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

桐柏山

桐柏山(脈),位於中國河南省、湖北省邊境地區,其主脊北側大部在河南省境內,屬淮陽山脈西段,西北-東南走向。專家評價“比華山高險、與黃山競秀”。桐柏山區域不僅有獨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質文化和蘇區文化。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山為對後代人進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桐柏山(脈)
  • 別稱:桐柏山脈
  • 所屬山系:秦嶺東南延伸支脈(與大別山過渡地帶)
  •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
  • 走向:西北-東南
  • 長度:120餘公里
  • 寬度:13公里
  • 起點:西北部以南襄盆地東緣為界
  • 終點:東南至武勝關大別山相接
  • 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境域形態,遊覽勝地,連綿起伏,山峰境內,名關之一,資源分布,社會經濟,淮河源頭,佛道聖地,雲台禪寺,水簾禪寺,英雄桐柏,七尖峰森林公園,寶剎古寺,七尖峰雲堂禪寺,雲台禪寺,臥龍寺,玉皇閣,清水寺,子房廟,田王寨,人文歷史,主峰介紹,神話傳說,道教傳說,戰爭遺蹟,

境域形態

桐柏山脈的位置和範圍桐柏山脈的位置和範圍
桐柏山脈位於豫南山地的西段,河南、湖北兩省的邊境地帶。其中河南占據其主脊北側的絕大部分。西北部以南襄盆地東緣為界(方城縣境內七里崗以東山地、確山縣泌陽縣舞陽縣山地,為桐柏山北延余脈),東南至武勝關大別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的應山縣棗陽市一線。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長達120餘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構成了淮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河南省邊境地帶的桐柏山主脈可分東西兩段,西段是桐柏山的主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山脈北麓為河南省桐柏縣信陽市;南麓為湖北省隨州市棗陽縣隨縣廣水縣);東段位於放馬嶺東南為四望山,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一般寬約13公里。

遊覽勝地

桐柏山脈,屬近代侵蝕作用十分明顯的花崗岩與變質岩中低山地。山地裸露岩石較多,表層土質鬆軟,保水性能差於大洪山。
從主脈向兩側逐漸降低,支脈多是與主脈垂直的橫向山嶺,它們海拔多在400~600米。桐柏山脈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組成,海拔約400~800米,只有個別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大致在鴻儀河—桐柏縣城一線以南,以低山類型為主;以北,則廣泛分布著連綿起伏的丘陵,個別低山呈孤島狀散布。低山丘陵間,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闊的山間谷地,其中以桐柏—吳城盆地最大。
西段北側由於受西北—東南大斷裂的影響,山體邊界十分整齊,山坡陡峻,山峰矗立,山脊海拔一般800~1000米,最高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是淮河的發源地和河南省著名的遊覽勝地。桐柏山脈東段受東側走向大斷裂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山體邊界線也特別整齊。但由於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形成一些寬闊河流谷地和橫向山嶺,山體不如西段完整,山勢也較為低緩,海拔多在400~900米。如仰天窩海拔578米,天雲寨海拔571米,滿箭垛海拔763米,雞冠垛主峰海拔800米,四望山海拔906.2米,是該段山脈的最高峰,四望山東面丘陵連綿起伏,並與南灣水庫相鄰,山光水色秀麗動人,也是省內著名旅遊勝地之一。

連綿起伏

鴻儀河—桐柏縣城以北廣泛分布著連綿起伏的丘陵。它處於南陽盆地與豫東平原之間,西北隔方城缺口與伏牛山南端相對應,從而構成兩大平原之間狹窄而低緩的山嶺地帶。由於兩側流水的強烈侵蝕作用,將山嶺切割得十分破碎,低山呈孤立的島狀散布,丘陵環繞低山連綿起伏,其間不同形態的河流谷地縱橫交錯,大小不等的盆地分布相當廣泛。
區內地貌類型主要有深低山、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剝蝕平原、洪積平原及洪積沖積平原等,各種地貌類型互動分布,地貌形態結構十分複雜。深低山是區內最高峻的一種山地類型,山頂海拔在7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呈孤立的島狀突出在其他地貌類型之間。
其中在尚店、春水、黃崗一線以東,分布較為廣泛,山勢也較高峻,如尚店東西的五峰山和臘燭子山,海拔分別為8274米與844米,春水東南的白雲嶺和千年嶺,海拔分別為983米與729.4米,確山縣西北的大樂山海拔813.9米,黃崗山的齊畝頂海拔僅在春水的西北一帶局部分布,山勢也較低緩。淺低山是區內較為低緩的一種山地類型,山頂海拔多在400~600米,相對高度為200~400米。
其分布也甚為分散,在尚店、春水、黃崗以東多環繞著深低山分布,或介於它們之間,共同組成孤立的塊狀或條帶狀的山體,以西地區則多呈孤島狀突出在連綿起伏的丘陵之間,局部地區環繞著深低山分布。高丘陵和低丘陵在深低山的周圍,以及盆地的邊緣地帶,分布十分廣泛,與孤島狀的低山共同組成本區的主體。剝蝕平原是由風化殘積物組成的一種平原地貌類型,在河流的切割下呈寬闊平緩的崗地形態,在黃崗至固縣一帶分布較為廣泛。

