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社會事業,交通,教育,衛生,文化藝術,旅遊,漢水源森林公園,白龍湖景區,獲得榮譽,
建制沿革
古屬梁洲,為氐羌據地。
春秋戰國時期,白馬氐據其西境,蜀據其東境。
秦置蜀郡,全境歸轄。
隋屬綿谷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綿谷縣,在通谷鎮(今大安鎮)置金牛縣,此為境內設縣治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分綿谷置三泉縣和嘉牟縣,不久撤金牛、嘉牟,盡入三泉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 三泉縣治由故縣址移向東北120里,即今唐渡擂鼓台。
唐寶曆元年(825年)降金牛縣為鎮併入西縣。
宋朝,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三泉縣直隸京師。三泉縣直隸京師達137年,開中央直轄縣之先例。至道二年(996)在三泉縣西1里置大安軍,三年軍廢,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復置。
元初在金牛鎮(今大安鎮)設大安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為大安縣,屬沔州。
明初併入沔縣。洪武三年(1370年)撤銷大安縣。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階、文軍亂,太祖遣寧正為平羌將軍討伐,翌年亂平,置寧羌衛於徽州。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立寧羌州,因古代為氐、羌聚居地,取羌地永寧之意名州,州衛並存。
清代廢衛存州,辛亥革命後,民國2年(1913年 ),罷州設寧羌縣。
民國17年(1928年 ),直屬省。
民國24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攻克寧羌,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寧強縣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紅軍北上,建置復舊。
民國31年(1942年)元旦,改寧羌縣為寧強縣。于右任曾為寧強贈題“安寧強固”4字,並云:“可作解釋新縣之名”。
1949年12月11日,寧強解放。
1949年,屬陝南行署區。
1951年,屬南鄭專區。
1953年,屬漢中專區。
1958年,撤銷縣制,轄地劃歸鳳縣和漢中市。
1969年,屬漢中地區。
1996年漢中撤地設市,寧強縣遂為漢中市屬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12月,全縣設城關、大安、嶓冢、陽平關、燕子砭、鳳凰、天池、天台、靖安9區,區下設鄉、村。 1950年5月,撤嶓冢區,分別併入大安、陽平關兩區;燕子砭、鳳凰區合併為廣坪河區;全縣為7區、72街鄉。
1951年6月,以序數名各區,9月增設第八區,即:城關第一區,大安第二區,陽平關第三區,廣坪第四區,天池第五區,天台第六區,靖安第七區,代家壩第八區。第六區增設孫家嶺、李家壩2鄉。第七區增設掛子山、小褒城2鄉。共76街鄉。
1953年,將第七區的黎坪、元壩子、禪家岩、五郎壩、板蒼壩、小褒城、掛子山7鄉,第六區的孫家嶺、李家壩、水田坪3鄉和第五區的張家橋、唐家壩2鄉,以及鐵鎖關鄉的松坪子行政村均劃歸黎坪中心區;增置燕子砭、舒家壩、鐵鎖關、馮家營4區;全縣共11區,90街鄉,355行政村。
1956年8月撤區並鄉,撤銷第五區(燕子砭)、第七區(舒家壩)、第十區(胡家壩)、第十一區(馮家營)4個區,全縣轄城關、大安、代家壩、陽平關、廣坪、茅坪溝、鐵鎖關7區,下設52鄉鎮。1958年,略陽縣的廟壩鄉和黎坪區的禪家岩、三道河(1957年4月由四川旺蒼縣劃歸黎坪區)、水田坪鄉(1953年由寧強縣劃歸黎坪中心區)劃歸寧強縣,分屬大安、茅坪溝、鐵鎖關3區;同年9月,改7區為7個公社,原鄉(鎮)改設55個管理區。
1961年5月撤銷7個公社,恢復區建制,改管理區為(小)公社,全縣為7區50個公社,366個生產大隊(以下簡稱大隊),2397個生產隊。1962年調整為53個公社,365個大隊,2225個生產隊。1964年調整為2鎮55個公社,365個大隊、4個居委會,2539個生產隊。1965年調整為2鎮54個公社。1966年全縣設7區54個公社。1981年全縣為7區2鎮52個公社。
1984年3月,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恢復傳統地名,全縣為7區2鎮52鄉。1986年,城關鎮歸縣直轄;大安、陽平關、千丘劃為鄉級鎮;全縣設7區、1個縣轄鎮,3個鄉級鎮、50個鄉,367個村、8個居委會,2460個村民小組。
1996年撤區並鄉:高寨子、羅村壩2鄉合併設高寨子鎮,王家坪、金家坪2鄉併入城關鎮,沙河子鄉併入舒家壩鄉,桑樹灣、白楊林、烈金壩3鄉併入大安鎮,代家壩、南沙河、徐家壩(流溪溝村劃歸曾家河鄉除外)3鄉合併為代家壩鎮,大長溝鄉、唐渡鄉併入陽平關鎮,千丘鎮、燕子砭鄉、新場鄉、中壩鄉合併設立燕子砭鎮,廣坪、金山寺2鄉合併設立廣坪鎮,青木川、玉泉壩2鄉合併設立青木川鎮,鐵鎖關、周家壩、坪溪河3鄉合併設立鐵鎖關鎮,胡家壩、龍王、老代壩3鄉合併設立胡家壩鎮,毛壩河、三道河、大竹壩3鄉合併設立毛壩河鎮。調整後,寧強縣轄11個鎮、21個鄉:城關鎮、高寨子鎮、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青木川鎮、廣坪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毛壩河鎮、舒家壩鄉、滴水鋪鄉、廟壩鄉、寬川鄉、南屏鄉、東皇溝鄉、鞏家河鄉、曾家河鄉、雙河鄉、竹壩河鄉、蒼社鄉、太陽嶺鄉、巨亭鄉、安樂河鄉、八海河鄉、水田坪鄉、二郎壩鄉、黃壩驛鄉、茅坪溝鄉、關口壩鄉、禪家岩鄉。
