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

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

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福建省龍巖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福建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漳州田螺坑及龍巖永定一帶,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龍巖永定客家山歌是閩西山歌的一大支系,是山民以永定客家話于山間勞作時即興創作而成的一種山歌類型,歌體皆為“單調”,歌詞以四句為主並注重押韻。

2005年,“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項目編號:Ⅱ-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
  • 批准時間:2005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
  • 項目編號:Ⅱ-3
  • 保護單位:龍巖市永定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龍巖永定客家的祖先原是中原漢人,為避戰禍,在三國紛爭、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遼金南侵等歷次戰亂中逐漸從中原一帶向南遷徙,先後在江西、福建、廣東等省原是土著畲族、瑤族聚住的山區定居,宋朝初年入遷永定。先人們帶來的黃河流城和長江流域的漢族文化,後來與當地的畲族、瑤族文化融匯,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永定客家山歌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既繼承了中原民間文學的優良傳統,又吸取了 畲族、瑤族歌謠的精華。

基本特徵

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的基本內容有五個種類:情歌、勞動歌、時政歌、生活歌、兒歌。
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的歌體都是“單調”,其中以羽調式為主,徵調式為次,用永定客家話演唱。歌詞的結構,每首四句,個別也有五句的,每句七字。句子的結構,同節奏密切聯繫,都採用四三形式,即上四字下三字的句子。如果細分則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兩種。山歌的押韻要求較為嚴格,一般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押腳尾,而且大多平聲韻甚至同字韻,第三句末則用仄聲字收尾。
龍巖永定客家山歌是在山野田間緣情而發即興而唱的,山高谷深,歌人各站一山,必須吊高嗓門拉長嗓音才能將自己的歌聲傳送給對方,所以它的旋律多以級進和跳進形式進行,清越、高亢、悠長,節奏由歌人自己掌握。而在對歌時,為了有較充裕的時間思考出精巧的唱詞壓倒對手,歌人便有意拖慢歌速,使語句間有較長的停頓,還嵌進不少虛詞襯字,雖然沒有實際意義,卻能使歌的節奏、旋律及曲式結構相應發生變化,加強抒情效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龍巖永定客家山歌具有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土樓文化內涵,體現了獨特的客家民系情感,融匯了客家先民的智慧。

傳承人物

李天生,漢族,龍巖市永定縣人,1928年7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天生自13歲開始師從當地民間藝人學習山歌、竹板歌小調等音樂的演唱技藝,而後一直從事客家山歌表演,在參軍期間亦未中斷。李天生頗具代表性的演唱作品主要包括《八月十五看月光》《阿哥出門往南洋》《哥有情來妹有情》《倆人牽手入屋家》等,並經整理彙編著有《李天生山歌選集》。李天生於2006年被福建省文聯授予“福建省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稱號。其名字也被載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他的代表作《八月十五看月光》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成唱片後,在全國範圍內傳唱。
張冬梅,女,1962年5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桂芳,女,1968年10月出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建客家山歌(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20年12月19日晚,以“同唱客家山歌·共敘血脈親情”為主題的2020海峽兩岸客家山歌比賽匯報演出,在永定客家博覽園民俗演藝中心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10餘名選手參加匯演。
2000年以來,70多歲的李天生隨女指揮家鄭小瑛率領的廈門愛樂樂團先後到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唱永定客家山歌。
榮譽表彰
1956年,龍巖永定客家山歌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天生以福建省文藝代表團成員參加全國文藝大會演,獲演唱文藝獎,有客家山歌大王的稱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