山峰境內

桐柏縣境內:桐柏縣境內以淺山、丘陵為主,斜貫縣境的桐柏山構成地貌骨架。桐柏山主脈由西向東,蜿蜒於縣境南側,為河南、湖北兩省天然分界線。余脈延伸至中部、北部和東北部,形成大面積淺山和丘陵。共有山峰800多個,崗丘700餘條。地勢以南側邊緣最高,東北部頂端次之,南側中部突起,東西兩端漸低,北側則由西向東呈總體漸次升高狀。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為縣境最高點。
信陽市境內:信陽市地勢南高北低,是崗川相間、形態多樣的階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6.9%。兩山首尾相接,連成一體,蜿蜒於豫鄂邊界,是江淮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大別山在信陽境內長約200公里,占豫南山地的80%;東段山脊高峻雄偉,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寬闊低緩,以千米以下低山為主,間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陽境內69公里,占豫南山地的20%,山勢高峻陡峭。
南陽市境內:南陽市屬於大別山的西段,西起南陽盆地東緣,沿唐河、桐柏兩縣與湖北省的交界地帶延伸到桐柏縣黃家灣一帶,山脈走向為西北~東南向,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個別山峰達1000米以上。
桐柏山主脈位於桐柏縣城南部、太白頂背斜的核部,由於受西北~東南向鴻儀河大斷裂的影響,山體邊界十分整齊,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聳的地貌形態,如小仙垛海拔1053米、磨雲山寨1053米、太白頂1140米、田王寨1018.3米。山體北側為淮河及眾多支流的發源地,河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嶺,使山勢更加雄偉壯觀。
桐柏山主脈西段南側低山,山體破碎,呈孤山狀分布於丘陵之上,主要有山海拔396.7米、三尖腦396米、龍山430米、石柱山576米、大寨山439米、王山460米、花又山546米、劉坡寨418米、玉皇頂778米、小山峰505米。
桐柏山主脈北部低山,由酉南向東北呈雁形展布,構成南陽盆地與吳城盆地、黃崗~毛集盆地的分界線。其山勢和緩,頂部平圓,海拔高度600米以下,個別山峰達700米以上,相對高度200~400米。山體受流水侵蝕剝蝕作用影響,呈孤島狀散布于波狀起伏的丘陵中,主要山峰有太和寨海拔598米、老和尚帽636米、狗石崗623米、齊畝頂(又名七畝頂)758.8米、祖師頂(又名主石頂)813米。
駐馬店市境內:為豫南桐柏山向西北延伸的余脈和豫西伏牛山向東延伸的余脈,主要分布於泌陽、確山、遂平、西平等縣。440多座山峰海拔高度多在300~7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400米之間,低矮的山峰呈島狀突出於波狀起伏的丘陵之上。海拔高度超過500米山峰61座,超過700米的17座。其中泌陽縣白雲山主峰白茅垛983米,為全市最高峰,另有泌陽縣五峰山872米,確山縣樂山813米,泌陽縣大銅山632.6米,遂平縣嵖岈山417米。
棗陽境內:桐柏山余脈從桐柏縣隨州市境伸向棗陽市,呈東西走向,向西延伸至唐梓山,向西南延伸至霸山。主要有:
玉皇頂,位於縣城東北47公里處,東經113°02‘,北緯32°24’。海拔778.5米,為棗陽最高山峰。
歇馬嶺,相傳五代時期,劉金定下南唐時過此歇馬得名,位於東經113°05′,北緯32°24′,以分水嶺為界,南坡屬棗陽縣轄,東為隨州市境,北屬河南省桐柏縣轄,西接唐河縣境,主峰海拔581米。棗陽縣轄面積約4平方公里,蒼松翠竹,泉水噴流,東南山腰有古廟宇—白竹園寺,殿房古樸,院內有兩棵古老的白果樹,寺前有數十畝青竹園,寺門橫書“‘竹園禪寺”,營造的用材林已初具規模。
大阜山,原名大父山,因明初在大父山西北麓建立“大阜驛”易名為大阜山。地處東經112°58′,北緯32°14‘,主峰海拔571.5米,面積9平方公里,礦藏資源豐富(金紅石、欽、鐵、硫子石、銀、鉛等),盛產草藥,相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曾來此山採藥。山頂舊有藥王廟,廟東有曬藥台、洗藥池,已闢為國營林場。
唐梓山,地處東經112°47′至112°48,北緯32°20‘至32°21′海拔382.7米。盛產大理石、耐火石、礬石等建築材料,歷來是鄂、豫邊石碾、石磨、石碓、石槽、石碑、石佛、石獅、石瞪等石製品基地。明代嘉靖年間,安陸修興獻王陵,尚來此採石。據史料載,當時是林茂泉涌。明張三豐唐子山詩:“白石磷磷繞澗泉,蒼松鬱郁鎖寒煙,碧桃花發朱英秀,別是人間一洞天”。後漸成禿山。建國後植松、棟樹1800餘畝。
牛心山,在縣東北45.6公里處,海拔570米。北與桐柏縣交界;東北與大尖山相連。因山前有一巨石,形似牛心故得名。南麓有牛心寺,源泉噴薄。
棗陽境內海拔500米以下的山還有大尖山、十八盤、晃山、赤眉山、陡山寨、紫玉山、椒山、馬鞍山、洞兒山、鴨子山、打石山、打磨山、黑石山、霸山等。
隨州境內:桐柏山脈在隨北有兩支:一支由太白頂向東南至二妹山;另一支由七尖峰向東南至西九里山。
桐柏山,位於鄂豫兩省交界地區,主脈自西北斜向東南。面積2341平方公里。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位於隨州市新城鎮境內。
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位於隨州市新城鎮境內。
