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漢字)

笙(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一般用三十六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用於吹奏。它由笙簧、笙笛、笙斗三個部分組成,由笙簧振動引起笙笛內的空氣振動而發音。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是三十七簧高音笙。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笙
  • 拼音:shēng
  • 五筆:TTGF
  • 筆順編號:31431431121
  • 注音:ㄕㄥ
字意解釋,相關詞語,古籍解釋,

字意解釋

【名】
(形聲。從竹,生聲。本義:簧管樂器)
同本義
笙長四尺。——《風俗通》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說文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爾雅》 笙長四尺。——《風俗通》
笙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蓋小者。——《儀禮·鄉射禮記》注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使用民族:漢族

相關詞語

笙歌shēnggē和笙之歌泛指奏樂唱歌;笙歌鼎沸(形容音樂歌舞熱鬧非凡)。
笙管樂shēngguǎnyuè用民間管樂器演奏的音樂,以笙、笛子嗩吶等奏出主旋律,用鼓、鈸、二胡、雲鑼等伴奏。
笙磬同音shēngqìng-tóngyīn指音聲和諧。語出《詩經·小雅·鼓鐘》:“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後比喻人與人之間關係融洽,“笙磬同音,惟房與杜。”——《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廣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𠀤音生。《廣韻》樂器也。《世本》隨作笙。一曰女媧作。《說文》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博雅·釋樂》以瓠為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白虎通》笙者大族之氣,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注》大者十九簧,和,十三簧者。《前漢·律曆志》匏曰笙。《注》匏,瓠也。列管瓠中,施簧管端。《書·益稷篇》笙鏞以閒。《詩·小雅》笙磬同音。《周禮·春官》笙師掌敎歙竽、笙。
又細也。《揚子·方言》笙,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貌謂之笙。《廣雅》笙,小也。
又地名。《左傳·宣十八年》歸父還自晉至笙。《注》笙,魯境。
又簟名。《揚子·方言》簟謂之笙。《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韜於筒中。
又葉師莊切。《詩·小雅》鼓瑟吹笙。葉下將、行,行音杭。
又《字彙補》疏臻切,音莘。《史記·齊世家》遂殺子糾於笙瀆。《索隱曰》鄒誕生本作莘讀,莘、笙聲相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