2001年,撤銷滴水鋪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漢源鎮,撤銷雙河鄉、竹壩河鄉併入陽平關鎮,撤銷八海河鄉併入安樂河鄉,撤銷水田坪鄉併入二郎壩鄉,撤銷茅坪溝鄉、關口壩鄉,合併設立巴山鎮。調整後,寧強縣轄12個鎮、14個鄉:漢源鎮、高寨子鎮、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巴山鎮、舒家壩鄉、廟壩鄉、南屏鄉、寬川鄉、鞏家河鄉、東皇溝鄉、曾家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巨亭鄉、安樂河鄉、禪家岩鄉、黃壩驛鄉、二郎壩鄉。
2011年,撤銷黃壩驛鄉併入漢源鎮,撤銷南屏鄉、寬川鄉併入大安鎮,撤銷東皇溝鄉併入代家壩鎮,撤銷曾家河鄉、巨亭鄉合併設立巨亭鎮;撤銷舒家壩鄉、廟壩鄉、鞏家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安樂河鄉、二郎壩鄉、禪家岩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調整後,寧強縣轄21個鎮:漢源鎮、高寨子鎮、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巴山鎮、舒家壩鎮、廟壩鎮、鞏家河鎮、太陽嶺鎮、蒼社鎮、巨亭鎮、安樂河鎮、禪家岩鎮、二郎壩鎮。
2016年,我縣鎮村撤併工作全面完成,行政區劃由21個建制鎮、269個村民委員會和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調整為16個建制鎮、2個街道辦事處,200個村民委員會和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寧強縣轄16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漢源街道辦事處、高寨子街道辦事處、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巴山鎮、舒家壩鎮、太陽嶺鎮、巨亭鎮、安樂河鎮、禪家岩鎮、二郎壩鎮。
地理環境
位置
寧強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隅,北依
秦嶺,南枕
巴山。地理坐標北緯32°27′06"~33°12′42",東徑105°20′10"~106°35′18",東西長101.65公里,南北寬65.32公里,總面積3282.73平方公里。
地貌
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北屬
秦嶺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屬
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地形多呈“V”形構造,境內東南高,西北低,中部有五丁山隆起,分為谷壩、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個地貌類型。最高海拔毛壩河鎮三道河九埡子主峰2103.7米,最低海拔燕子砭鎮嘉陵江入川處520米。
氣候
寧強縣屬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0.3℃,極端最高氣溫36.2℃,無霜期247天。雨量充沛,降水強度大,年降水量最高達1812.2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寧強縣總面積326031.26公頃,其中耕地47134.01公頃(水田4381.41公頃,水澆地12.14公頃,旱地42740.46公頃),耕地占14.46%;園地1017.17公頃,占0.31%;林地256330.25公頃,78.63%;牧草地3909.9公頃,占1.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253.90公頃,占1.61%;交通用地1932.56公頃,占0.6%;水域面積3892.95公頃,占1.19%;其它土地6560.52公頃,占2%。
礦產資源
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產8類31種200餘個礦點,已探明儲量6類18種,礦產地26處,總蘊藏量達3.09億噸,名列漢中市第二位。主要分布在五丁關以北的大安、代家壩、陽平關一帶。其中金屬礦有鐵、銅、錳、金、鎳、鉛、鋅、鉻、銀等10種70餘個礦點;非金屬礦有磷、硫、
重晶石、蛇紋石、花崗岩、鋁土、海泡石、大理石等12種20餘個礦點。其中位於寧強、略陽、勉縣3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出產地之一。
生物資源
寧強縣生物資源數量豐富、品種多樣,有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植物類中,有木本植物586種,分屬85科202屬;牧草62科約500餘種;農作物有70多種。森林植被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樹種有