二妹山,在殷店朱家店東6公里,海拔853.3米,地處北緯32度04分,東經113度41分。
鸚鵡冠(鸚鵡山),在二妹山西11.5公里,海拔612.4米,地處北緯22度6分,東經113度35分。
老尖山,在二妹山東北3.2公里,海拔832米,地處北緯32度05分,東經11i3度42分。
瑪冠垛,在二妹山東北3.6公里,海拔795米,地處北緯32度05分,東經113度43分。
大偏子山,在二妹山南3.2公里,海拔743.8米,地處北緯32度2分,東經113度41分。
車雲山,在二妹山東北17.2公里,海拔578.9米。地處北緯32度12分,東經113度46分。產車雲山名茶。
祖師頂(卓筆峰),在草店西北8.5公里,海拔815.2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36分。
馬鞍山,在淮河店西南,海拔713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32分。
大迎風嶺,在殷店朱店西南,海拔527米,地處北緯32度01分,東經113度36分。
桃花尖(桃花山),在祖師頂西南5.7公里,海拔757.4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33分。
母豬寨,在祖師頂西13.6公里,海拔852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29分。
鷹子石,在祖師頂西北7.8公里,海拔531米。地處北緯32度16分,東經113度32分。
玉皇項,在祖師頂北6.8公里,海拔897米。地處北緯32度18分,東經113度34分。
女王寨,在上述玉皇頂西3.6公里,海拔560米,地處北緯32度18分,東經113度32分。
玉皇頂,在祖師頂西南14.公里,海拔917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27分。
天頂,在玉皇頂西2公里,海拔803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27分。
獅子口(櫻弩山),在祖師頂東3.2公里,海拔553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35分。
紫金山(紫荊山),在祖師頂南2.8公里,海拔795米,地處北緯32度13份,東經113度36分。
韭山,在祖師頂西南5公里,海拔775米,地處北緯32度13分,東經113度34分。
孫家寨,在祖師頂西南12.9公里,海拔562米,地處北緯32度10分,東經113度31分。
小仙垛,在太白頂北2.8公里,海拔1053米,地處北緯32度23分,東經113度19分。
田王寨(固城山),在太白頂東南6.1公里,海拔1018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19分。
大石尖,在太白頂東南0.4公里,海拔530米,地處北緯32度17分,東經113度19分。
三元寨,在太白頂東南16.9公里,海拔720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23分。
冠子垛(冠子嶺),在太白頂東南17.6公里,海拔846米,地處北緯32度16分,東經113度24分。
七尖峰(七峰山),海拔967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10分。
雞鳴山,在大仙垛西6.8公里,海拔612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06分。?水發源處於此。
栲栳山,在雞鳴山東北3公里,海拔507米,地處北緯32度14分,東經113度0分。
白雲寨,在吳山店東南,海拔501.1米,地處北緯32度06分,東經113度08分。
大嶺,在大仙垛西北2.1公里,海拔936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9分。
和尚帽子,在大仙垛北7.9公里,海拔548米,地處北緯32度17分,東經113度07分。
天寶寨,在大仙垛東5.4公里,海拔603米,地處北緯32度15分,東經113度13分。
佛山寨,在大仙垛東南21.2公里,海拔555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21分。
晃山(紫架山),三合店東北,海拔878.4米,地處北緯32度19分。東經113度05分。
老王山,在大仙垛東南24.1公里,海拔539米,地處北緯32度04分,東經113度19分。
流星石,在大仙垛南28公里,海拔903米,地處北緯32度12分,東經113度10分。
扯白旗,在萬和店西,海拔732米,地處北緯32度10分,東經113度11分。
白雲寨,在大仙垛南114.4公里,海拔501米,地處北緯32度06分,東經113度08分。
香爐垛,在大仙垛南12.9公里,海拔566米,地處北緯32度07分,東經113度11分。
關寶山,在大仙垛西南5公里,海拔562米,地處北緯32度08分,東經113度06分。
草山,在天河口東北與殷店交界,海拔697米,地處北緯32度13分,東經113度28分。
廣水市境內:屬桐柏山脈的有四望山支脈、大 貴山支脈和中華山支脈,呈北西一南東走向和北東一南西走向。
四望山支脈,主要山峰有二妹山、偏頭山、大頭山(與曾都連界 )、瞞箭垛、禹嶺崗、四望山、把齒岩( 與河南信陽連界),以及應山河以西,境內損水流域和飛沙河流域諸山;
大貴山支脈,主要山峰有蝦子嶺、荒田坪、興旺寨、韭菜坡(與河南信陽連界),以及大貴山、蘆茅寨、打鑼包、黃土寨等小河流域諸山;
中華山支脈,主要山峰有牛脊山(與河南信陽連界) 、中華山、擂鼓台、觀音頂、 刀把石、空山等應山河與廣水河之間諸山;

