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圍

鄒家圍

鄒家圍,位於廣東省豐順縣?>豐良鎮蓮花山脈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興圍”,是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11世孫誥封驍騎將軍鄒瑞(字輯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創建的客家村落。整個村落由一座三進二橫三圍龍的圍龍屋構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0平方米,規模龐大,布局典型,結構獨特,保存狀況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鄒家圍
  • 別名:上興圍 
  • 地理位置:廣東省豐順縣豐良鎮蓮花山脈尖髻山麓璜溪村
  • 方言:梅州話
  • 機場:梅州機場
  • 火車站:梅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M
  • 建築面積 : 23800平方米
地理位置,建築特色,布局,結構,民俗風情,崇文尚武,俊彥英傑,開發現狀,開發前景,省級古村落,傳統村落,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廣東省豐順縣豐良鎮鄒家圍,位於蓮花山脈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興圍”,是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11世孫誥封驍騎將軍鄒瑞(字輯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創建的客家村落。整個村落由一座三進二橫三圍龍的圍龍屋構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0平方米,規模龐大,布局典型,結構獨特,保存狀況完好。鄒家圍東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東北、東南、西南方位建了四個大門,整體是由堂屋、橫屋、圍龍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學地組合而成的圍龍屋典型布局,其中圍龍屋由一個個似四合院的建築單元連綴而成的結構,在粵東客家圍龍屋建築中獨樹一幟,為客家建築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鄒家圍
鄒家圍居民都是鄒氏同宗,最多時超過1500人,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客家村落。據《鄒氏聯宗族譜》載,自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次子念八郎於明朝永樂年間在璜溪大塘村寨頂定居、在璜溪田心村嶺下建立祠宇以來,歷經600餘年生息繁衍,至今已發展到30000多人,在鄒家圍及周邊有5000餘人,其餘遷徙到揭東、揭西、龍門、江西、四川、廣西賀州等地方及世界各地,宗派繁盛,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聞名遐邇。
據傳,鄒家圍和豐良鎮古建築“少師第”(與鄒瑞同時期豐順歷史名人吳六奇的府邸)的選址、布局和結構,同是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上奏順治皇帝特派國師曾白明親臨勘察並定局的,因而鄒家圍建築中所承載的風水文化備受矚目,使之成為粵東名村之一。其風水文化中所蘊涵的人文地理學、風景美學、生態建築學、環境心理學等科學成分更是人居環境選擇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個案。

建築特色

布局

鄒家圍整體造型是一個大圓型,象一個太極圖。
建築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對稱營造,東西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規整。
鄒家圍前半部為面積1300多平方米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前後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是長方形門坪。
前半部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淨化池,還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的“三棟二橫”方形主體建築“輯侯公宗祠” ,占地6300平方米,“輯侯公宗祠”的橫屋外層便是三層半月形的圍龍屋,第一圍龍與主體建築後牆之間是1300多平方米麵積的半圓形龜背狀、用大小均勻的卵石鋪成的化胎。
鄒家圍
其整體布局特色是:
一是講究風水。鄒家圍建造方位午山子向,枕山環水,東面尖髻山山脈來勢雄壯,林木蔥蘢,山麓結基平坦、寬敞,西面璜溪河綠水迴環,左有獅山,右有象山,山巒如案,遠處山峰成筆尖狀,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財丁興旺、人才輩出的理想屋場。整個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符合 “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
二是講究對稱。建築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以正堂縱軸線為基點,圍龍高於上堂、上堂高於中堂、中堂高於下堂,兩邊橫屋與正堂的平面看齊垂直,採用對稱式庭院房屋結構,向前後左右重疊排列,並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太極形整體。
三是講究配套。前面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寬敞的門坪、四通八達的巷道滿足了人們戶外各項活動的需求;正中大屋上、中、下三堂和南、北廳,花廳等,則滿足了合族議事、宴會、婚喪喜慶等活動的需要;各建築單元臥室、廚房、天井等生活空間完美配套,通風、採光、排水等生存必需設施完善。