連香、杜仲、銀杏、鵝掌楸、黃檗、
厚朴、棠棣、香果樹等8種;列為省級保護的粗榧、鐵堅杉、白皮松、杜仲、鵝耳櫪、黃楊、山楂、七葉樹、
樟木、
楠木、
紅豆杉、刺楸等12種。寧強縣林業用地面積357.48萬畝,森林面積284.42萬畝,活立木總蓄積595.49萬m3,森林覆蓋率58.5%。
動物資源
已查明的陸生野生動物有18目50科142屬,屬於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0種。鳥類11目30科107種;爬行動物2目5科8種;哺乳動物3目16科17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
金絲猴、羚羊、黑鹿、
金雕等。“寧強矮馬”屬國家珍稀的家畜原種。
水資源
寧強縣多年平均地表自產水徑流量11.4億立方米,過境客水56.28億立方米,人均占有徑流量為漢中市均量的1.29倍,陝西省均量的3.8倍,全國均量的2.05倍。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5.4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2.95萬千瓦。在水能開發上,先後建成東方紅、關峽、石羊棧、元壩子、黑罈子、臥龍台電站(一期)等小水電51座,裝機59台11094千瓦,率先實現小水電裝機萬千瓦縣。1999年,建成天生橋、二郎壩、臥龍台三個梯級電站,總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2億度。在玉帶河幹流上,利用其自產徑流和二郎壩工程引嘉入漢水量,建設胡家壩、鐵鎖關兩級電站,胡家壩電站裝機7500千瓦時,鐵鎖關電站裝機7500千瓦時。2010年建成裝機1890千瓦的白果樹電站,2011年建成裝機8300千瓦的胡家壩電站和裝機容量1260千瓦的八海水電站。
人口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寧強縣7區75鄉共有45670戶,207325人,其中男110687人,女96638人。城鎮人口31012人,占總人口的14%。回民41戶363人,占總人口的0.17%。寧強縣選民131549人,占總人口的63.45%。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寧強縣7區55鄉(鎮)372個生產大隊,有52538戶,234047人。男120791人,女113256人。非農業人口17621人,占總人口的7.53%。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寧強縣有總戶數63176戶,總人口312854人,其中男162362人,女150492人。非農業人口25205人,占總人口的8.06%。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寧強縣376個村(居)委會2513個村(居)民小組,有74780戶328579人,其中男172062人,女15651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寧強縣總人口313395人。
2010年,寧強縣戶籍人口為331522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戶籍人口減少1011人。寧強縣常住人口[2]為30888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960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0715人,減少3.4%,年平均減少0.3%。
2016年年末戶籍總人口326567人,其中:男性170554人,城鎮人口44353人。常住人口308846人,出生率為8.99‰,死亡率為8.39‰,自然增長率為0.59‰。
經濟
綜述
2016年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均為2011年的1.7倍,年均分別增長12.5%、11.3%。大力實施工業翻番工程,循環工業園區承載能力大幅增強,工業經濟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長。強力推進農業倍增工程,主導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青木川”牌茶葉、“巧姑媽”香菇醬、青木食品山野菜等農特產品出口韓國、義大利等國家。旅遊三產持續繁榮,青木川古鎮、漢水源森林公園創建為國家4A、3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旅遊收入分別為2011年的5.3倍、6.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7%,是2011年的1.9倍。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30∶29∶41調整為27:30:43。
2017年,生產總值完成83.3億元,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2億元,同口徑增長13.87%;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788元、9555元,增長8.6%、9.3%。
農業