名關之一

武勝關,古稱直轅,又名禮山關、武陽關,與平靖關、九里關 ( 大悟縣境 ) 並稱“鄂北三關”,古代稱“義陽三關”,號稱“中南第一關”,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位於鄂豫交界處,京廣鐵路、 107 國道由此通過 , 為南北交通咽喉。桐柏、大別二山脈 在此交匯 , 群山環繞 , 山陡峰險 , 雄踞楚豫 , 易守難攻 , 歷來為兵家用武之地。關南有狄將軍寨 , 相傳宋將狄青曾屯兵於此。
平靖關 , 古稱冥扼 , 又名恨這關、憾這關、石城山 , 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於武勝關西 , 鄂豫交界處 , 信應公路由此通 過。這裡地勢險要 , 兩側群山對峙 , 道路狹窄險阻 , 歷代為中 原戰略要地 , 南北交通要道 , 曾在此設驛站或巡檢司。自春秋 以來 , 這裡戰事頻繁 , 皆為爭關踞險之利。吳楚柏舉之戰 , 軍 事家孫武曾率吳兵經此 , 奪關南下 , 幾使楚國遭滅頂之災。關 側有北伐戰爭烈士墓。
黃土關 , 又稱自雁關 , 位於平靖關西南約15公里處 , 北去5公里進入河南境 , 為河南進入湖北重要通道之一 , 歷史上屢次在此發生戰鬥。這裡關口開闊 , 地勢平緩 , 易攻難守 , 清代築有城牆,建有城樓 , 東連黃土寨 , 西接狗絡嶺 , 民國初年毀於戰火。

資源分布

氣候適宜,無極度酷熱與嚴重霜凍。林地面積125.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7。大理石、銅、金、鐵、硫、石油等礦藏豐富。信(陽)南(陽)公路橫貫東西,隨(縣)小(林)公路縱貫南北。桐柏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有玉女、臥龍、紫霄、翠微、蓮花諸峰。太白頂北麓有桃花洞、鑼鼓洞,南麓有佛子洞,上有“西來閣”,石刻《西來閣序》文清晰無缺;東北10里胎Zhan峰,有石斜插如替,最高處名香爐峰。桐柏山諸嶺郁盤,跨鄂豫兩省,歷來為軍事要地。宋岳飛率部屢出桐柏,戰信陽,阻金南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此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建國以來,這裡已成林業、多種經營基地。
地表徑流匯成5支:北麓入淮水、灃水,南麓溠、厥、漂水平行流入溳水
廣水市境內河流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獅河、損水、 攝水三大水系。北部以飛沙河、小河為主幹,由南向北經河南信陽境內獅河匯入淮河;西部以櫻水(吳店河)、徐家河為主幹,由北向西南流入混水匯入長江 ;中部和東部以應山河、廣水河為主幹,由北向東南流入孝昌縣境內渥水匯入長江。
汝河發源於泌陽縣境內大寨子山,幹流長度223公里,流經泌陽、遂平、汝南、平輿、正陽,到新蔡縣宋崗鄉的班台注入洪河。汝河主營有象河、石河、黃溪河、趙文獻河、練江河、呂崗河、奎旺河、北柳堰河、文殊河、慎水河、黃大港河、至頭河、北汝河等13條支流。洪河全長312公里,在境內有大小洪河之分:小洪河長246公里,發源於舞鋼區與泌陽縣交界的五峰山,流經西平、上蔡,在新蔡縣班台與汝河匯合,匯合後稱大洪河。大洪河向東南沿豫、皖省界,於淮濱、阜南縣間入淮河幹流。洪河主要有洪溪河、淤泥河、唐江河、楊崗河、北馬腸河、南馬腸河、杜河、荊河、茅河、大黃港、小青河、戚橋港、龍口大港、柳條港、新息界溝等15條支流。歷史上洪汝河曾是通航要道,對駐馬店的經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臻頭河是汝河的支流。

