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鳳崗客家山歌的歷史悠久,其始於元代,盛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鳳崗客家人從福建經梅州、惠陽等地遷入鳳崗定居,客家山歌隨客家人南遷而來到鳳崗地區。
數百年來,客家山歌在鳳崗傳唱不休,20世紀50、60年代,鳳崗客家山歌篷勃發展,湧現出了張仁和、何官糞等到一大批山歌手。
20世紀60年代後期,鳳崗客家山歌日漸衰落。
改革開放後,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唱山歌的人更是越來越少,鳳崗客家山歌大有面臨消失的危險。
基本特徵
特色
鳳崗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樣,多為演唱者有感而發的即興編唱,其語言直率、生動、樸素,通俗而押韻,取譬設喻巧妙,意境含蓄而深沉。歌唱時可以用獨唱、對唱、尾駁尾對唱、猜調應答、山歌小組唱或表演唱等形式。
語言內容
鳳崗客家山歌音樂上保留著純正的客家語言本色,具有濃厚的“古樸性”;在藝術、內容上基本保留著純樸、清新的“民間性”;其唱詞具有“詩的外表、詞的通俗、曲的韻律”,被譽為客家人的口頭文學。鳳崗客家山歌的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禮俗歌、情歌、生活歌和兒歌等,基本保留著自然純樸的“民間性”。
演唱手法
鳳崗客家山歌常運用比喻、雙關、起興、重疊、直敘、對比、排比、對偶、頂真、誇張等表現手法,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富有“藝術性”。
調式
鳳崗客家山歌的調式多為羽調式,一般多採用四聲羽調式,主幹音為la、do、re、mi,兼具有“詩的格式、詞的通俗、曲的韻律”,被譽為具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
代表作品
《客家山歌頌黨恩》
改革開放三十年,客家山歌頌黨恩。衣食住行變化大,城鄉覆地又翻天。
件件新衫著在身,男女老少有精神。九十老伯穿夾克,八十阿婆圍花巾。
白白米飯噴噴香,蝦公老蟹炒嫩薑。豬肉鮮魚食到膩,野菜薯苗搶著嘗。
棟棟樓房靚又寬,不批石米鑲瓷磚。四室二廳雙廁所,前後陽台花團團。
條條大道通到家,阿婆買菜搭中巴。阿姐上班楂奧特,阿哥運貨東風車。
喝水不忘挖井人,黨是我們的帶路人。改革開放政策好,增強國力富人民。
鳳崗客家山歌表演唱《客家山歌頌黨恩》由溫美暖作詞、陳的明譜曲、江文瑤編舞,鳳崗鎮山歌協會表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鳳崗客家山歌是民間傳統文化載體,是鳳崗地區客家人對自然、社會、生產、生活的真實記錄和思想反映,涵蓋了鳳崗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鳳崗客家山歌凝聚了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磅礴的文化基因,是不可多得精神文化財富。鳳崗客家山歌是鳳崗客家人的百科全書,對於鳳崗客家地區社會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因歷史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後期,鳳崗客家山歌日漸衰落,改革開放後,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唱山歌的人更是越來越少,鳳崗客家山歌大有面臨消失的危險。
保護措施
2007年7月,東莞民間文藝協會鳳崗客家山歌創作基地正式成立。同年,鳳崗鎮成立客家山歌學會。
2008年,東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鳳崗分會暨客家山歌創作活動基地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廣東省僑界文化交流基地·客僑風藝術團”成立。
社會影響
2008年9月,鳳崗客家山歌表演唱《客家山歌頌黨恩》在河源市舉辦的“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客家山歌演唱大賽金獎。
2009年,鳳崗客家山歌表演唱《客家山歌頌黨恩》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東莞文學藝術大獎”。
2012年,廣東省文化館和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鳳崗鎮“客家山歌傳習基地”和“廣東省客家山歌之鄉”牌匾。同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鳳崗鎮為“中國客家山歌之鄉”。
2017年10月,《客家山歌頌黨恩》獲首屆中國客家文化節金獎,新客家民謠獨唱《矛下閒》獲得首屆中國客家文化節銅獎。
2018年12月16日,鳳崗鎮代表作品《燈火傳承》獲2018“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