1949年,寧強縣糧食總產3704萬公斤。1950年2月縣政府組織幹部300多人在寧強縣開展減租反霸運動,次年結束,農民獲得勝利果實,計糧食158.46萬公斤,人民幣3049萬元。1952年寧強縣糧食總產5892萬公斤,增長59%。1954年上升到7014萬公斤。
1956年2月,發展到1163個,入社農戶3.48萬戶,占總農戶的85%。
1956年1月,寧強縣在羅村壩、滴水鋪鄉及城關鎮等鄉鎮試辦高級農業合作社10個,然後全面推開。截止是年底,寧強縣共建高級社273個,入社農戶3.98萬戶,占總農戶的98.44%。
1965年糧食總產8548萬公斤,比1961年增長66.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逐步放寬農村經濟政策,改革農村經濟體制。1979年寧強縣開始實行分組作業,個別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
1981年,80%以上的
生產隊實行糧油生產大包乾。1982年全面實行以家庭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按人勞比例聯產承包劃分到戶,耕畜、農具處理到戶。1991年糧食總產達1.15億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比1980年增長4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1元。
2007年底,寧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23元,比2002年增長29.7%。寧強縣糧油生產安全,產量穩步增長。2007年糧食產量10萬餘噸,較2002年增加0.7萬噸;油菜籽產量達到0.9萬噸,較2002年增長50%。茶園面積逐年擴大,產量成倍增長,2007年發展到9.5萬餘畝,產量410噸。
2012年,寧強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54727萬元,實現增加值152006萬元,分別增長12.1%和6.0%。糧食播種面積463468畝,同比增長0.71%,糧食總產82208噸,同比增長6.8%;其中:夏糧31120噸,同比增長6.8%,秋糧51088噸,同比增長6.7%。油料播種面積95474畝,比上年同期增長0.9%,油料總產11514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9%。肉類總產量31775噸,增產5.7%;水產品產量559噸,增產0.5%。生豬出欄39.7萬頭,增長5.9%,存欄31.86萬頭,增長2.3%,豬肉產量28622噸,增長6.1%;中藥材種植面積86286畝,產量6552噸;茶園實有面積123045畝,茶葉總產量3712噸;食用菌總產量4690噸;菸葉種植面積2325畝,產量363噸;蔬菜種植面積44387畝,產量44120噸。
2016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76億元,增長4.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61753畝;糧食總產85656噸。
工業
寧強工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由於長期受以農業為本思想的影響和自然農業經濟的束縛,一直發展緩慢。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即有制陶業,唐宋時就有釀酒業的記載。至明朝,寧羌為西秦軍事重鎮,用於製造兵器的金、銀、銅、鐵、鉛、硝等礦物先後得到開採。清代,紡織、土陶、印染、冶煉、火柴等工業漸次興起。尤以宣統三年(1911)投產的寧羌州保惠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規模居當時寧強縣工業之首。
民國年間,出現一批米麵加工、縫紉、製鞋、染色、木器、磚瓦、造紙等小廠或家庭作坊,多系手工業操作,資力微弱,難於振興。
解放後,寧強縣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從1953年起,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企業。到1957年底寧強縣有火柴、食品、縫紉、農具製造等工業企業98個。1958年“
大躍進”,開展民眾集資辦工業運動,先後籌建起農機製造、造紙、火力發電、採礦等一批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但是採礦工業一擁而上,效益欠佳。1963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關、停、並、轉一批工業企業。“文革”中寧強縣工業是在排除干擾中發展的。70年代,興辦“五小”工業(小鋼鐵廠、小煤礦、小機械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逐步採用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
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寧強縣工交企業經過整頓,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行技術改造,優秀新產品相繼問世。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寧強縣工業生產的一大支柱。工業門類也由解放時單一的火柴製造業,發展到食品、飲料、造紙、印刷、冶煉、機械、建材、採礦、化學、電力、縫紉、工藝、包裝等門類較多的工業體系。
