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11月,由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上海分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合併建立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斷活動。
1978年,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重新恢復活動。
1980年5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4年9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
1988年11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11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
1996年10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
2001年10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
2003年1月17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七屆六次常委會議召開。
2005年12月1日至2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組織召開了所屬事(企)業單位人事幹部會議。
2006年9月13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召開;11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
2007年11月21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召開八屆五次常委會議。
2013年2月6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2012年度工作總結會在科學會堂舉行。
組織體系
機構設定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和它選舉產生的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領導機構。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召集。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
二、審議和批准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三、制定和修改上海市科協實施《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細則;
四、選舉產生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常務委員會召集。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副主席和常務委員會委員;
三、審議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年度工作報告;
四、決定授予榮譽職務、榮譽稱號;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組織會員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及區、縣科學技術協會發展團體會員。市級學會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團體會員。市級學會和基層組織發展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基層組織規定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的義務和權利。
1、團體會員的義務
遵守協會章程,執行科學技術協會的決議和決定,開展符合協會章程規定的各項活動;
2、團體會員的權利
推選代表參加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參加科學技術協會的活動,對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批評,並進行監督。
市級學會是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及其相關科學的學科組建或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和普及為宗旨的學術性、科普性社會團體。
區、縣科學技術協會由區、縣級學會,企業、科技園區科學技術協會,街道社區、鄉鎮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等基層組織組成。
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所屬及主管所屬及主管學會、協會、研究會199家,民辦非企業單位37家,基金會7家,會員27.6萬餘人,團體會員逾1.5萬個;全上海市有16家區科協、32家園區科協、127家企業科協和高校科協。
業務資產
一、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促進學科間的聯繫和滲透,促進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推動自主創新。
二、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貢獻。
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捍衛科學尊嚴,推廣先進技術,開展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提高公民科學素質。
四、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學術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創造健康的學術氛圍。
五、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科學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有關事務的政治協商、科學決策、民主監督工作。
六、表彰獎勵優秀科學技術工作者,舉薦人才。
七、開展科學論證、諮詢服務,提出政策建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積極承擔項目評估、成果鑑定,參與技術標準制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認證等任務。
八、開展民間國際科學技術交流活動,促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發展同中國以國外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九、開展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十、興辦符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宗旨的社會公益性事業。
十一、對授權管理的市級學會、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履行業務主管單位的管理、監督職責。
一、 財政撥款;
二、 捐贈;
三、 資助;
四、 會費;
五、 企事業收入;
六、 其他收入。
建設成就
活動交流
院士圓桌會議始創於2000年,每年舉辦一次,作為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會議,截至2016年11月有來自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近260名院士參加,已成為院士們發表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科學性建議和意見的學術交流平台,一個高層次、有亮點、有影響力的決策諮詢平台和一個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立足上海、輻射全中國、面向國際的思想交鋒平台和高端智庫平台。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學術年會創辦於2003年,旨在開展學術交流,促進學科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為推動上海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截至2017年9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學術年會已舉行十五屆。
《科匯觀點》學術沙龍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和《
文匯報》社聯合創辦,旨在通過幫助社會了解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社會人士共同探討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問題、向社會公眾解釋熱點科技問題,傳播創新理念、激發科學思想、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2017年10月12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等主辦的第十四屆長三角科技論壇開幕式暨主題報告會在上海楊浦區舉行,論壇圍繞“促進長三角科技協同和成果轉化”的主題,由皖蘇浙滬三省一市學會合作組織了20個分論壇,內容涉及了產業技術、生命科學、城市建設、能源環境等多個領域,覆蓋了從基礎研究到轉化套用,以及管理科學等方面。
國際合作