社會經濟

北麓有:南陽市、駐馬店市,信陽市,南麓有棗陽市、隨州市。
桐柏縣位於豫鄂邊區,桐柏山腹地,是淮河發源地,東鄰信陽,南與湖北省隨州、棗陽兩市接壤,北毗泌陽、確山二縣,西接唐河縣。全境東西長76.1公里,南北寬49.3公里,土地總面積1913.8平方公里,轄13鎮3鄉、1個產業聚集區、1個化工專業園區,215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47.48萬。因境內有桐柏山而得名。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桐柏縣(治今固縣鎮)。宋開寶六年(973年)遷治今縣城。
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2℃,降水量年均ll31.3毫米,無霜期231.5天。
3.資源概況桐柏縣資源豐富,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農業資源:常用耕地面積59.1萬畝,有林業用地l64萬畝,森林覆蓋率51.7%。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06億立方米,有水庫74座(中型4座、小型70座,總蓄水能力15852.2萬m3),灌區1701處(中型2處、小型1699處,總灌溉面積26萬畝),塘堰9886座(庫容1849萬m3)。桐柏是我國稻麥水旱輪作的發祥地、國家產糧大縣、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國家花生標準化示範縣,以水稻、小麥為主的糧食種植面積達67.6萬畝,總產達22.6萬噸;花生種植面積達30萬畝以上,總產達7.5萬噸。桐柏盛產木瓜、板栗、茶葉、中藥材等,被稱為“中國木瓜之鄉”、“河南省優質板栗之鄉”,全縣以茶葉、中藥材、林果、蔬菜為主的特色產業已發展到4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達90萬畝,桐桔梗、硃砂紅桃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是國家名優綠茶生產基地、國家現代農業桃產業技術體系示範縣、全國最大的夏枯草集散地和蔬菜供港基地。礦產資源:已發現16個礦區帶,60種礦種,已探明儲量23種,已開發利用18種。優勢礦產主要有天然鹼、芒硝、石油、天然氣、黃金、白銀、水泥灰岩、螢石、大理石、鉀長石、石英等。天然鹼探明儲量1.2億噸,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稱為“中國天然鹼之都”;黃金儲量85噸,全省第二;白銀儲量2700噸,全國第一;河南油田礦體的70%處在桐柏境內。
4.基礎設施概況交通:桐柏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素有“宛東咽喉、信西屏障”之稱,是東引西進的重要交通樞紐。寧西鐵路、滬陝高速(G40)、國道G312橫穿東西;焦桐高速(S49)縱貫南北;省道S206(商丘至桐柏)、S234(平頂山至桐柏)、S329(平頂山魯山至桐柏程灣鎮姚莊)、S335(駐馬店新蔡經桐柏至南陽西峽)貫通四方。縣城建設:縣城面積12平方公里,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6.5%,全縣城鎮化率達39.71%。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省級生態縣等榮譽稱號。
5.歷史文化自7000年前有人類聚居始,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淮源文化、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和紅色文化。是盤古神話的根源地,自古有“盤古開天,血為淮瀆”等典籍記載,有盤古造人等民間傳說和盤古殿、盤古溪等遺蹟,被命名為“中國盤古之鄉”。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蘇區,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是長篇小說《桐柏英雄》及據此改編的電影《小花》、電視連續劇《桐柏英雄》的原創地,先後成為3箇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劉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帥、將軍曾在此工作和戰鬥過。歷史名人有三國時期魏延、東晉時期朱序等。
6.名勝古蹟桐柏名勝眾多,是連線大別山、伏牛山旅遊的重要承接地,楚風漢韻交匯融合,兼具南國韻味與北國風光。全縣共有資源單體455個,有閔崗、陡坡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破山古銀礦坑道、圍山冶銀、張畈冶鐵遺址;有水簾寺、盤古溪、通天河、桃花洞、黃崗紅葉園、太白頂、淮瀆廟、清泉寺等主要景觀ll8處,史稱“福地”、“洞天”。桐柏山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40000個/cm3,被譽為“天然氧吧”。桐柏山創佛教臨濟宗白雲系,境內水簾寺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是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桐柏革命紀念館是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桐柏山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沛。其氣候特點為:其一,過渡性明顯,差異性顯著。我國劃分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此線北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此線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其二,溫暖適中,兼有南北之長。桐柏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約為15℃(採用桐柏縣數據),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長寒冷雨雪少,春短乾旱風沙多,夏日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點。南北兩個氣候帶的優點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長,有利於多種植物的生長。
桐柏山位於秦嶺向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區內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以南北氣候交匯區位最為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中原罕見的原始次生植被為特色。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瀆”。
桐柏山旅遊資源桐柏山旅遊資源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占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全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真,境內的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
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調查,現有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金錢豹、金雕、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麝、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青羊、紅翅鳳頭鵑等33種。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桐柏山景區飽含蘇區文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李先念、王震、楊靖宇、彭雪楓、王樹聲等都曾在這裡戰鬥和工作過。從1925年到1947年22年間,這裡先後建立過6個省級、5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原中原軍區、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設在這裡。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軍會師”在我國解放戰爭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山為對後代人進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位於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脈北麓中段,具體坐標是:東經112°47′-113°11′,北緯32°17′-32°29′,景區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內分淮源、太白頂、桃花洞、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區,各類景觀一百餘處。