結構

鄒家圍是住宅與宗祠合一的民居,是由功能不同的幾個部分科學地組合而成的。主屋為硬山頂結構,十廳十井布局,堂屋16間,橫屋22間,廳堂結構是抬梁式、穿斗式相結合,梁架是抬梁式七步架梁;圍屋則全是懸山頂結構,第一圍(僅左後半圍)原是馬廄,後改成單間民房,第二圍、第三圍(二圍右後三圍前根據地形建有半圍)都是四合院式建築單元。整體建築在結構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它集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於一體, 專家稱讚這種極富特色的民居建築 “以凝固的旋律,為中國建築文化、村社文化增添了極為精彩的華章。”其建築結構突出的特點是:
安全性——鄒家圍雖然只使用土木建築材料,但是歷經340多年風雨洗刷、強烈地震、颱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岭之中。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設計及施工分不開。圍屋的牆壁,下厚上薄,外圍厚處有的竟達1.2米,築牆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砌築起牆基,在牆基上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土為主,夯築時,在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鄒家圍
封閉性——鄒家圍為防備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對外只在西北、東北、東南、西南方位建了四個門匾分別是“上興圍”、“斗山毓秀”、“如升”、“阜財”的防衛設施完備的大門,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弧形的外圍屋像一條蜷曲的龍,與前半部池塘前沿高大青磚圍牆連成一體,拱衛著 “輯侯公宗祠”,且鄒家圍的東、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提高了建築的外在高度令人難以攀越,加上整體的封閉性更強化了防禦功能。圍屋後牆窗戶不大且較高,是天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器抗擊來犯之敵。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關鍵部位的門一關,便設下層層關卡,封閉得嚴嚴實實的,村民可攜武器憑藉圍龍屋瞭望孔、射擊孔進行抗擊。此外圍屋內有深水井、礱、碓、風車、倉庫等生活保障設備設施,還有書齋、商鋪,這一切都使來犯之敵望而卻步。
實用性——圍屋每個建築單元都是類似四合院的結構,各有一個小門樓,院門一關,就是獨立的家居;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相通,住戶生活方便實用。
合族聚居性 ——鄒家圍有近千房間,規模龐大。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最多時曾住300多戶,1500多人。住戶雖多,但由於圍屋採用四合院結構,若干房間、天井和小門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而祠堂又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

民俗風情

鄒家圍擁有很多精湛的民間技藝和獨特的民俗活動。主要有武術、舞獅、舞龍、八音班、請年酒、元宵迎燈、潮州大鑼鼓、打醮、客家山歌和客家民謠等等,其中請年酒活動為鄒家圍獨有,潮州大鑼鼓更是全縣聞名。

崇文尚武

鄒家圍的創建者雖以戎馬生涯贏取功名,卻非常重視教育,因此鄒家圍歷來有濃厚的崇文尚武風氣。建圍之初建有“雲齊軒”、“三喻齋”兩個書齋,後續建有“明照”、“端仁公私塾”、“活來書室”三個私塾培育子弟,青少年在讀書之餘練習武藝、強身健體蔚然成風,且一直以來以“嘗眾”收入獎掖學而優者,因此從清初開始就不斷有考取文武舉人、進士,人才輩出。現存的1塊誥封神道碑、2塊敕封神道碑、3座功名楣桿夾及完整銘文(另有4座不完整),充分說明了鄒家圍歷史的輝煌。
根據豐順縣誌和鄒氏族譜的不完全統計,清代鄒家圍功名情況如下表(世數指鄒氏豐順開基祖鄒肇松為一世):
單位:人
世數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進士
1
2
1
2
貢生
1
1
2
1
2
舉人
1
1
2
3
2
庠生
2
2
3
8
8
6
5
國學生
14
14
17
16
12
10
20
18
廩生
1
15
15
17
18
13
12
22
20
附生
1
1
16
17
18
25
18
19
24
22
監生
2
1
18
18
20
28
2
26
25
25
秀才
3
2
18
19
23
30
28
28
27
30
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鄒家圍有鄒宜芝、鄒昌硯、鄒寶光、鄒少平 、鄒昌儉 、鄒孟堅、 鄒玉堃等7人就讀黃埔軍校,畢業後都投身軍隊,為國效力。

