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饃

核桃饃

核桃饃是北依秦嶺,南枕巴山的陝西省寧強地區美食中歷史最悠久、身份最特殊的傳統小吃。清光緒26年慈禧避難時作為貢品,後流傳於民間,代代興旺。以麵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蓋,色金黃,入口香酥,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桃饃
  • 分類:小吃
  • 地區:陝西省寧強縣
東山再起,獨具特色,製作方法,趣聞軼事,歷史悠久,重理舊業,

東山再起

從五十年代初銷聲匿跡的寧強著名風味小吃“王家核桃饃”,乘經濟改革之風,於年前東山再起,又登上市場,受到了新老核桃饃愛好者的熱烈歡迎,爭相購買,以先品嘗為快!

獨具特色

此饃小如瓷盞,色橙黃,味濃郁,入口香酥,食後每一回味,便覺余香自舌中滋生。尤難得者為耐放,雖累日逾旬仍與新出堂無異,這在舊時代可以說是有口皆碑的。因其具有如許特色,所以北上西安,南下成都的旅客,慕其名者都要買上幾封,或饋贈親友或自家品嘗,以增添生活中的佳趣。

製作方法

麵粉適量
酵母及伴侶核桃仁若干適量
核桃仁適量
食用油適量
椒鹽適量
五香粉適量
十三香適量
製作步驟
1、取若干麵粉,加水和面,不要一次加入,分次少量加入,用筷子攪拌成絮狀,軟硬最好。
2、 揉成表面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放入有發酵功能的烤箱內或溫暖處發酵。
3、發酵好的麵團,用力揉好排氣,擀成圓形,厚度約2cm。
4、 加適量食用油
5、均勻抹開至麵餅的每一處
6、 依次撒上椒鹽粉、五香粉、十三香並抹勻
7、加入事先做好的核桃粉(將核桃仁放入微波爐或烤箱內烘烤約2分鐘,至金黃色,稍涼後放入料理機磨碎成粉)並抹勻。
8、 將麵餅捲起成長條狀,分割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
9、象做花捲一樣,捏住兩頭,反向扭轉成花捲型待用。
10、 將花捲整形稍加按壓,不可太薄,成品會過於酥脆。
11、烤箱上下模式預熱,溫度200度。烤盤放鋁泊紙,放入餅坯,餅坯再表面再刷一次食用油,並用少量食用油和核桃粉的混合物塗抹在餅坯表面,放入烤箱烘烤10分鐘左右即可。喜歡酥脆的可適當延長時間。

趣聞軼事

在漫長的歲月里,核桃饃還留下了一些趣聞軼事,其最為膾炙人口的是: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到西安避難,地方官為了向其主子討好,曾將此饃進陳御用。雖然人們沒聽說那時的縣太爺撈到什麼賞賜,但此事一經傳揚開來,這饃在民眾中卻從此身價百倍,一直為人們所艷稱。
民國十年至十七年之間(公元1921——1927年)禍害陝南迫使人民廣種大煙的北洋軍閥第七師師長吳新田盤踞漢中十,酷嗜此饃成癖。有次派一名心腹護兵到這裡來購買,那時因還沒有公路,兩地相距二百九十華里。這個護兵怕登山涉水,走到半路上便在勉縣一家饃鋪,依樣畫葫的定做了若干封帶回漢中,小心翼翼地去交差。見吳面帶喜色,滿以為有賞。那知這個大菸鬼才一搭牙,便覺不是滋味,勃然大怒,擲饃於地,說他撒謊,叫了聲:“來人啦”!一拍桌子,喝令重責了二十軍棍。可那個護兵仍然嘴硬,連喊冤枉,直到吳吩咐人從廚房拿出剩下的一塊王家真品命他親嘗,才不敢再使著數,道出真情。俗話說:“話是一股風”。這個小插曲,先在吳公館的勤務兵、老媽子們中間,當“奇聞軼事”地說來說去,爾後競又傳到這裡。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陝西省政府蔣鼎文,由此路過在縣政府小住。縣府招待拿它作為糕點,蔣一經品嘗,大為讚許!臨行還命隨行人員帶了好幾封,在由漢中乘班機返回西安以後,特地給這家饃鋪頒發了一張“生產獎狀”,以資鼓勵!
在抗日戰爭後期,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辛亥革命元戎、當代書壇巨星、國民黨中央政府監察院長於右任入蜀途中,曾在這裡中央銀行下榻。據說品嘗了此饃,也連聲稱好。離開時隨行人員有買了好幾封帶往重慶,使那時陪都有些國民黨高級官員,也嘗到了這一名食的滋味。

歷史悠久

為什麼這家饃鋪能獲得如此盛譽呢?說來話長:
這家鋪子的掌案師傅姓王名培錄,生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二歲上就在他父王文選身邊學藝。為人忠厚老誠,技術精益求精,終生獻身於這個行業,於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後來由其老妻何氏掌案,直到解放後合作化期間參加了合作組織停業。
文選的師傅也姓王,清乾、嘉間人,開設的鋪子叫“福興老號”,專門精製各種燒餅,兼營滿、漢糕點。在本縣食品業中,名噪一時。文選於嘉慶年間至“福興老號”當學徒,其師因無子嗣,平日看他年輕有為,料定日後必能卓然自立,臨終前遂將這個鋪子的招牌,授給文選繼續使用。溯自“福興老號”從乾隆時代問世,至1949年解放後,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按文選、培錄父子兩代,一脈相承,都象文選的師傅那樣,專門精製各種燒餅及滿、漢糕點,並具特色,為各家所不及。惟“核桃饃”一枝獨秀,掩了其餘光彩,這一點非當地老一代人罕能和其本末。

重理舊業

開業的系已故王培錄老人的兒媳斯秀英,她本是縣城關食品業退休人員。在許多核桃饃愛好者的敦促與鼓舞下,為了不使這一名食成為絕餉,故又振奮精神,重理舊業,以滿足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對於美味商品的需求。
當前對這一名食,雖然還不是作出新評價的時候,但豐富多彩的傳統食品,是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特擇要記述,以供挖掘、整理和發展食品業的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