工業企業技改項目,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976萬元,年均增長11.4%,工業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十五”期間,寧強縣地方工業總產值完成28.03億元,年均遞增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6.09億元。2006年,寧強縣地方工業總產值完成9.29億元,其中26
戶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06億元。縣境內有嘉陵江、
漢水兩大水系,蘊藏水能資源17.46萬千瓦,已開發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3萬千瓦,正在建設中的省級
重點建設項目——二郎壩水電工程計畫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量2億度。
2003年,縣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6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同比增長14.3%;城鎮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856.7萬元,同比增長66.9%。2005年,通過國企改制、重組及大力實施招商引資等方式,改變了以前工業運行管理模式,激發了企業發展活力,壯大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規模。縣屬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0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7231萬元。
2006年,縣屬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23戶,實現工業總產值4.0554億元,同比增長35.7%,實現利潤總額1579.6萬元;上繳國家增值稅3533萬元,二產地稅入庫2531萬元。2007年,縣屬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26戶,實現工業總產值7.72億元,同比增長56.34%,上繳國家稅金3417萬元。
2012年,寧強縣工業總產值327966萬元,同比增長22.6%,實現工業增加值113090萬元,增長24.9%。全部工業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1879萬元,同比增長30.5%;其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2673萬元,增長33.2%。
2016年,工業增加值13.77億元,同比增長18.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8.12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07億元,同比增長20.1%。
社會事業
交通
2003年10月,寧強縣第一條“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公路竣工;GZ40
二連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勉寧段全長54.858公里,2003年11月建成通車,實現了寧強縣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04年,寧強縣啟動通達工程建設項目,即國家對全國農村公路普查後不通公路的建制村進行道路新建,建設資金從中央車購稅(費)中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和採取“民辦公助、民工建勤”、“一事一議”方式新建村級公路。
2006年,寧強縣啟動通村
水泥(瀝青)路建設項目。隨著
陽平關至
青木川、何家墳至毛壩河、縣城至黃土嶺、大安至廟壩等幹線改建工程、通達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相繼啟動。2007年,以高速公路過境段、大青公路、108國道過境段、康寧公路等幹線公路為主骨架的“兩橫四縱”公路網已初步建成。
2010年,紮實開展“農村公路管養年”活動,累計完成日常養護投入520萬元、
養護工程投入824萬元,完成縣、鄉、村公路水毀搶修恢復投入1020.6萬元,確保鄉公路年均優良路率分別達到78%、55%。加大路政巡查和查處力度,共清理堆物占道271處5412平方米,路政事案查處率97%,結案率98%。初步建立縣人民政府負責,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門和各鄉鎮人民政府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治超長效機制。對縣境內14家較大貨物運輸企業實行長期源頭裝載監查,發放宣傳資料4000餘份,檢查車輛2300餘輛,勸返超限車輛67輛,查處39輛,分卸載貨物100餘噸,超限超載率降低到3%以內。