俊彥英傑

鄒家圍歷來有愛國傳統。八年抗戰時上興圍門聯是“國家至上,民族復興”,活來書室門聯是“活捉倭皇一刀兩斷,來隨領袖建業立功”,鄒家圍人的追求和志向由此可見一斑。青少年中胸懷寬廣、志向遠大、追求真理,捨生取義者眾多。據不完全統計,鄒家圍在革命戰爭年代追隨孫中山先生或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各有20多人,歷史上鄒家圍在豐順最早成立蘇維埃政權。革命烈士有鄒宜芝、鄒蘭芬、鄒守專、鄒其路、鄒玉山、鄒玉成、鄒昌博、鄒世鏡等8人。代表人物例如:
鄒瑞(1619——1689),字養浩,號輯侯,清初平定粵東功臣,鄒家圍創建人。他天資聰穎,膽大心細,自幼尚武,勤習騎射,勇武善謀。清初從軍後,輔佐吳六奇平定粵東,累建軍功。順治十二年(1655),朝廷授為中軍游擊鎮守饒平。隨後,因忠於職守,軍功卓著,獲順治皇帝嘉許,賜彤弓盧矢。康熙二年加銜副將從一品職。 康熙六年(1667),獲朝廷特授驍騎將軍並“誥封三代”殊榮,同年在璜坑社創建鄒家圍並立輯侯公宗祠。隨後,奉命到湖廣平亂。康熙九年(1670),任湖廣德安府副總兵。康熙十一年(1672)辭官,朝廷“恩賜原品”,奉旨還鄉,頤養天年。
鄒玉山(1905—1932),原名其仰,革命烈士。民國15年(1926)首批加入農會,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6年(1927)5月,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團建立時,鄒玉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第二中隊隊長。1927年底至1928年2月,先後率中隊參加了出擊梅州市梅縣區官塘、潘田團防和保衛鄒家圍等戰鬥。民國18年(1929)1月1日,任中共豐順縣縣委委員、常委。同年任豐順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常委、豐順總工會籌備處主任等職。民國21年(1932)6月,在馬圖丹竹坑與進入蘇區搜剿的敵人的戰鬥中犧牲,時年僅27歲。
鄒玉成(1903——1927),原名其湘,早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國工農紅軍東江十團政委,後受派遣到本縣龍崗以教書作掩護搞地下工作。1927年7月被捕後,受嚴刑拷打,威武不屈,壯烈犧牲,時年僅24歲。
鄒仲平(1895——1954),民國廣東省法官學校畢業,曾追隨鄒魯參加辛亥革命,歷任海南詹縣縣長、兩淮草堰場場長、民國廣東省政府秘書等職。
鄒宜芝(1920——1944),1939年考進黃埔軍官學校第十七期,立志從軍報國。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127師連長,1944年6月3日,在抗日前線湖南株洲壯烈犧牲,年僅24歲。 建國後,追認為抗日烈士。
鄒蘭芬(1931——1949),廣州勷勤師範學校畢業,投奔革命,任解放軍粵贛湘邊縱三團事務長。1949年7月18日在東莞縣梅塘村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18歲。 建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開發現狀

鄒家圍規模龐大,布局典型,結構獨特,保存狀況完好。近來,豐良鎮黨委政府積極回響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設“三名城”的號召,以建設“文化名城”為契機,推動綠色崛起開拓工作,成立了以書記、鎮長及黨委宣傳委員任正副組長的豐良鎮鄒家圍申報古村落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領導、規劃和實施鄒家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省級古村落、古建築保護、圍內與周邊環境整治,把開發鄒家圍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來抓。通過報刊、網路、廣播、電視等媒體大力宣傳推介鄒家圍這一古樸將軍府,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前來調研、考察,文藝工作者前來採風,遊人前來參觀欣賞。並引導居民提高認識,自覺維護鄒家圍古建築歷史原貌,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籌資最佳化鄒家圍內、外環境,改善交通條件,完善公共設施,加大了鄒家圍維護和開發的力度,努力實現把鄒家圍建設成為客家原生態文化研究基地的目標。目前,已有效保護了圍內主體建築歷史原貌和有價值的歷史遺產,完善了照明、道路、公廁、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局部建築維護和周邊環境最佳化正在進行之中。