2012年11月16日至25日,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張學嶺副秘書長為團長的市科協代表團一行六人赴奧地利參加由全歐華人專業協會聯合會主辦,奧中科技交流協會承辦的第四屆歐洲論壇。隨後,代表團赴匈牙利與匈牙利
羅蘭大學勞德諾蒂·米克洛什(Radnóti Miklós)附屬中學和匈牙利國家人才支持委員會進行了交流。
2011年10月17日至26日,以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王智勇為團長的市科協代表團一行六人訪問了
格羅寧根大學科學商店和烏特列支大學科學商店,參加了熱那亞科技節,該次出訪旨在進一步加強與熱那亞科技節在科普展覽與科學詮釋者培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與荷蘭科技團體的合作關係,拓展市科協對外交流網路。
人才培養
1、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科技精英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當選的上海市科技精英及提名獎獲得者分別不超過10名。
凡在上海市註冊的各級各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從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以及相關管理工作,年齡在55周歲以下(含55周歲)並在上海工作滿1年的中國公民,均可被推薦參加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歷屆上海市科技精英(不含提名獎獲得者)不再作為上海市科技精英候選人推薦對象。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市科技精英評選已開展十五屆。
2、上海青年科技英才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選每兩年一屆。從第七屆起,對科技人才按照基礎研究類、成果轉化類和企業創新類進行分類評選,每類青年科技英才不超過10名,總計不超過30名。
凡在上海市註冊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從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以及相關管理工作,年齡在40周歲以下(含40周歲)並在上海工作滿1年的中國公民,均可被推薦參加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歷屆上海市科技精英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不再作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候選人推薦對象。
截至2016年4月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選已開展八屆。
3、飛翔計畫
“上海市科協資助青年科技人才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飛翔計畫”(簡稱“飛翔計畫”)是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和
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該計畫接受中國國(境)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捐款。
“飛翔計畫”專門資助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出中國國(境)外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所需的來往交通費用(僅限於上海至會議所在城市必要且合理的交通費,不含市內交通)。原則上每年資助20人。
4、晨光計畫
“上海市科協資助青年科技人才出版科技著作晨光計畫”(簡稱“晨光計畫”)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協辦,該計畫接受中國國(境)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捐款。
“晨光計畫”專門資助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出版自然科學領域的優秀首部原創性學術或科普著作。原則上每年資助10人,每人資助一種著作1500冊的出版費用(每人資助額不超過10萬元)。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統一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由古天象儀、太空飛行器、齒輪、麥穗、蛇杖以及中文和英文標出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稱組成。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可在辦公地點、活動場所、會議會場懸掛,在出版物上印製,也可作為徽章佩帶。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標識圖案為雙面拓撲圖形,造型富於變化,富有動感。
舞動的絲帶寓意中國科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象徵科協組織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宣傳推廣科協標識,旨在通過大眾傳播給公眾留下簡明直觀的深刻印象,並由此大幅度提升所代表組織的社會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力。
精神文化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聯繫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上海市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的宗旨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動員科學技術工作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推動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見,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倡導科學道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服務,為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為推動上海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努力奮鬥。
社團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職務\單位 |
主席 |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
副主席 |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
丁曉東 | 上海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王建宇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分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滬區黨委書記 |
孫穎浩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校長 |
李林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 |
沈餘生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
陳平 | 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金力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 |
金東寒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
秦文波 | 上海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
顧祥林 | 同濟大學副校長 |
徐學敏 |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
徐建光 | 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 |
蔣昌俊 | 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蔡友銘 |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
黨組書記 | 馬興發 | -------------- |
駐會副主席 | 李虹鳴、梁兆正、陳麗 | -------------- |
歷任領導
屆次 | 任職時間 | 職務 | 姓名 |
第一屆 | 1958年11月至1959年4月 | 委員會主席 | 劉季平 |
1959年4月至1978年3月 | 委員會代主席 | 舒文 |
1978年3月至1980年5月 | 委員會主席 | 蘇步青 |
第二屆 | 1980年5月至1984年9月 | 委員會主席 | |
第三屆 | 1984年9月至1988年10月 | 委員會主席 | 謝希德 |
第四屆 | 1988年10月至1992年11月 | 委員會主席 | 翁史烈 |
第五屆 | 1992年11月至1996年10月 | 委員會主席 | 楊福家 |
第六屆 | 1996年10月至2001年10月 | 委員會主席 | |
第七屆 | 2001年10月至2006年11月 | 委員會主席 | |
第八屆 | 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 | 委員會主席 |
第九屆 | 2011年11月至2018年9月 | 委員會主席 | |
參考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