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武術兵器)

棍(武術兵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棍是一種武術兵器,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長”之稱。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長度約為1.3—2.6米,也有的長達4米,截面一般為圓形,粗細以單手能夠把握為準。棍是近戰搏鬥兵器,它的攻擊範圍大於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棍
  • 外文名:stick
  • 稱號:四大名器之一,百兵之長
  • 拼音:gùn,hùn
兵器定義,歷史發展,兵器特點,種類,握法,棍法,棍術,遊戲武器,其他信息,

兵器定義

棍的定義:高是底面半徑的80到180倍的圓柱形硬物。武術長器械。棍有木製和金屬制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制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制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
棍
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長”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長度約為1.3—2.6米,也有的長達4米,截面一般為圓形,粗細以單手能夠把握為準。棍是近戰搏鬥兵器,它的攻擊範圍大於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

歷史發展

棍的來源歷史悠久,在原始古代,古人居住在山洞,經常被毒蛇猛獸侵襲,沒有銳兵利刃來防禦;山間到處都是樹木叢雜,古人經常用樹枝當做自衛的武器;所以其它的兵器,或者全用制,或者鐵器用木材為柄,只有棍則完全用木質,並且製造非常簡單,從棍梢到棍根,並沒有弧度,只是一渾圓堅質的木桿;由此可見古代各項事情的簡單,原始時代的人並沒有機械製造的思維。棍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也可以根據各人的喜好為標準;棍多由檀棗栗檜等木造成,或者用木材的堅實,或者用木材的柔韌,總之,以不易損折者為上品;比如白蠟桿等,因為它質地軟,多不用。棍來源於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也是最早被用於戰爭的武器之一。在明朝的抗擊倭寇鬥爭中,一些地方的僧兵就曾經大量裝備鐵棒作為武器,有效的壓制了倭寇長刀的威力。火器出現以後,棍成為了武術運動的器械,退出了軍事舞台。
戰國時,孟子曾對魏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劍經》,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中國古代棍術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張家棍、青田棍、趙太祖騰蛇棍、賀屠鉤桿、牛家棒、孫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幾種著名棍法。
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訪少林寺。觀少林棍法後,俞認為“已失古人真傳”眾僧“願受指教”,並扒宗擎,普從二人入俞軍中學習,三年後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馳名海內。
棍
少林棍
明萬曆年間,安徽休寧縣著名武術家程沖斗曾投師少林寺學藝,並將所學少林棍法依勢繪圖並附文學說明公布於世,這就是《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此書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明俞大猷《劍經》、戚繼光《紀效新書》、茅元儀《武備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等對棍的擊法均有詳盡論述。握棍的方法稱“把法”,常見的有陽把(手心向上握棍),陰把(手心向下握棍)、陰陽把(兩手心相對)、對把(虎口相對),交叉把(左右手交叉),滑把等。棍法有:打、揭、劈、蓋、壓、雲,掃、穿、托、挑、撩、撥等。練習棍術要求手臂圓熱,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現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的特點。棍術的套路有:自選棍術、猴棍、七星棍、五虎群羊棍、齊眉棍、大梢子棍等。對練有“對棍”、“棍進槍”、“棍進三節棍”,“三人對棍”等。棍主要以掄、劈、掃、撥、舞花等動作,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構成套路結構。其特點是快速、勇猛、剛勁有力,練起來棍法密集、風格潑辣、節奏鮮明、呼呼生風,有“棍打一大片”的功效。
五郎八卦棍法相傳由宋代楊家將之一的楊五郎始創,因此而得名。楊五郎隨父征契丹,後到五台山為僧,以槍化棍,棍法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變為六十四點棍法,符合內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數,故名“五郎八卦”。黃飛鴻從其父黃麒英那裡學來,後來他融入南派武學功法精華,並由高徒林世榮發揚光大。這套棍法長短兼施,雙單並用,法門多而密,以圈、點、槍、割、抽、挑、撥、彈、掣、標、掃、壓、敲、擊十四字為訣。變化多端。

兵器特點

種類

棍是武術長器械。棍有木製和金屬制兩種。木製的棍有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制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制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鉤棒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棍的重量通常約為數千克,用堅硬木桿製成,如中國宋朝軍隊常用的“桿棒”、“白棒”等;也有一些棍用金屬製成,重量較大,可達數十千克,稱為“鐵杖”、“鐵掊”,如《西遊記》中孫悟空使用的金箍棒。新中國成立以後,棍列為武術競賽項目之一。多用白蠟桿制。根據《武術競賽規則》規定棍長不得低於本人身高。故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棍的部位可以分為棍身、棍根、棍梢三部分。棍頭是棍桿較細的一端的頂部。棍根是棍桿較粗一端的底部,棍梢是棍桿中細的一頭。棍術的技擊特點是勇猛、快速、多變。其流派很多,僅明代就有:
少林棍:棍的一種。木製,長八尺至八尺五寸,通體一般粗細。相傳為明代少林寺武僧習武所用。
棍(武術兵器)
齊眉棍:棍的一種。常以白蠟桿製成,粗有盈把,棍豎直與人眉高度齊,故得此名。
盤花棍:因其棍身刻有花紋,故得其名。盤花棍的用法主要有劈、崩、掄、掃、纏、繞、絞、雲、攔、點、撥、挑、撩、掛、戳等。
拐棍木製:在棍身中間有一突出橫拐,長約七八寸,故名。其主要擊法有劈、攔、挑、掛、戳、點、撥、撩、絞等。
連珠棍:由一根長棍和兩根短棍組成。每根棍的兩端各有一鐵箍,箍上有鐵環,互相連線。用時雙手揮動長棍,同時帶動二短棍。其主要用法有劈、攔、掛、甩、絞、繞、點、撥、等。
水火棍:古時供差役使用之棍。形如短棍。棍的一半塗紅色,一半塗黑色。紅為火之色,黑為水之色,故名。
棍(武術兵器)
三節棍
長梢子棍:棍的一種。由長短不同的兩根木棍以鐵環相連線而成。短棍的長度是長棍的一半,練時單手握住長棍的端部,舞動時以長棍帶動短棍。梢子棍的擊法有劈、掃、掛、甩等,亦可雙手持棍。
兩頭梢子棍:一根長棍,兩頭各一根短棍,以三個鐵環與長棍相連線,三環的中間一環兩側也可以另加兩環為響環,配有響聲,舞動起來首尾相顧。
連珠雙棍:由一根長棍和兩根短棍相互連線而成。棍頭之間三個鐵環扣連。