淮河源頭

《桐柏縣誌》載:“淮,始於大復,潛流地中,見於陽口”。淮河又稱淮水,為古“四瀆”之一,是華夏風水河。《爾雅》載:“淮水與澧水同源俱導,東流為淮,西流為澧”,有“江淮同源”之說。主峰北麓山腳下的固廟村西嶺,至桐柏縣大河鎮土門村的新坡嶺一線為江淮分水嶺,東屬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為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佛道聖地

雲台禪寺

雲台禪寺座落於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之巔,海拔1140米,為豫南名剎。該寺五殿四院,占地22000平方米,各種殿房39間,大小佛像108尊。

水簾禪寺

水簾禪寺位於桐柏縣城西南約6公里山峽中。殿堂後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泓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水晶掛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後,稱為水簾洞,寺因以為名。水簾寺,占地面積7300平方米,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英雄桐柏

桐柏山是中共領導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方。桐柏縣是河南省九個革命老根據地(蘇區)縣份之一,是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1)1925年到1947年的22年間,在桐柏縣境內先後建立3箇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
(2)劉少奇、李先念、賀龍、王震、彭雪楓、鄭位三、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工作和戰鬥過。紅三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部隊在此駐防、轉戰,並先後建立20餘支地方革命武裝。
(3)革命活動遺址主要有: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駐地舊址,豫鄂邊省委舊址,七七工作團舊址,桐柏軍區舊址等。
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
隨州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湖北省批准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景區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規劃、建設停滯不前,景區有名無實,甚至面臨摘除“省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尷尬境地。2007年,湖北省林業局批准同意隨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3869.7公頃,建設單位為七尖峰林場,是隨州桐柏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2月14日,隨縣成立了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同月28日,湖北省省市領導為風景區揭牌,拉開了風景區建設的序幕。太白頂風景名勝區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為中心,北至磨雲山寨、南至田王寨,東與河南省淮源風景區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景區內溝深崖險、峰巒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聞名遐邇。其中有清水寺、田王寨等二級景點有4個,有塔林、太白紅葉等三四級景區有400餘個。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山大林密的太白頂南麓,因歷史原因,植被減少,森林資源破壞嚴重。為了與景區內自然景區相得益彰,隨縣政府計畫大面積植樹造林,計畫在2013年之前,讓百萬株林木在這裡生根。

七尖峰森林公園

七尖峰,原名七峰山,位於隨州城往北70多公里的萬和鎮境內。長期以來,七尖峰以山俊、林幽、潭清、泉醇、雲奇、瀑秀著稱於鄂豫兩省,是一方未開發的處女地。
七尖峰森林公園集山、水、林、泉、奇、幽、險、特、古於一體,生物多樣性和諧並存。動植物達160多種之多。境內蘭花分布廣,品種齊全;食用植物珍珠花、蕨菜類,果中精品獼猴桃豐富;藥用四寶金叉、石豆、馬騰草、天麻園內獨有;野生杜鵑、三角楓、五角楓、檀木滿山遍野;珍奇動物獾、雉、豬、兔、狼、蛇、羊等出沒林間。古剎雲禪寺歷史悠久,香火久盛不衰。以雲禪寺為核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物繁茂,古樹參天。整個林場景色宜人,人文景觀豐富,開發潛力大。

