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傳統音樂,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溪客家人自梅州、惠陽等地遷入,客家先民的勞作將息之餘即興唱詠的風俗,融匯各地山歌特色,清溪客家山歌逐漸流傳開來。從源流上,清溪客家山歌更多的傳承了梅州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清溪客家山歌傳承了客家人愛國愛鄉、崇文重教、誠懇弘毅、團結包容、勤勞儉樸、開拓創新和剛柔相濟的精神,具有較高的文學和音樂研究價值。

2013年11月12日,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
  • 申報地區:東莞市清溪鎮
  • 批准時間:2013年11月12日
  • 遺產編號:Ⅱ-3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藝術特色,演唱形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中的一種,客家山歌在廣東流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影響面甚廣,且在長期的流傳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歷史上,清溪客家人自梅州、惠陽等地遷入,客家先民的勞作將息之餘即興唱詠的風俗,融匯各地山歌特色,清溪客家山歌逐漸流傳開來。從源流上,清溪客家山歌更多的傳承了梅州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
1997年,成立了清溪客家山歌協會,致力於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基本特徵

藝術特色

清溪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各村,用客家話演唱,其語言生動通俗,意境含蓄,講究押韻,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唱時往往觸景生情,即席發揮,隨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常用直敘、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主要有男女對唱的情歌、唱苦情的攞食歌、在勞動中產生的放牛歌、割草歌、瀝翻歌、正版山歌以及四六聯、白口聯、平民山歌等。清溪客家山歌的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迴環曲折、委婉動聽。以四句板為主,由四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偶有五句板結構,歌詞為七字五句,曲調是四句板的擴充。調式多為:仙公調、自嘆調、洋菸調、花箋調等。

演唱形式

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尾駁尾對唱、猜調應答、山歌小組唱或表演唱。最初所用的樂器是口風琴伴奏,後來又採用了手風琴,發展到有古琴、二胡、小提琴、笛子、鎖吶、釵、鐺、鑼鼓等伴奏,使客家山歌的演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代表作品

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代表作品主要有《山歌好比清溪水》《家家安康幸福來》《幸福歌聲唱清溪》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客家山歌(清溪客家山歌)是一種客家語言歌曲,其各種調式、表演方法,在歷史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至今客家人創作的大量歌曲,更是優秀的文學珍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之一。清溪客家山歌傳承了客家人愛國愛鄉、崇文重教、誠懇弘毅、團結包容、勤勞儉樸、開拓創新和剛柔相濟的精神,具有較高的文學和音樂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劉國權,男,1949年生。從9歲開始在村里模仿老前輩唱山歌。1972年學習創作山歌和山歌劇,其創作的山歌劇《抗旱》曾獲多個獎項。1974年到清溪公社文化站工作,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其山歌演唱技巧、創作能力迅速提升。他演唱客家山歌的風格既保留了清溪老一輩客家山歌手古樸通俗的演唱特點,又接收了一些民歌的演唱風格,將傳統的山歌技巧和現在的流行唱腔相結合,使歌曲更加流暢、優美、耐聽。他還積極研究客家山歌,創作歌曲30多首,是清溪演唱和創作兼備的代表性山歌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