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政區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水利事業,著名人物,風景名勝,
建置沿革
1956年,撤區並鄉為城西鄉。
1958年,屬衛生人民公社,後改梅城人民公社。
1960年,由梅城人民公社分出建立城北人民公社。
1983年,撤消
人民公社建制,設立城北區公所。同年6月,原縣級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縣級梅縣市,城北區改屬梅縣市。
1987年,撤銷城北區,改設城北鄉,城北區公所改為城北鄉人民政府。
1999年12月13日,正式撤銷城北鄉,改設城北鎮。
2002年7月15日,
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五洲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併入城北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9年12月撤鄉建鎮後,城北鎮轄1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分別是城北社區和五里亭、中村、古洲、上村、新田、揚文、三村、塔下、銀營、紮下、紮上、乾光、幹才、群益、玉水、黃留、黃明、明陽、嶺上、玉西20個村,共278個
村民小組。鎮辦公址設在五里亭。
2011年,城北鎮轄5個社區和20個行政村,分別是城北社區、車站社區、五洲社區、小花園社區、白圍社區和五里亭村、中村村、古洲村、新田村、上村村、黃留村、黃明村、明陽村、嶺上村、玉西村、玉水村、紮下村、紮上村、乾光村、幹才村、群益村、楊文村、三村村、塔下村、銀營村。
政區劃分
截至2014年,城北鎮轄5個社區、2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五里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城北鎮境內丘陵山地與河谷盆地交錯,地勢東南較平坦,西北高。
氣候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0年,城北鎮有耕地17877畝,其中水田15002畝,旱地2875畝。2013年末,城北鎮有耕地面積23599.35畝,其中水(旱)田12623畝,旱地10976.35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城北鎮境內石灰石儲量800萬立方米,有煤炭、鉛鋅礦、鈷礦等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城北鎮(不含五洲街道區域)總戶數7625戶,總人口33688人,其中農業人口27142人,非農人口6546人,勞動力17321個。五洲街道總人口21758人。
2006年底,城北鎮(含五洲街道區域)總人口55663人,其中,農業人口27766人,占總人口的49.9%,非農業人口27897人,占總人口的50.1%。
2010年,城北鎮總戶數19225戶,總人口56577人,其中男28221人,女28356人,非農業人口27487人,農業人口29090人。
截至2013年末,城北鎮有18059戶,總人口56112人,其中農業人口29678人,非農業人口26434人。
民族
政治
城北鎮現任領導:
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李軍明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鐘信文
鎮黨委副書記:黃鋼宏
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黃艷(女)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謝文斌
鎮黨委委員:邱曉華、張文波、李 烽、李國懷、郭永欣、張俊輝、侯志玉(女)
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田偉東
鎮人大專職副主席:楊靜玲(女)
副鎮長:巫宗呈、胡曉燕(女)、林雁強
交通
205國道、
206國道橫貫城北鎮境內,境內有縣級地方公路53公里,村村通地方公路。截至2014年初,投資約800萬元的206國道至
梅州櫻花谷段2公里公路建成通車。
經濟
綜述
2000年,城北鎮工農業總收入達2.12億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790元,分別比1988年增長9倍、5.6倍,鎮級財政實現收支平衡。
2013年,城北鎮實現本級稅收5073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1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77元。
第一產業
城北鎮歷來以種水稻為主,兼營塘魚、蔬菜、水果。
1988年全鄉種植水稻35928畝,畝產369公斤;種植水果7095畝,總產16166噸;水產養殖面積1510畝,總產5545噸;農村經濟總收入0.24億元,農村人平純收入569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11.4萬元。2000年全鎮種植水稻17378畝,畝產503公斤,總產8754噸;蔬菜種植面積14488畝,總產24117噸;水產養殖面積3252畝,總產1700噸;生豬出欄21761頭;三鳥出欄110萬隻,上市肉類總產量3198噸;種植水果9207畝,總產5505噸,全鎮各類型專業戶4345戶,占總農戶的65%。
200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129億元,比1988年增長7.8倍,其中農業總收入9128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790元,比1988年增長5.6倍,村集體經濟純收入71.1萬元,比1988年增長15.2倍。
2013年,城北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97億元,比2012年增長6%,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577元,比2012年增加429元,增長6%。
2014年,城北鎮農村人均純收入8032元,比2013年增長6%。
第二產業
2000年,城北鎮共有四級企業486個,總產值7663萬元。
2013年,城北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比2012年增長10.5%;引進項目3個,計畫投資19.8億元。
第三產業
1988年,城北鄉財政收入只能勉強維持正常開支。
2000年,城北鎮財政收入達367萬元。
2013年,城北鎮共有商貿物流企業20餘家。2013年實現本級稅收5073萬元,比2012年增長21.2%;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185萬元,比2012年增長11.2%。
