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 年)即成為建制鎮。 1947 年以前,南口鎮為昌平、延慶兩縣共管,以平綏(今稱京包)鐵路為界,分為鐵道南和鐵道北兩部分,鐵道南屬河北省昌平縣,鐵道北屬察哈爾省延慶縣。 1949 年 2 月,鐵道南、北統一建制稱南口鎮,同年4月全鎮劃歸昌平縣管轄。
南口原指鎮北1 公里處的南口村(即南口城),因位於關溝的南口,故全稱為居庸關南口,簡稱南口。 因清朝末年京張鐵路的南口火車站建在今址,商品交易中心遂由南口村逐漸轉移至南口火車站附近,經過數 年的迅猛發展建設,城鎮規模遠遠超過了南口村,所以,南口鎮又稱大南口,南口村則稱為小南口。
興建南口鎮源於建造京張鐵路。光緒二十九年( 1903 年),商人李明和首先提議由商家出資建造、管 理京張鐵路。清政府雖不贊成商辦,卻由此對這條鐵路重要的戰略地位引起了高度重視。直隸總督兼督辦關 內外鐵路大臣袁世凱在奏摺中也認為:京張鐵路為“南北互市通衢,每年運輸貨物如蒙古一代所產之皮毛、駝絨販運出洋,與南省銷蒙古多處之茶葉、紙張、糖餞、煤油等雜貨均為大宗,計其價值頗稱巨數。……議提關內鐵路餘利,撥修京張工程……作為中國籌款自造之路。”在此之前,由於清政府已將築路權拱手讓給了俄、英帝國主義,清政府決定建造京張鐵路之後,俄國搬出《中俄密約》,藉口“中國長城以北的鐵路不能由第三國承建”,企圖獨占京張鐵路的修築權。英國則藉口“京張路是關內外鐵路的延長線,必須由英國工程師繼續承辦,否則不能撥款”,對清政府進行威脅。雙方勾心鬥角,爭吵不休,清政府不敢得罪任何一方,為了緩和英俄之間的利害衝突,決定由中國人詹天佑擔負起建路任務。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初四( 1905 年 10 月 2 日),京張鐵路正式開工了。在規劃設計南口火車站時,詹天佑考慮到南口村附近都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良田,而且兩山之間的發展空間相對狹小,就將站址選定在南口村南 1 公里處的荒石河灘上。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年)四月,詹天佑升任總辦兼總工程師後,為了隨時了解工程進度,及時解決施工難題,他將總工程師辦事處移至南口火車站,以便每天都能到工地上指揮施工。經過一萬多名中國鐵路工人將近四年的共同努力,京張鐵路於宣統元年八月十二日( 1909 年 9 月 25 日)建成通車,用銀 693.5 萬兩,比原預算省銀 28.8 萬兩,在中國和世界鐵路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早在京張鐵路建造之初,詹天佑等人就商議在沿線建立一座集裝修機車、客車、貨車為一體的工廠,經過反覆論證,認為機車在關溝段的崇山峻岭中運行容易發生事故,最後決定將工廠建在南口火車站附近,以便於搶修。
光緒三十二年( 1906 年)七月,南口機車車輛機械工廠的前身—京張製造廠,在南口火車站北側誕生。宣統二年( 1910 年)二月,更名為南口機車廠;民國五年( 1916 年) 11 月,改稱南口機廠;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 1949 年。從 1906 年起,以南口火車站和京張製造廠為中心,一個集交通樞紐、商品集散地及文化、居住中心為一體的現代化城鎮迅速形成。為了保證南口鎮的社會治安,從清末起,在主要街道的出、入口及銜接處都設立了木柵欄,日夜有警務人員守衛,直至解放初才陸續拆除。
1948 年 12 月 12 日,昌平人民獲得了新生,南口鎮的地位日益顯赫。 1949 年 4 月至 8 月,察哈爾省南口專員公署就設立在南口鎮。
1958年建南口大公社,1979年改南口鎮公社,1983年改南口鄉,1987年改南口鎮,1990年析建道南鎮。1961年建桃窪公社,1983年改桃窪鄉。1997年12月,撤銷道南鎮和桃窪鄉,併入南口鎮。1999年,將原土樓鄉的李莊村、響潭村和原南口農場劃歸南口鎮;同年撤銷南口鎮,設立南口地區辦事處。
地理環境
南口鎮位於
昌平衛星城西北部7.5公里處,南距北京德勝門38公里,北距八達嶺長城18公里,東距明十三陵9公里,是昌平衛星城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口鎮屬於昌平區西部半山區鎮。南口鎮地域面積201.7平方公里,其中64%面積為山區,山場面積120平方公里(18萬畝),林木覆蓋面積15萬畝,森林覆蓋率58.41%,林木綠化率76.75%,空氣含氧量為0.487kg/m,空氣的負離子濃度為2500個/cm,是北京市城區的11.5倍。地區山最高峰青水頂海拔1239米。全鎮有28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11個社區居委會,鎮內駐有海陸空駐軍部隊22家,中央、市、區、鎮屬企事業單位459家。2004年,南口鎮的各項工作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集中精力抓好重點工作、重點工程和新的經濟成長點,營造投資興業的熱點地區。
南口鎮處燕山山脈和華北平原交接處。因處關溝,居庸關南,故名。北魏時稱下口,北齊時稱夏口,元代初年在此重新築城。始稱南口城。城為不規則的長圓形,跨東西兩山,南北開城門兩個,東側山下設水門兩座。整個城除南北城門和樓門用磚外,其餘牆體均為虎皮石。自古就是交通要塞,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四處關城多次修繕,也多次被毀。大部分城牆已不存在,只有南城牆較為完整。城牆高5米,上寬3.5米,下寬5米。東西長約300米。南門外尚存照壁一座。京張鐵路、京張公路經此。鎮域面積203.5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占總面積的60%;人口24000人。南口鎮是首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京津
