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客家山歌協會豐順山歌研究會在廣東省梅州市豐良鎮舉辦的梅州市客家山歌協會豐順山歌研究會揭牌慶典暨“賞非遺 賀新春”文藝演出活動揭牌成立。
梅州市客家山歌協會豐順山歌研究會在廣東省梅州市豐良鎮舉辦的梅州市客家山歌協會豐順山歌研究會揭牌慶典暨“賞非遺 賀新春”文藝演出活動揭牌成立。
梅州市客家山歌協會豐順山歌研究會在廣東省梅州市豐良鎮舉辦的梅州市客家山歌協會豐順山歌研究會揭牌慶典暨“賞非遺 賀新春”文藝演出活動揭牌成立。豐順山歌研究會的成立,喚起了人們對客家山歌的了解與熱愛,有助於弘揚客家文化,增強...
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於廣東省梅州市境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的民間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梅州客家山歌於宋、明期間伴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傳播繁衍,是中原文化與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歌詞詩味很濃,類似竹枝詞,有“國風”和“吳歌...
陳晨光,出生於蕉嶺縣新鋪鎮福嶺村,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演員。2013年,以“細哥細妹”組合登上央視一套《星光大道》舞台。“細哥”陳晨光從小就能歌善舞,在2010年的山歌新秀比賽中獲得金獎。2013年,榮獲《星光大道》總決賽年度六強;2020年10月演唱由陳善寶創作的第八個世界長壽鄉形象歌曲《心靈的故鄉 》...
客家山歌劇聯盟於2018年12月18日在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家山歌劇團負責人和業務骨幹參加了活動。客家山歌劇聯盟由梅州、河源、龍巖、賀州、贛州等五市的九個山歌劇團共同成立,旨在加強兄弟劇團在劇目交流、專業支持、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傳承發揚客家山歌藝術。
張振坤(1936—1996),男,廣東梅州興寧“下山”寧新鎮人,男高音歌唱家,男高音歌唱家,廣東著名客家山歌大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廣東省聲樂學會副秘書長、梅州市音樂家協會主席。1953年寧中中學國中畢業後,在定寧國小(現寧新中心國小)代課。1956年在縣文化館工作。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汕頭專區...
《唱山歌》年分賽 第一關閃亮登場:《康定情歌》第二關才藝大比拼:《印度舞蹈》第三關家鄉美:《荷塘對歌:跳魚燈》第四關超越夢想:《婚誓》組合介紹 細妹介紹 出生10天就愛上音樂 20齣頭的廖小嫻出生於豐順縣大龍華鎮北溪村,2010年畢業於梅州市藝術學校,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 (原市山歌劇團)工作。...
音像製品方面,有客家山歌、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客家風情等錄音錄像。錄像帶《梅縣風光》在廣東省對外宣傳評比中,獲對外影視宣傳品三等獎。印刷品方面有畫冊《梅縣地區、梅縣市一九八四年元宵聯歡活動特刊》、《梅縣地區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成果》、《廣東平遠》、《豐順在改革開放中前進》;有小冊子《故鄉水,故鄉情》、...
客家山歌劇是建國後新興的劇種,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於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深圳、賀州等客家方言區。客家山歌劇以客家方言為舞台語。客家山歌劇是地方戲曲劇種,已入編《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客家山歌劇由“線吊戲”(提線木偶劇)的“醜戲”發展而成,具有悠久的歷史。發軔於清中葉,成長於20世紀50年代,...
即使翻遍《嘉應州志》,也不見“山歌”二字。直到明朝,著名文人馮夢龍收集編著的《山歌》民歌集中,才出現了簡單的客家方言作品。清朝末年,詩人、外交家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中稱讚山歌為“天籟難學”“妙絕古今”等,並為之創作多首詩句、民謠。傳承保護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經...
歷史上,清溪客家人自梅州、惠陽等地遷入,客家先民的勞作將息之餘即興唱詠的風俗,融匯各地山歌特色,清溪客家山歌逐漸流傳開來。從源流上,清溪客家山歌更多的傳承了梅州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1997年,成立了清溪客家山歌協會,致力於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基本特徵 藝術特色 清溪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各村,用客家...
客家山歌(鳳崗客家山歌),流傳於廣東省東莞市鳳崗鎮的傳統音樂,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鳳崗客家山歌的歷史悠久,始於元代,盛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鳳崗客家人從福建經梅州、惠陽等地遷入鳳崗定居,鳳崗客家山歌融匯了多個客家地區山歌曲調特點,並主要保留了梅州地區客家山歌的藝術風格。2013年...
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興寧客家山歌源遠流長,是一種原生態的客家文化,寶貴的文化遺產。興寧客家山歌最先是民眾中間口頭創作,口頭傳唱的口頭文學。現查有文字記載最早的興寧客家山歌是明代興寧石馬鎮何南鳳(1588年—1651年)創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興寧羅浮鎮岩前村劉建楷所創作的120首山歌...
《客家山歌史研究》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客家山歌與山歌 第二節客家山歌與客家人 第三節客家山歌與客家婦女 第四節客家山歌與竹板歌 第五節客家山歌的內涵 第六節客家山歌的範圍 第七節客家山歌的主要特徵 第二章客家山歌學術研究今昔 第一節客家山歌研究的“孕育期”第二節客家山歌...
