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小雅·鼓鐘⑴
鼓鐘將將⑵,淮水湯湯⑶,憂心且傷。淑人君子⑷,懷允不忘⑸。
鼓鐘喈喈⑹,淮水湝湝⑺,憂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⑻。
鼓鐘伐鼛⑼,淮有三洲⑽,憂心且妯⑾。淑人君子,其德不猶⑿。
鼓鐘欽欽⒀,鼓瑟鼓琴,笙磬同音⒁。以雅以南⒂,以籥不僭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鼓:敲擊。
⑵將(qiāng)將:同“鏘鏘”,象聲詞,形容鐘聲響亮。
⑶湯(shāng)湯:大水涌流貌,猶蕩蕩。
⑷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
⑸懷:思念。允:信,確實。一說為語助詞。
⑹喈(jiē)喈:象聲詞,形容鐘聲和諧。
⑺湝(jiē)湝:水流貌,猶“湯湯”。
⑻回:邪。
⑼伐:敲擊。鼛(gāo):一種大鼓。
⑽三洲:淮河上的三個小島。
⑾妯(chōu):因悲傷而動容、心緒不寧。
⒀欽欽:象聲詞,猶“將將”。
⒁磬(qìng):古樂器名,用玉或美石製成,有孔穿繩索懸於架上,敲擊發聲。
⒂以: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為樂器名,狀如漆筒,兩頭蒙以羊皮。引申為樂調名,指天子之樂,或周王畿之樂調,即正樂。南:原為樂器名,形似鐘。引申為樂調名,或說指南方江漢地區的樂調。
⒃籥(yuè):樂器名,似排簫。古代羽舞時邊吹籥,邊持翟羽舞蹈。僭(jiàn):超越本分,此訓亂。不僭,猶言按部就班,和諧合拍。
白話譯文
敲起樂鐘聲鏗鏘,淮水奔流浩蕩盪,我心憂愁又悲傷。遙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懷念永難忘。
敲起樂鐘聲和諧,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憂愁又悲切。遙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無邪。
敲起樂鐘擂起鼓,樂聲迴蕩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難受。遙想善良的君子,美德傳揚垂千秋。
敲起樂鐘聲欽欽,又鼓瑟來又彈琴,笙磬諧調又同音。配以雅樂和南樂,籥管合奏音更真。
創作背景
《毛詩序》稱此詩“刺幽王也”。毛傳云:“幽王用樂,不與德比,會諸侯於淮上,鼓其淫樂以示諸侯,賢者為之憂傷。”其實詩中所寫的音樂皆是雅音正聲,與“淫樂”(如鄭衛桑間濮上之音)沾不上邊,因而鄭箋釋為:“為之憂傷者,‘嘉樂不野合,犧象不出門’(按語出《左傳·定公十年》)。今乃於淮水之上作先王之樂,失禮尤甚。”鄭玄是以奏樂地點之不合於禮來解釋賢者聞樂憂傷的原因的。其實好的音樂未必不能在外演奏,譬如《莊子·天運》中寫到“(黃)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就是一例。蘇轍《詩集傳》則發揮毛傳“幽王用樂,不與德比”之說,認為樂乃正聲嘉樂,而幽王之德無以配之。
接下來的問題是,此詩是不是“刺幽王”。孔疏引鄭玄說曰:“鄭於《中候·握河紀》注云:‘昭王時,《鼓鐘》之詩所為作者。’”孔穎達稱:“鄭時未見毛詩,依三家為說也。”鄭玄之說或以為出自韓詩,或以為出自齊詩,其立說的根據就是因為《左傳》有昭王南征的記載。此說後人多從之,但也難以成為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云:“此詩循文案義,自是作樂淮上,然不知其為何時、何代,何王、何事。小序漫謂刺幽王,已屬臆斷。歐陽氏云:旁考《詩》《書》《史記》,皆無幽王東巡之事。《書》曰‘徐夷並興’,蓋自成王時徐戎及淮夷已皆不為周臣;宣王時嘗遣將征之,亦不自往。初無幽王東至淮徐之事。然則不得作樂於淮上矣。當闕其所未詳。”這是較為客觀持平的議論。而汪梧鳳《詩學女為》引《竹書紀年》所載幽王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王師伐申事及《左傳》所載楚靈會於申,說明幽王有東巡之事,且淮水出南陽胎簪山,其地與申、太室均豫川地,以此認定《小雅·鼓鐘》為寫幽王事之詩。而現代學者高亨將此詩的主題地理解為“在奏樂的場合中,思念君子而悲傷”(《詩經今注》)。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貴族欣賞音樂會發念古幽情的小詩。詩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賞了這場美妙的音樂會。他聽到了演奏編鐘,鏘鏘作響;淮河之水,奔騰浩蕩。但詩人在此時憂心且傷感起來,原來他懷念那些古代的好人君子,而對當今世風日下頗為不滿。
連續三章都是反覆表達此種情緒,詩人的道德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非常強。一場音樂會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後一章,詩人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會裡了:編鐘鳴響,琴瑟和諧,笙磬同音,相繼演奏雅樂南樂,加之排簫樂舞,有條不紊。令人讀之,有如置身其中,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