寶剎古寺

七尖峰雲堂禪寺

七尖峰雲堂禪寺,位於湖北省隨州市一百五十華里,主峰海拔九百九十六點六米,一峰聳立,群山環抱,分隨北之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登臨峰頂,可北望黃河,南瞰長江;東窮大別、山川田野,交織縱橫,西盡伏牛,群山岡巒乍起乍伏,蜿蜒盤結逶迤而來,旋斷旋續,勢如游龍。山石千奇百怪,以天然之界,峰下岡巒起伏,山勢巍峨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山環水抱。雲霧瀰漫峽谷,般橫瑞彩,氤氳氣勢磅礴,風光綺麗實乃藏龍臥虎之地。神奇仙遊之境,僧道辟穀修道之場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質清潔,實為難得之佛教聖地。唐朝有神僧,號智勤,俗名朱其事,神僧傳尊為菩提祖師。河南省鄧州人,出家在舍利洲大興國寺為僧,貞觀年間弘化佛法,游化至此,視峰頂懷下,彌勒便便大腹,石窗聚日月之精華,納山川靈秀。宜建伽藍“妙覺寺”,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菩提祖師,《神僧傳》有載,唐開元年間維建本寺,厥後遭兵燹擾攘。寺毀於兵火。
明朝宣德年間,真空禪師主持妙覺寺,明成化十八年,有東魯青州府益都縣石佛寺,昭禪師高足大休和尚,徑上伏牛山千峰庵達摩處請疑,猶如蒙遂往四川霧中山過夏打佛七,忽悟心空,方知自性現前。然後,敬禮寶峰石門禪寺,興無盡和尚,雲遊欣覽山水,見隨陽七尖峰白石岩青松異氣,應擴建叢林更名“古剎雲堂禪林”,又名雲堂禪寺。香火漸盛,明朝天啟七年重修。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大規模維建,建築雄偉,氣勢磅礴,有小九華之譽稱,素稱南九華,北七尖峰,傳為美談。僧眾日增,是雲堂寺的鼎盛時期,又以諸多的名勝古蹟,聞名海內,如奇特的白龍池。大雄寶殿檐下自響的木鈴,掃地的銀杏樹,自開的石門,楊樹沖天,須風拽旗,峰巔的彌勒頂。主峰的瞭望台,紅石寨,天保寨,猴子石,耙石岩,黃龍潭,黃龍廟,黑龍潭,天然臥龍佛,石林迎客松,聳入雲霄的佛雲洞,老馬墳,大仙朵,小仙朵,一字排開的七峰拱朝等古蹟,其景物之盛,歷來吸引著墨客騷人,及大量的旅遊雅士絡繹不絕,迷而忘返,被譽為人間福地,洞天佛國之美稱。
民國年間有傑出高僧錫住此山,如:真空、海圓、體光、真廓、海默、大黑法師在此習定三年,民國三十年有印輝主持雲堂寺事務,抗戰時期,中共黨員徐三多、董德豹等人,在此搞地下工作,抗戰時期原隨縣萬和區長周佰勛將區公所設立寺內。解放前夕,因土匪猖獗,強占本寺,當局派軍剿匪,再次毀於兵火。雲堂禪寺,自貞觀年間菩提祖師朱智勤開山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變演經歷千年滄桑,經每個朝代興頹擴建,屢毀屢建,可惜毀於戰亂,成為我們看到的的原址。適逢文化大革命,寺院文物古蹟被毀壞,是殘牆斷壁。
改革開放以後,在隨州政府支持下,以及僧俗民眾的共同努力下,一九九七年,主持釋印國,決意重建蘭若,振興釋教。即率僧眾居士辛勤勞作,殿堂巍然面世。蘭若宇廓莊嚴古樸,佛像神態栩栩如生,僧俗墨客騷人,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寺院越建一新,晨鐘暮鼓,香火旺盛,蒸蒸景象,即成業績。釋印國,頗深得酬慰,重建工作,用戾浩繁,炎黃子孫,禮越康凱,以啟世人。

雲台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嘉慶年間享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的盛名。佛教聖地、禪宗五個流派之一臨濟宗白雲系祖庭。1989年開始重修。橫跨鄂豫兩省,大雄寶殿在湖北境內,齋堂在河南境內,所謂“湖北上殿,河南吃飯”。寺旁古井為淮河發源地第一井。現任住持清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寺廟工作辦公室主任)。

臥龍寺

同治三年(1864年)建,原屬雲台禪寺下院(分院),同屬臨濟宗白雲系。住持妙同法師。

玉皇閣

位於淮河鎮玉皇頂(又名太乙頂),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

清水寺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有近400年歷史。多年來,由於過度砍伐和火燒,寺院周圍的山林破壞十分嚴重,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了荒山禿嶺。2007年10月,清水寺與當地村委會達成協定,將清水寺周邊的10000多畝山地承包下來,並開通近七公里的通山公路,為大規模植樹造林作準備。同時,清水寺還做出造林規劃,計畫10年植樹50萬棵,讓周邊荒山重現綠林。截至目前,寺院已購買樹苗在承包的荒山上種植了松樹2萬多棵,培育樹苗5萬株,覆蓋面積達200畝。清水寺在植樹同時注意護林,利用法會、開展活動等方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號召他們共同護林。

子房廟

據《漢書.張良》載:張良輔佐漢高祖統一天下,積勞成疾,體弱抱病,為求長壽清淨,便隱逸山水。他說:“……(我)今以三寸舌……封萬戶侯,位列侯……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道,欲輕舉。於是他雲遊四海,足遍天下。尋至太白頂主峰一天然洞內隱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張良洞。
今隨縣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亦有張良廟
保全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傳臨濟宗。
回龍寺
位於韓家灣,建於清朝乾隆初期,損於文革期間,2008年開始重建。
海會寺
位於車店,建於唐朝,文革時期被破壞,1994年重修。住持印奎法師。
朝陽寺
位於新城晁山界口村,1995年重建。住持印凡法師。
雙廟
位於沙河村,損於文革期間,2009年動工重修,定於農曆臘月初八落成。住持斯明法師。
另有鐵佛寺、天橋寺、佛山寺、黃龍寺(七尖峰黃龍潭旁)、龍華寺(2000年重建)、車店十方寺等,有些僅存遺址。