2014年鎮級財政收入1693.7萬元,比2013年增長22%;村集體經濟純收入211.7萬元,比2013年增長13.9%。2014年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個,計畫總投資12億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4年初,城北鎮正推進黃沙坑水庫庫尾整治、群益水庫除險加固,楊文河、乾光河、黃寨河河道清淤工程。共投入200多萬元完成櫻花大道2公里的高端綠化,發動幹部民眾義務植樹10萬餘株,完成造林面積300多畝。乾光村、紮上村、玉水村基本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全鎮25個村(社區)衛生保潔工作實行格線化、全覆蓋管理。
截至2015年初,物流園土地房屋徵收已完成80%以上,環城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中石油輸油管道鋪設工作基本完成。完成紮上至群益二期道路土地青苗補償,已開展清障工作。完成黃寨河清淤整治工程,楊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完工,引揚、銀營灌區改造工程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7座山塘水庫除險加固以及各村主要灌溉圳道“三面光”工程正在進行。
教育事業
2000年,城北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21所。截至2007年,城北鎮有初級中學1所,即城北中學,國小6所,分別是城北鎮中心國小、幹才國小、銀營國小、新田國小、揚文國小、群益國小。2013年,城北鎮發動海內外人士捐資助學,改善了城北鎮的教學辦學條件,並通過了“省級教育強鎮”的複評。
醫療衛生
2000年,城北鎮有鄉鎮級甲等醫院1所,20個村均設有農村個體醫療站點,轄區內有
梅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衛生院地處城北鎮五里亭,由香港華僑捐建,占地面積2990平方米,建築面積2129平方米,內外花園占861平方米,截至2014年有業務用房兩棟五層框架結構電梯樓房,內設兒科、內科、外科、骨科、婦科、中醫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科、醫學影像科、檢驗科、計免科、住院部。有X光機、B超機、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顯微鏡、麻醉機、呼吸機、多功能手術床等診療設備。
社會保障
2013年,城北鎮完成勞動力技能培訓250人,轉移就業1110人,醫保參保人數38979人,社保參保人數10971人。截至2013年末,共有
最低生活保障對象865戶2060人,
五保供養對象141人。
2014年,城北鎮組織培訓城鄉勞動力500多人、轉移就業400多人,新增城鎮就業410多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60多人,創建充分就業村(社區)7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6%。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
水利事業
截至2013年,城北鎮有3座水電站、5台機組,裝機容量765千瓦,年發電300萬千瓦時。
著名人物
張榛盛:1937年8月出生於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鄉西岩前塔下張屋(今屬城北鎮)。歷任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掃雷艦大隊航海長、航海業務員,副大隊長;海軍廣州基地軍訓處副處長,作戰處處長;南海艦隊作戰處副處長;海軍廣州基地參謀長助理;海軍廣州基地參謀長(副軍職);
東海艦隊廈門水警區司令員;海軍廣州基地任司令員。被
鄧小平授予第一批海軍
少將軍銜。
劉宜應:(1897年~1971年),梅州城北鎮紮上村人,
民國時期在
雅加達開設皮革廠,成為當地皮革製造業的知名人物。期間,參與領導改組華僑社團,將“客屬總義祠”改組為“華僑公會”,先後任該會副主席、主席。新中國成立後被推選為中國印尼建交促進會主席。1955年回國後先後擔任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廣東市政協常委,
致公黨廣東省委委員,全國僑聯委員,廣東省僑聯委員,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梅縣區僑聯主席,梅州市梅縣區人民委員會副區長及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副董事長等職。
陳梅冰:女,香港餘慶公司副董事長、香港實業家、慈善家、梅州市榮譽市民、香港梅州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風景名勝
玉水古村:位於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玉水村,距梅州市區(
梅城)10多公里,有600多年歷史,曾是粵東和江西商品流通運輸的必經之地,保存完好、大多建於明末清初的客家古民居有30多座,以及鹽商古道、古驛站等,被專家學者稱為“保存完好的原生態
客家古村落”,曾獲得廣東“
古村落”稱號。2013年,城北鎮對玉水古村落進行了保護性開發,玉水古村被認定為中國傳統村落。
櫻花谷:位於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紮上村,由台商於2003年開始投資建設,截至2015年,項目首期建設1000多畝,已建成綠道、咖啡屋、餐廳、商品店、婚攝建築、歐式小教堂、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正推進項目二期黃金風鈴木區、青楓區、嘉寶果培育區建設,擁有象櫻、普賢、八重、菲寒、吉野、大島、霧社、綠萼等十多個品種10萬多株櫻花苗木,被命名為愛麗絲莊園。該莊園於2014年春節前首次對外開放。
明陽寨:原名宜娘寨,位於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明陽村,相傳因北宋楊家女將楊宜娘在此守寨抗敵殉難而得名,是楊家將固守
梅州的千年古戰場。楊宜娘駐寨前及後四百年間,此寨稱李洋山,直至明代中期,當地池氏七世祖法傳公之妻陳氏給之起名宜娘寨(又稱妮娘寨),因宜娘與明陽諧音,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明陽寨。
五峰禪院:位於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群益村橫坑,有近1000年歷史,宋朝時,著名禪師
定光古佛曾在禪院居住。五峰禪院於明朝嘉靖、隆慶年間(1557年—1572年)距今約450多年時重建。周邊有人字峰、單筆峰、雙筆峰、雙挺天門、雞公石五個奇峰,五峰山由此得名。據1587年五峰庵碑記(大明萬曆十五年三月立)記載,五峰禪院全盛時期(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和尚達100人,
香火鼎盛,堪稱梅州聖地。傳說唐朝詩人張九齡赴京趕考,路經此地時,被四周景色所迷,他隨口吟出“層蠻縱翠,澗水流音,山鳥催人,鮮花照眼”之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