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
晦翁、
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江南東路
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曾官至寶文閣待制,封婺源開國男。
紹興十八年(1148年),
朱熹進士及第。紹興二十年(1152年),
朱熹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為官四十八年中,先後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講官四十天,官至直寶文閣待制,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兼秘閣修撰等職。
朱熹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
慶元六年(1200年),
朱熹病逝於建陽
考亭之滄州精舍,享壽七十歲。嘉定二年(1209年),詔賜謚曰“文”,累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從祀孔子廟。
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
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承北宋
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
輯定《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書籍簡介
《
詩集傳》,簡稱《集傳》,共二十卷,為《詩經》的研究著作,南宋
朱熹撰。
一般認為,《
詩集傳》是全面批判《毛詩序》的。但此書是
朱熹《詩》學的代表作,是貫徹其《詩》學大綱的產物,居於《詩經》宋學的頂峰,僅用反《詩序》一點,並不足以概括它。
朱熹將《詩經》作為理學的教材,認為讀《詩》應該“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
詩集傳序》)。他希望讀《詩》者通過熟讀諷詠、即文求義的文學方法,明白詩中有美醜善惡,從而警戒自己從善棄惡;明白詩中有三綱五常的“
天理”,從而抑制自己情勝性動的人慾。
此外,
朱熹反《詩序》而倡“淫詩”說,但他注《二南》諸詩卻一遵《序》說,對《摽有梅》、《野有死麇》等情詩,也絕不斥為“淫詩”。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也只有從其《詩》學大綱的角度來認識,才能理解。孔子說過:“人而不為《
周南》、《
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周代舉行鄉飲酒、鄉射及
燕禮等儀式時,都要演奏《
二南》中的詩歌。聖人既然已對《二南》作了明確肯定,其中自然不能有“淫詩”了。再者,
朱熹也需要在《
國風》中確立正面教材,所以他不惜置自己發現的“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之說於不顧,將《二南》中的情詩仍套上“文王之化、后妃之德”的光圈。可以說,把握住
朱熹的《詩》學大綱,是讀通《
詩集傳》的關鍵。
《
詩集傳》對注《詩》體例作了一些改革。首先,
朱熹將每首詩前的《毛詩序》歸併到一起,放在全書末尾,這就是後來單獨成書的《詩序辨說》。撤去《毛序》後,他並沒有像其他反《序》派學者那樣,將自己的序放在每首詩前。而是將自己對全篇詩旨的分析,置於每首詩的第一章下面串講章句的文字中。這樣安排,體現了他要求讀者熟讀本文、即文求義,不要受任何註解(包括
朱熹的注)影響的讀詩方法,是十分切實的。第二,
朱熹在每首詩的韻腳上(或者他認為是韻腳的地方),增注了葉(音xié)韻。
叶韻是將原來讀音不押韻的字,改為另一個音,以求押韻,這並不符合
上古音的實際情況。不過
朱熹增注
叶韻的意圖,“只要音韻相葉,好吟喔諷誦,易見道理,亦無甚要緊”(《朱子語類》卷八十)。可見他認為
叶韻只是便於朗朗上口,是否符合古音則無關緊要了。這跟他以聲得解、諷詠得義的主張有關,後人評價其
叶韻說時,應當注意這一點。此外,
朱熹在每首詩每一章下,都增標賦、比、興。與《毛傳》的單標興體和只標首章的做法相比,這就更好地揭示了《詩經》藝術手法中的區別和聯繫,是《詩經》註疏史上的創新。第三,
朱熹突破了《毛詩正義》“
疏不破注”體例的冗長繁瑣,借鑑《毛傳》的方法,直接注經,引文不標明出處,省去許多文字。在章與章、篇與篇、《詩》與他書之間,凡關係密切而意思可省處均予省略,並註明互見體例,既能夠簡練扼要,又顯得眉目清楚,較《毛傳》更進一步。不過,他的注釋有時過分簡略,致使語意不明。不標出處的做法,有時也容易引起歧義。
總之,《
詩集傳》以
朱熹的《詩》學大綱統攝一切,諸如“淫詩”說、“
思無邪”說、《風》《雅》正變說、《二南》說、乃至體例的改革等,無不依大綱而行。這些完全改變了漢人以《詩》為美刺、為諫書的傳統,將理學的涵詠道德、修身齊家,作為讀《詩》的最終目的,在當時確有其現實意義。但自從元代將《
詩集傳》奉為科舉標準後,其地位越來越高,最初的求實精神逐漸消亡了。宋學末流的空疏浮淺,使《
詩集傳》變成一塊科舉敲門磚,違背了
朱熹的初衷。
版本
《
詩集傳》有宋刊本。通行易見的,是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影印宋刊本排印出版的圈點本。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橫版簡體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