2011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15%,同比增長13%,提前2個月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其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36435萬元,公路養管完成投資1565萬元。實施災後重建續建項目12個,新、改建公路10條213.98公里、橋樑2座405延米,完成災後重建投資33795萬元。
2016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5540萬元,同比增長5.2%。
教育
寧強在北宋慶曆年間,今縣城就有儒學之設。明朝設衛建州,興學增校,至清末廢科舉,寧羌共考中進士、舉、貢337名。此後,新制學校漸興,在起風崗設立州立高等國小堂。
民國16年(1927),縣立高等國小首設國中班。抗日戰爭中,淪陷區教師來縣服務,外地學校遷寧重振,受其啟迪推動,寧強縣教育事業在國難中激發生機。30年(1941)縣立初級中學誕生。至33年(1944)保有國民學校,鄉有中心學校,各校多附設民教班作識字教學。但由於國民黨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教育事業乍暖還寒,每況愈下。
解放後,人民政府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教育思想改造、建設人民教育事業。寧強縣教育事業迅即得到復甦和發展。但在“左”的路線下,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中使寧強縣教育事業備受挫傷,曲折發展。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日益完善,教師待遇提高,校舍和設備改觀。鄉有國中,區有高中。1992年寧強縣已為大專、中專輸送學生2289人。同時幼兒教育、職業教育和業餘教育均有成就。1990年經省、地檢查驗收,寧強縣已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無盲縣”標準。
2002年,寧強縣普通中國小校536所(不含銅礦子校),職業高中1所,少年兒童業餘體校1所,公辦幼稚園1所。普通中國小校含單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1年,單設初級中學1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8所,完全國小146所,初級國小202所,國小教學點120個。
2004年底,寧強縣遠程教育試點項目學校317所,其中一模式33所,二模式268所,三模式16所,通過省、市檢查驗收。寧強縣教育信息化建設總投資達1000餘萬元,共配備計算機1521台,建成網路教室22個,教育衛星收視系統340個,教學光碟播放點63個,天網地網合一的學校達135所,信息技術教育專任教師62人,覆蓋學生5萬多人,有16所學校被命名為省、市級現代信息技術實驗學校,有2所學校建立了教育網站,縣城中國小全部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
2005年10月底,寧強縣66所中國小、幼稚園有學生食堂,其中縣直6所,鄉鎮60所。
2006年,寧強縣中心國小以上學校及教育單位全部完成網際網路工作。
2007年底,寧強縣普通中國小校344所(不含銅礦子校),職業高中1所,少年兒童體育學校1所,公辦幼稚園2所。普通中國小校含單設高級中學1所(縣直),完全中學1所,單設初級中學11所(縣直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縣直國小2所,鄉鎮中心國小27所,對其他村小負有管理職能的村完小31所,其他村完小11所,初小170所,國小教學點80個。
2012年,寧強縣有普通中學16所,招生5581人,在校生18642人,畢業6215人。寧強縣國小51所,招生2695人,在校生20370人,畢業4572人。幼稚園共有253個班,在園幼兒5981人,專任教師203人。寧強縣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91人,專任教師23人。
2016年,全縣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招生143人,在校生1448人,畢業544人;高中3所,招生2549人,在校生7468人,畢業2624人;國中19所,招生2698人,在校生8190人,畢業2914人;國小45所,招生2610人,在校生14830人,畢業2671人;幼稚園67所,共有252個班,在園幼兒7214人,專任教師34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3人,專任教師25人。
衛生
解放前寧強縣無專門衛生行政機構,行政事務由歷代政府部門和縣內最高醫療衛生機構管理。
解放初,衛生由教育科兼管。1952年5月教育科改為文教衛生科,由幹事4人分管衛生工作。1955年6月,文教、衛生兩科分設。1958年10月,縣黨、政機構合署,宣傳部、文教科、衛生科合併為宣教辦公室。1960年2月設衛生局、6月1日正式啟用印章。1970年10月,文教、衛生局兩局再度合併,稱文衛局,次年復分設。有職工9人,分別管理醫政、藥政、防疫保健和愛國衛生。