風沙源治理的重點地區。
南口同八達嶺、居庸關都是古代華北與塞外的交通要衝。
經濟
南口鎮經濟以工業、特色農業、旅遊業三大產業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南口鎮已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1、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南口鎮是昌平西部重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又是上風上水,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2、方便快捷的交通優勢。南口鎮交通發達,公路、鐵路便捷暢通。南距北京38公里,北距八達嶺長城18公里,東距明十三陵9公里。京張公路、八達嶺高速路、溫南路、南雁路4條公路主幹線與境內100餘公里連村公路交織匯集,久富勝名的京包鐵路貫穿境內,構成了我鎮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3、範圍廣闊的山場優勢。我鎮共有山場面積18萬畝,林木覆蓋面積15萬畝。水源充足,四季不斷,山清水秀,景致優美,是開發休閒、度假、娛樂、觀光項目的理想之地,目前還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山場未被開發。
4、基礎雄厚的工業發展優勢。南口鎮是京北工業重鎮,現有的廠房、設備、水電設施、技術力量、人力資源又將成為引資開發的無可比擬的突出優勢。如今,以“三一重工”和“清華核能”為代表大型企事業單位陸續落戶南口,為南口經濟的發展奠定的基礎。
5、景點眾多的旅遊優勢。我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域內有著名的雪山文化遺址,有虎峪風景區、九仙廟自然風光、有燕平八景中的“居庸疊翠”、“龍泉噴玉”、“虎峪輝金”;文物古蹟有居庸關、唐代和平寺、新石器時代的雪山遺址、遼代佛岩寺等;人文景觀有老北京微縮景園、北方國際射擊場、百仙神洞等等。近幾年民俗旅遊業的發展,成為帶動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
6、地域開闊的山前暖帶優勢。廣闊的山前暖帶為發展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空間和條件。
人口民族
南口鎮位於昌平區西北部,是城鄉結合部工業發展的重點地區,總面積202.5平方公里,轄區有28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70個鎮村企業,1000餘家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專業戶,100餘家中央、市、區屬企事業單位,全鎮總人口近10萬人,常住人口72119人,戶籍人口43804人,其中農業人口16766人。
政府領導
姓名 | 職務 | 主管 | 主管科室 |
呂品 | 黨委書記 | 南口鎮全面工作 | |
張 偉 | 黨委副書記、鎮長 | 南口鎮政府全面工作。分管政府辦、政府法制、信息化、政府信息、政務公開、人大提案等項工作。 | |
李啟忠 | 人大主席 | 人大工作 | |
孫秀靜 | 黨委副書記 | 黨務 群團工作 | 黨委辦、團委、婦聯、工會及後勤。 |
鄭高智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紀檢、監察、信訪、信息化及機關事務工作。分管紀檢、監察、信訪、全程辦及機關事務管理中心。 | |
張勝利 | 黨委組織委員 | 組織工作 | 組織科 |
李春榮 | 黨委宣傳委員 | 宣傳、信息工作 | 宣傳科 |
李國海 |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 民兵、預備役及610工作。 | 武裝部、 610辦公室。 |
谷天慶 | 副鎮長 | 大農業管理、經濟開發、城鎮建設、、交通安全、砂石治理、科技、森林防火、防震減災、畜禽防疫、招商、新工業企業管理等工作。 | 農業辦、經濟發展科、城鎮建設科、鎮安委會、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聯繫水、電、路主管部門。 |
秦德財 | 副鎮長 | 社管中心、經管統計、信訪、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環境整治地下空間和防空工作、一站式辦公工作。 | 社管中心、經管統計科、信訪辦、安全科、機關事務管理中心、全程辦,聯繫派出所、城管分隊等職能部門。 |
杜萬金 | 副鎮長 | 資產管理、舊城改造 、城鎮規劃和建設、工業企業管理等工作。 | 資產管理中心、城鎮規劃辦等。 |
商雲峰 | 副鎮長 | 計畫生育、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司法工作。 | 計生辦、司法科等。 |
張鳳英 | 副鎮長 | 旅遊、山區開發、社會事務管理、民政、殘聯、旅遊及山區開發工作。 | 主管科室:旅遊服務中心、社保所、社會事務科、社區辦、殘聯、旅遊文化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