《天籟新聲:客家山歌研究與創作》是2016年6月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樹林。內容簡介 梅州客家山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受到中外學者關注。作者多年來從事客家山歌的研究和創作,多首作品獲得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獎勵,對客家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本書分為兩部分,上篇為...
陳善寶,1989年4月20日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中國內地男歌手,廣東省文聯“文藝兩新”拔尖人才 ,傑出客家文化使者,央視客家三寶創始人,是客家童謠代表人物 ,客家山歌非遺傳承人,電影製片人 ,現任梅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深圳市客家山歌協會副會長 。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民族脊樑》曾獲中央宣傳部展播作品,中非...
《客家山歌文化研究》英文摘要 第一章 客家山歌的研究視域與成果 第一節 客家山歌研究視域 第二節 客家山歌研究成果 第二章 客家山歌的淵源、成因與特質 第一節 客家山歌的淵源 第二節 客家山歌的形成原因 第三節 客家山歌的傳統與特質 第三章 客家山歌的類型 第一節 客家山歌分類的構想 第二節 客家山歌的...
鬆口客家山歌曲調豐富多彩、腔板多種多樣,“行腔如串絲,繞繞韌韌,委婉圓潤”,極富感情色彩。其唱腔以四句八節板又稱“四句落板”而獨具藝術特色,特別是引號山歌(山歌號子),高亢悠揚,唱腔優美,長於敘事,有快板、中板、慢板等。20世紀50年代孕育形成的新興劇種梅州山歌劇,其音樂、唱腔設計,就多採用鬆口...
等各個方面所有本項目的傳承現狀及項目構成面貌。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劉曉春,男,1966年生,江西興國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胡希張,男,客家音樂文化研究專家,曾任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梅州市文聯副主席,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及市梅花獎諸多獎項,受梅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等。
梅州提線木偶戲的基本音樂唱腔,與廣東漢劇相同,屬皮黃劇種,道白也用“中州音韻”。但丑角可以自由發揮,念白多夾雜一些客家方言,唱腔也採用一些採茶、山歌和民間小調,一些“雜劇”也常用客家話對白。另外,傳統的木偶戲較多地接受漢劇的比較典雅的地方戲的影響,人物分行當,對白和唱腔用古代官話等等,這使它和人民...
客家山歌專場 客家山歌專場是一場由熱心民眾自發演唱的韻味十足的,在深圳市福田區古荔區跳舞廣場舉行,這是梅林公園結合梅林片區原住民大部分為客家人的特點,在公園文化節內組織的一次展現梅林片區客家文化底蘊的盛會。
她,沒有力拔山河氣蓋世的驍勇,卻使散落民間、不登大雅之堂的客家山歌登上了高雅藝術的殿堂;她,心目中裝的是自己勤勞的民族。她的願望是用自己的歌聲、用自己的行動去繼承和弘揚彌珍足貴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惠州市音協副主席、惠州市歌舞劇團副團長、惠州市政協常委、...
除高陂鎮埔田村有講漳州話、潮州話外,其餘地區通行客家話。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武頌廬被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客家山歌 大埔客家山歌大致可分為情歌、勞動歌、時政歌、雜歌。新山歌。這些歌謠中又以情歌為主,約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山歌,即客家山歌,與船工號子、扛樹歌、龍船歌、五句板...
發揮梅州“文化之鄉、華僑之鄉” 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堅持事業與產業並舉、文化與旅遊共生,大力推進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廣東漢劇、廣東漢樂人才培養工程和創作工程,大力發展客家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客商文化、崇文重教文化,支持梅州廣播電視台和梅州日報社實施集團化戰略。加快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壯大一批...
鄒家圍,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蓮花山脈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興圍”,是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11世孫誥封驍騎將軍鄒瑞(字輯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創建的客家圍村。地理位置 整個村落由一座三進二橫三圍龍的圍龍屋構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0平方米,規模龐大,布局典型,結構獨特,保存...
《績苴歌》主要是豐順縣湯坑、湯西、湯南一帶獨特的民間音樂,豐順縣位於廣東省東部,梅州市南端,地處蓮花山脈中段。豐順“績苴歌”是豐順縣湯坑一帶獨特的傳統音樂,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以字行腔,旋法順口,在吟唱之中帶有幾分口語化。2009年3月績苴歌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11月,徐清花...
見證時代的山歌藝術客都梅州的經典山歌 梅州市梅縣區山歌 梅江區山歌 興寧市山歌 五華縣山歌 蕉嶺縣山歌 大埔縣山歌 平遠縣山歌 豐順縣山歌客家山歌名歌手 龍潭飛瀑傳歌聲 唱起山歌做贏人 “山歌王”與“山鷓鴣”山歌唱歌兼唱情 梅州山歌的四大唱法 環境造就了音樂 歌唱機理概述地分異派 人各異傳 喜怒哀樂,皆成...
”主體包括:河源市(源城區、紫金縣大部、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東源縣),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當時趙佗所管轄的龍川轄區就包括現在的梅州市。由於南北方言的混合,就形成了客家方言。再通過不斷的文化交流、滲透、影響,形成了客家山歌。客家話的形成...
兩年後返粵,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與館內同事創辦《廣州學報》季刊與《書林》半月刊。羅香林在整理館藏書籍時,發現林鳳超著《坤甸歷史》與《蘭芳公司年冊》,細讀之餘,始知羅芳伯在西婆羅洲所建大總制,實為共和國政體,而羅芳伯竟為梅縣石扇人氏。羅香林認為如此富有開拓精神又具有先進思想之客家人,實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