開發前景

鄒家圍建築規模宏大,整體上是典型客家圍龍屋結構,其中由四合院式的建築而形成的圍龍屋結構,則是客家圍龍屋建築中所獨有的。鄒家圍創始人為清·康熙六年誥封驍騎將軍、湖廣德安府總兵鄒瑞,是豐順的歷史名人,其事跡在粵東地區流傳很廣,在大埔縣木窖村仍保存有紀念他的“鄒公廟”。據傳鄒家圍的勘察定局就是由平南王尚可喜上書,由順治皇帝欽命國師前來勘定,作為鄒瑞的將軍府邸。因而鄒家圍所承載的厚重歷史、人文積澱和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生態建築學、人文地理學、風景美學、環境心理學和人居環境選擇等學術研究價值。
鄒家圍位於206國道旁,距豐順縣城22公里,距梅州市70多公里,交通非常便利。且與省級韓山森林公園毗鄰,與豐良溫泉度假村、清初鐵印總兵吳六奇故居“少師第”、省級古村落建橋圍、龍鯨河漂流、銅鼓嶂、黃花村鄉村游等旅遊景點連成一線,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附錄】鄒家圍相關數據資料
四大門樓:
西北門匾“上興圍”,方門,總高5.06米(門高2.10米,寬1.50米),民國黃埔軍校生鄒少平為此門擬聯為:“國家至上,民族復興”;
東北門匾“斗山毓秀”,方門,總高5.26米(門高2.10米,寬1.50米);
東南門匾“如升”,方門,總高3.81米(門高2.20米,寬1.51米);
西南門匾“阜財”,圓門,總高4.35米(門高2.34米,寬1.56米),民國豐順縣參議員鄒魯生為此門擬聯為“民康物阜,近道生財”。
名人故居古蹟:
“輯侯公宗祠”:清·誥封驍騎將軍、湖廣德安府總兵鄒瑞府邸;
“存耕廬”:民國廣東省政府秘書鄒仲平故居;
“仲平橋”:民國廣東省政府秘書鄒仲平建造的混凝土驛道古橋;
“仲平樓”:民國廣東省政府秘書鄒仲平建造的村防衛碉樓。
重要歷史文物:
誥封木刻板(康熙六年)7塊:清·誥封鄒瑞聖旨木刻板;
誥封木刻拓印件(康熙六年)1本:清·誥封鄒瑞聖旨木刻拓印本;
誥封神道碑1塊:清·驍騎將軍鄒瑞誥封三代神道碑;
敕封墓道、神道碑各1塊:清·同治庚午科武舉人、賜進士、武略騎尉鄒名標敕封三代墓道碑;清·道光丁酉科武舉人鄒文貞敕封三代神道碑;
楣桿夾3座:清·嘉慶庚申年歲進士鄒承昭,清·乾隆丁酉科歲進士鄒纘功,清·嘉慶甲子科武舉人 、驃騎將軍鄒慶昌立;
楣桿(不完整)4座:清·同治庚午科武舉人、賜進士、武略騎尉鄒名標,清·嘉慶丁卯科武舉人鄒鵬飛,清·道光丁酉科武舉人鄒文貞等。
“永暄堂”木匾1塊:清代鹽務仲威兵備分守嶺東道布政使司左參政魏紹芳手跡;
“千一公祠”門匾1塊:民國時期名人鄒魯手跡;
相關歷史文物:大埔縣楓朗鎮下木村鄒公廟

省級古村落

2012年10月14上午,“廣東省級古村落鄒家圍”暨“梅州市古民居鄒家圍”掛牌揭幕儀式在豐順縣豐良鎮璜溪村舉行。豐順縣有關領導,梅州市作家採風團,璜溪村外出鄉賢及當地幹部民眾近千人參加了揭幕儀式。
古村落鄒家圍揭幕掛牌古村落鄒家圍揭幕掛牌
鄒家圍是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位於豐順縣豐良鎮璜溪村內,至今約有350年歷史。整個村落由一座建築為“三進二橫三圍龍”布局的圍龍屋構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以子午線為中軸對稱營造,從高處俯瞰猶如一個巨大的蜂巢,規模龐大、結構獨特,被眾多專家譽為“既是民居的典範,也是科學的標本”。

傳統村落

繼2012年 評選認定第一批中國 傳統村落後,201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二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在各地初步評價推薦的基礎上,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並公示,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決定將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等共91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鄒家圍村名列其中。

地圖信息

地址:梅州市豐順縣206國道西2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