握法

1、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餘三指自然彎曲,虎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緊貼於身體右側,把端觸地。
2、提棍法:①單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處;②順把握,雙手虎口順向握棍;③對把握,雙手虎口相對握棍。

棍法

1、撥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擺動為撥,撥棍時用力輕快平穩,幅度不要過大。
2、掃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掄擺;或儘量以棍梢貼地,棍身傾斜掄擺為掃。掃棍要求迅猛有力,力達棍梢。
3、掄棍:單手或雙手將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掄。平掄不得超過一周,加轉身不得超過兩周。掄棍要求迅猛有力,力達棍梢。
4、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線向前、向側或向後戳擊。戳棍要求發力短促,力達梢端或把端。
5、劈棍:棍由上向下為劈。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達棍梢。
6、立圓舞花:兩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體兩側由上向前、向下繞立圓轉動。要求連續快速,走立圓時很要貼近身體。
7、提撩舞花:兩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處,使棍沿身體左右兩側由下向前、向上劃立圓連續向前撩出。要求快速連貫,立圓掄轉應貼近身體但不得觸身。

棍術

1、側重技擊性棍法,大都採用二人對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帶護具進行互相劈,打,攔,刺等訓練,雖然棍法不多,但實戰性較強。
棍(武術兵器)
練習棍
2、側重藝術性棍法,大都發展難度動作,講究姿勢優美,是一種不求實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滿片段預告草”。小說《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舞棍“使得風車兒似轉”,就屬於這類“武舞”棍法,兩類棍法都有很高的體育價值。舞棍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合一,有利於提高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增減勇敢頑強的精神。
大棍長八尺有餘,舞動時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勁和臂力,實戰時往往以其長、大、重先制於人。齊眉棍立棍於地,棍高以眉為度,舞動時可大蹦大跳,倭、劈、掃、舞,靈活多變,棍聲呼嘯,氣勢極為勇猛,很適用於“武舞”棍法練用。三節棍是三節短木棍,蹭有鐵環相連線,攜帶方便,舞動時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出入難防,棍法靈活多變,有一定實用價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中間用鐵環連結起來,《武經總要》中提到的宋代“鐵鏈夾棒”與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種較為短小的梢子棍,多為雙手各執持一棍演練。

遊戲武器

《俠客無雙》中的武器類型
《俠客無雙》一款以明代為背景基礎,秉承東方傳統武俠文化的一款微端2.5D武俠網遊;
遊戲由九大門派組成,其中“棍”是屬於少林派的武器;每次打擊能造成大量的傷害;與少林技能搭配後能使威力發揮到極致;
門派
武器類型
武器名稱
武器說明
少林
禪意棍
棍頭鏤雕佛前青蓮,意佛之境;棍身無刃無鋒,意佛之心。
佛篁棍
棍身乃少室山青竹,挺立不傲,節節分明,因久受佛門香火,故名“佛篁”。
般若棍
棍身雕刻梵文“般若”,彈性十足,高度到人眉處,故又名“齊眉棍”。
彌尊棍
青銅所制,棍為五面,象徵佛之五世,棍分多節,每節鑲有玉珠,寓意歷劫成佛。
藏空棍
曾為少林高僧了空之物,隨了空入世雲遊,屢敗扶桑劍豪,名聲顯赫。棍端蓮花乃此棍特有。

其他信息

刀在古代是一種單刃的砍殺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脊厚刃薄,適於劈砍。被稱為“百兵之帥”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被稱為“百兵之將”
劍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而其大小長短,端視人體為標準。被稱為“百兵之王”
是將結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由一根木棍把手接著一塊梯形刀片所構成。為古兵器的一種,也是在上古時代的生產工具之一,在格鬥、狩獵中,斧都有很強的近距離戰鬥力。
鉞是中國古代一種兩角上翹、具有弧形闊刃的劈砍兵器。先秦時期也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徵物,並用於刑殺。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由戈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期,戈、鉤、戟並用。從衛墓出土的銅鉤看,鉤的形狀似戟,只是戟上邊為利刃,而鉤上邊為一線鉤形,故名鉤。
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
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
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練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臥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為“金瓜武士”。
即是撾,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長械、短械、軟械三種之分。使用方法融有長矛、大斧等長柄重械的技法。
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為“梃”,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
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
中國武術器械之一。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
流星
多指流星錘,是一種將金屬繫於長繩一端或兩端製成的軟兵器,亦屬索系暗器類。僅系一個者,繩長約五米,稱"單流星";系兩個者,繩長為四尺半,稱"雙流星"。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 1
    棍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