2007年,寧強縣有鄉鎮以上醫療衛生機構35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8個(醫療、保健機構3個),計生服務站1個,中心衛生院8個,鄉鎮衛生院17個,廠礦醫院1個,村衛生室314個,個體診所11個。有衛生人員1368人,其中縣、鄉鎮醫療衛生機構670人,計生服務站29人,廠礦醫院47人,村醫611人、個體醫生11個,平均每千人擁有醫護人員4.03人。開設病床61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1.8張。寧強縣共有
執業醫師210人,
執業助理醫師144人,執業護士271人,執業鄉村醫生456人。
2012年,寧強縣有醫院、衛生院30所,擁有床位數1261張。寧強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28.66萬人。全年醫療衛生支出14473萬元,增長30.7%。
2016年,年末共有醫院、衛生院28所,擁有床位數1383張。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28.5萬人。
文化藝術
民歌曲調
民歌曲調源遠流長,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縣文化館編印的《寧強縣民間歌曲集》,共收集200餘首,按其體裁一般可分為號子、
山歌、小調、民間歌舞曲、風俗歌曲等。
民間器樂
寧強縣民間器樂主要有
嗩吶、簫、笛、
笙、弦、
鑼、鼓等。其中以嗩吶吹奏最為廣泛,無論婚喪喜慶都以嗩吶為樂,一般最少由兩支嗩吶前後接應,輪番換氣。對寧強縣嗩吶曲牌整理編輯而成的《寧強縣民間嗩吶曲牌集》,收錄嗩曲牌74首。吹奏的名曲主要有《萬年歡》《劉備過江》《隔河叫》《大擺隊》《九道拐》《長路》《石羊搬兵》等。
羊角舞
又名《端公舞》或《羊皮鼓》,是秦巴山區民間祭祀性的巫舞,分上、下兩壇,上壇當地人稱“武壇”,下壇為“文壇”。武壇無唱,其舞姿古樸雄健;文壇所唱多為《請神歌》《壇歌》等,或夾雜民歌小調。舞者把面部塗成猙獰的臉譜或戴面具,紅布包頭,飾以黃表紙花,紙帶,腰扎紅裙,衣掛銅鈴,手執羊皮鼓,邊跳邊打,動作粗獷,節奏豪放。
社火
社火又稱啞戲,自古相傳。寧強縣大安、廣坪、城關一帶流行較盛,又有芯子、高蹺之別。芯子社火,也稱槓子社火,分單台、懸台兩種。單台由一孩童飾一古戲角色,懸台由2人以上共飾一折戲,多以鐵制芯子支撐,由16~20人用長槓肩抬,在鑼鼓聲中漫遊街頭。公路通行,改肩抬為車運。高蹺社火,扮演者腳登1米左右的木腿,多人組成一戲,伴以鑼鼓,跳躍作舞。
龍燈
主要有板凳龍、火龍、水龍等形式。板凳龍又稱三腳龍,即用長凳裝飾為龍,前兩人,後1人,鑼鼓伴奏中,3人合舞多種舞姿。火龍又稱亮龍,用竹編圓筒竹籠,外罩龍衣,內燃蠟燭,下置柄,於夜間表演。水龍,多用以迷信祈雨,以柳條、竹絲盤紮成龍形。人們爭相用水潑灑,欲以動神明而興雲雨。
旅遊
寧強縣已建成漢水源森林公園、青木川古鎮和羌博園3個旅遊景區景點。其中漢水源森林公園為AAA級景區,青木川古鎮為國家AAAA級景區,寧強縣羌族文化實驗保護區規劃占地1000畝,在縣城東山觀腳下建成的寧強羌族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形旅遊成寧強縣城一級接待及集散中心,青木川鎮二級接待及服務中心和漢中—九寨溝陸路寧強段(即大安—陽平關—廣坪—青木川一線)和108國道、二河高速公路寧強段(即漢源鎮—寧強縣城—胡家壩一線)兩大旅遊線路,以漢水源森林公園、天湖、草川子風光為主體的“漢水源自然生態風景區”,漢水源頭、金牛古道、大魚洞、祥龍洞、泛珠泉為主體的“大安金牛古道溶洞峽谷文化景區,以嘉陵江沿岸三國唐宋遺址遺蹟、白龍湖和青木川古鎮為主體的“青木川古鎮旅遊區”。青木川景區被陝西省旅遊局、省文物局、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中國高鐵旅遊媒體聯盟、三秦都市報社授予2014大美陝西“新絲路 新發現”,青木川鎮獲“陝西旅遊公眾推薦活動美麗鄉村旅遊”名鎮,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被住建部授予“全國美麗宜居示範小鎮”、“2016森林中國·發現森林文化小鎮”,青木川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的中國傳統村落。寧強禪家岩天坑——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寧強縣被中國氣象協會授予“中國天然氧吧”。
漢水源森林公園
漢水源森林公園,位於陝西西南邊陲的寧強縣,地處嘉陵江上游、漢江源頭。森林公園距漢中110公里、四川
廣元67公里,距寧強縣城17公里。
京昆高速公路依公園而過,108國道與森林公園大門相接,交通極為便利。森林公園總面積278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7%。公園呈東西走向,海拔900-1859米,山體陡峭,溝谷深陷,多呈“V”形構成,山頂地勢開闊,局部形成坦地,中部四平里南側的獨秀山峰為公園最高點,海撥1859米,北部的長壽谷為公園最低點,海撥900米。公園年平均氣溫12.9℃,極端最高氣溫36.2℃,極端最低氣溫-10.3℃,無霜期189天,年平均降水量1178mm。
白龍湖景區
白龍湖屬川陝交界處水利水電人工湖泊,位於陝西省寧強縣
廣坪鎮西南角,也是陝西省的最西南角,地處川陝交界。距漢中110公里,有旅遊公路可直達。白龍湖為四川北部寶珠寺水庫擴容後形成的湖泊,總面積約73平方公里,庫容量22億立方米,湖區流域跨越陝甘川三省。入川230公里,可達九寨溝風景區。
獲得榮譽
2019年5月18日,寧強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