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盆地

梅州盆地

梅州盆地(又名梅江盆地),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周邊還有梅縣區的丙雁(丙村-雁洋)、南口等盆地,屬於梅州市第二大盆地,僅次於興寧盆地的350多平方公里。

梅州盆地位於粵東的一個山間盆地,基岩為白堊系葉塘組,其上為風化殘積層(粉質粘土)和河流沖洪積相的沙礫層、淤泥質土和粘土層。按岩土組合等特徵,劃分為3個工程地質分區:沖積河漫灘區,是市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相對複雜區;洪積平原區,屬工程地質條件中等複雜區;殘積台地區,是工程地質條件比較簡單區。

基本介紹

簡介,位置、範圍、面積,地質、地形、地貌,

簡介

梅州盆地,(又名梅江盆地),面積約有200多平方公里,周邊還有梅縣區的南口、畲江、丙雁等小盆地,屬於梅州地區第二大盆地,僅次於興寧盆地約有350多平方公里。位於梅州市區的梅城
梅州盆地

位置、範圍、面積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理位置坐標為北緯 23°23'~24°56',東經115°18'~116°56'之間。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總面積15819.10平方公里。市政府設在梅州市梅江區江南新中路。
梅州盆地

地質、地形、地貌

梅江位於南嶺山脈南東側、近等軸形(直徑7-10km)的小型山間盆地內,地勢總體北高南低。梅州盆地內地形平緩,局部有舒緩起伏,平均海拔77.50m;盆地四周為由前白王系地層組成的山峰,海拔300-600m。地內出露的地層為白堊系葉塘組月及第四系,岩(土)性比較簡單;盆地東側邊緣有走向近南北的斷裂通過使白系產生錯動和局部傾角增大,但總體上仍屬於地層穩定、地質構造簡單類型的地區。
梅州市區內最大水係為梅江,主要匯水支流為自西向東注入的程江河和自北向南流人的周溪河。梅江由西向東流經盆地中部,坡降度小但彎度大,在市區範圍內形成180°的大河曲。河曲兩岸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即梅州市中心地區。
梅城市區內地下水主要是斌存於第四紀各種砂礫層中的孔睞水和基岩風化帶的裂晾水;孔隙水水量較大,是梅州市主要的潛水。根據部分工程水質分析,南部的潛水對矽酸鹽水泥基礎其有輕度腐蝕作用。
據梅州盆地內的自然地理條件、岩土組合及性質等工程地質資料的分析歸納,劃分為3個工程地質區:沖積河漫灘區、洪積平原區、殘積台地區。
沖積河漫灘區位於盆地的中部,在梅江南岸大河曲圍繞的範圍,地形平坦開闊;原為梅州市老城區的近郊拼作地,現為城市主要開發建設區。梅州飛機場、廣州一梅州一汕頭鐵路及梅州火車站都在此區南側,路網構築己大部分完成。區內基岩(葉墉組)埋深較大(一般約10m)。其上為河流沖積作用形成的粗砂礫石層、中細粒砂層和粘性土層,總厚8.0-11.0m,砂礫層是主要的含水層,含水量豐富,地表水補給充分。該區是市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相對比較複雜的地段;
洪積平原區分布於沖積河漫灘區四周,主體在梅江的北岸和西岸,即梅州老城區所在。該區的局部(如粟樹崗及殘積台地區的過度地帶)有基岩或殘積土出露地表,但大多數地區基岩之上為洪泛平原沉積的砂層一粘性土層(總厚5.0-9. 0M),是市內工程地質條件中等複雜的地段。
殘積台地區分布於洪積平原區的南北兩側,即接近盆地的邊部地帶,地形逐漸增高,低緩山丘上已有基岩出露。在有第四系覆蓋地區,基岩之上有厚約2.0-2. 5m的風化殘積土(粉質粘土)和2.0-3. 5m的枯土。此區土層的特徵是厚度小((0.0-0.6m)且變化大,沒有富水地層,工程地質條件相對比較簡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