棗一起放入煮鍋煮沸,後加冷糖漿適量使其停止沸騰,重複操作5次。當棗發軟,表面顯出細紋時加乾糖,加糖分6次進行。例如煮棗50公斤,第一、二、三次加糖5公斤,同時加入煮棗糖液1.5公斤,第四、五次加糖7—8公斤,第六次加糖10公斤,不加煮棗糖液。第六次加糖後約20分鐘後,棗呈半透明狀,即停火或將棗帶糖液倒入缸浸漬28—48小時。糖煮時間一般為2小時,整個過程保持小火沸騰。
4、乾燥:將瀝乾糖液的棗脯放入烤房乾燥,前4小時溫度55—65℃,中4小時65—75℃,後4小時75—85℃。一般烤至果肉韌性增強,不粘手即可。此時棗脯的含水量低於25%。在乾燥過程中要經常翻棗,使其受熱均勻,乾燥一致。
5、上色:調配70% 的糖漿,並根據市場的需要添加食用色素和香料,然後將棗脯放入糖漿中浸泡2天。
6、回烤:將棗脯瀝乾重新乾燥,至不很粘手時將果脯壓成扁圓形,至果脯含糖量為70%,不分少於18%時,果脯柔軟不粘手則停止回烤。
7、質量標準:果脯紋絲清晰半透明,韌性適度,無霉變,含硫量(以二氧化硫計)不超過0.1克/公斤。

同屬植物

本屬約10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在非洲和兩半球溫帶也有分布。我國有12種,3變種,除棗和無刺棗在全國各地栽培外,主要產於西南和華南。
屬的模式種:棗Z. jujuba Mill.
下級分類
毛果棗 Ziziphus attopensis Pierre
褐果棗 Ziziphus fungii Merr.
印度棗 Ziziphus incurva Roxb.
棗 Ziziphus jujuba Mill.
球棗 Ziziphus laui Merr.
大果棗 Ziziphus mairei Dode
滇刺棗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山棗 Ziziphus montana W. W. Smith
小果棗 Ziziphus oenoplia (L.) Mill.
毛脈棗 Ziziphus pubinervis Rehd.
皺棗 Ziziphus rugosa Lam.
蜀棗 Ziziphus xiangchengensis Y. L. Chen et P. K. Cho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