田王寨

田王寨位於河南省、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脈的固城山上。屬大別山脈的支脈,淮陽山脈西段。是桐柏山脈的第三高峰,山勢險峻,奇峰橫出。寨內九個山頭,寨牆起伏,宛若長城。寨內面積約1.5平方公里。
主峰建有“金鑾殿”(現存遺址),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飲馬池,用之不竭;東邊懸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兒岩;東北有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鷹子咀,如巨鷹凌空展翅;寨西北的飛雲峰高1018米,是寨內最高峰,峰頂有龍池,一年四季不乾涸,半山腰有洞,無人敢探。寨內有一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斷,溪的下面是深潭,聽老鄉講,潭裡有娃娃魚。
寨子西北20公里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北8公里是水簾洞景區,北面4公里是放馬場,是田王過去養馬的地方。
田王寨西谷的無風垛,三面峭壁,崢嶸直聳,僅一鳥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縫不足二尺,遊人必側身而進,險隘奇絕,中日戰爭時,富人戴列山,將其黃白細軟,全藏於此,日以支槍看守,當時山中匪盜蜂起,未敢犯此。可謂一夫把關,萬軍莫前。每適大風鼓山,峰頂燈火不動。古老傳說峰有避風寶珠,孤峰岑寂,實為修道良所(見《白雲山志》)。寨的東面有民間傳說的春秋時期寶物隨侯珠(舊《辭海》“隨和”條目注釋:“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並稱。”)遺失的山澗。

人文歷史

主峰介紹

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又名凌雲峰、白雲山、胎簪山,以水分界,主峰湖北省隨州市隨縣與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各占一半。
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瀆”,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曰淮曰濟。此地始建淮祠,即淮瀆廟。之後歷代帝王為賜福消災,對淮河之神由東瀆大淮之神,封到長源公、長源王,其廟宇在歷次修復中也按王公規模愈發宏偉壯觀,各種殿堂、樓、台、亭、閣及各種顯示其崇高權威的飾物如石獅、水獸、旗桿、華表等應有盡有。每年初春朝廷欽差前來祭淮神,在淮瀆廟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入內,一般隨員則要匍匐前進。廟院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撰文,刻巨碑立於廟內;清康熙御書“靈瀆安瀾”致祭;雍正書“惠濟河漕”賜廟,淮瀆成為中國當時建廟時間最早、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廟宇。獨特的淮源景勝引來諸多名人騷客到這裡賞游詠嘆,漢劉邦、唐李白、杜甫、宋蘇軾、蔡襄等都首漫遊至此,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則自號大復山人常住這裡(桐柏山又名大復山)。歷代文人墨客來這裡賞景吟詩的不下百人,傳世作品多達360多件。
如今主峰太白頂上建有一井,稱之“小淮井”。淮河從這裡開始奔涌千餘公里,流域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大淮井終年豐沛,從未枯竭。唐代茶聖陸羽考察天下沏茶名泉時,將淮源之水列為“天下第九佳水”。

神話傳說

桐柏山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傳說神話十分豐富,盤古廟、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築隨處可見。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多次來桐柏山考察後認為:“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
桐柏山桐柏山
桐柏山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的傳說,《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相傳大禹治淮,發現淮水泛濫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陽神的兒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針捉拿,捉住後用鐵鏈束於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戀桐柏山水美景,不願隨大禹東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將其斬首。當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塊將大禹怒斬庚辰的整個山頂圍砌,叫作“太陽城”。盤古文化、太陽神文化在積澱沉厚。
傳說東周周靈王之子王子喬,曾在桐柏山天台觀修仙,號桐柏真君;戰國時楚人鬼谷子棲此修真;太白金星於此修仙得道。據傳桐柏山更是漢代名臣張良的隱居地。洞名曰張良洞
此外,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遊覽,後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桐柏山淮源景區為“西學”提供了起源。這在國內景區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道教傳說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縣

戰爭遺蹟

桐柏山又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銜接地帶。
桐柏山古為南北交爭,豪傑聚義的必爭之地,留下了許多遺蹟,遺址和傳說,構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山下古寨城堡林立,其中有盛家寨、磨雲山寨、義和寨、小寨、田王寨等。其中田王寨位於主峰太白頂以東,山勢險峻,奇峰橫出,海拔1018米,寨牆以山勢而建,圍有九個山頭,苑如長城。寨內約5平方公里,寨內建有金鑾殿,設有五營四哨。此寨被專家譽為“華中第一寨”。宋朝名將岳飛當年屢出桐柏戰信陽,阻金南下,曾屯兵太白頂山南腳下;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開闢了桐柏解放區,解放軍桐柏軍區第一軍區機關設在桐柏山下新城李家溝(今湖北省隨州市隨縣萬和鎮),現遺址尚存,另外在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境內現存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駐地舊址,豫鄂邊省委舊址,七七工作團舊址,桐柏軍區舊址等多處革命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