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毛豬籠草是婆羅洲加里曼丹(Kalimantan)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mollis”來源於拉丁語,意為“柔軟的”,指其毛被。其僅存在一個單一的乾燥標本,是豬籠草屬中唯一一個獲得公認,卻不清楚其捕蟲籠形態的物種。柔毛豬籠草的原生地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約1800米。僅知其存在於模式產地凱蒙山(Mount Kemul)上,但由於其周圍的眾多山峰還未經考察,所以其分布可能更為廣泛。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認為其可能出現於苔蘚森林中。
柔毛豬籠草的原生地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約1800米。現僅知其存在於模式產地凱蒙山上,但由於其周圍的眾多山峰還未經考察,所以其分布可能更為廣泛。查爾斯·克拉克認為其可能出現於苔蘚森林中。
尚未發現關於柔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未發現其種下類群。柔毛豬籠草也沒有任何的同物異名。其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數據缺乏。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學史,生態關係,可能的再次發現,保護狀況,
形態特徵
B·H·丹瑟對於柔毛豬籠草的原始描述及所有後續的說明都基於存放於茂物植物園的那個單一的標本。
攀援莖上的葉片革質,散生,無柄。葉片為披針形或匙形,長約18~20厘米,寬約3.5~4.5厘米。葉片末端為急尖。葉片邊緣在葉片的基部平行,並下延為葉柄翼。葉柄翼漸窄,最寬可達1厘米,長約4~6厘米。葉片的基部寬約2厘米。葉片的葉片不明顯。羽狀脈首先斜發,然後向葉緣彎曲。在中脈的兩側形成1條,極少數為2條縱脈。
籠蔓可長達10厘米,靠近葉片處直徑約1.5~2毫米,靠近捕蟲籠處直徑約2.5毫米。發育中的籠蔓似乎都會產生籠蔓圈。捕蟲籠的形態特徵未知。
柔毛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雌性花序的形態特徵未知。雄性花序密集的分布著花朵,丹瑟將其描述為“不固定的”且“看似為橫生”。總花梗長約7.5厘米,基部直徑約4毫米,頂部直徑約3毫米。花序軸漸細,長約10~15厘米。基部的花梗長約12毫米,上部的花梗稍短。所有的花梗都帶2朵花,不具苞片。萼片為橢圓形,鈍尖,長約4毫米。雄蕊柱包括單輪的花葯在內長約4.5毫米。
植株的各個部分都覆蓋著非常茂密的棕色毛被。莖部具天鵝絨般茂密的棕色粗毛被。這些絨毛可長達2毫米,部分較短、分叉,其他的較長、不分叉。類似的但更長更茂密的毛被覆蓋著發育中的莖及葉腋附近,中脈的上下兩面和發育中的捕蟲籠。葉片的下表面披被著茂密的粗毛,為短且分叉和長且不分叉的柔軟毛被。葉片的上表面也披被著茂密的粗毛,但其更短、更簡單,且為白色。總花梗和花序軸完全覆蓋著紅褐色的毛被。部分花梗、萼片和雄蕊柱具短且脆的毛被。
丹瑟將該標本的顏色描述為“淡黃色-暗褐色(fallow-dun)至赭黃色-褐色(ochraceous-brown),毛被為深紅棕色(dark-red-brown)”。
生長環境
柔毛豬籠草的原生地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約1800米。
分布範圍
現僅知其存在於模式產地凱蒙山上,但由於其周圍的眾多山峰還未經考察,所以其分布可能更為廣泛。
植物學史
1925年10月17日,弗雷德里克·愛德(Frederik Endert)在東加里曼丹(East Kalimantan)採集到了柔毛豬籠草,這是唯一的一次。其採集于山頂海拔約1800m處。其是在由茂物林業研究所(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Bogor)組織的一次對婆羅洲中部的考察中發現的,在這次考察中還發現首次採集到了暗色豬籠草(N. fusca)。
1928年,B·H·丹瑟(B. H. Danser)在其開創性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中對柔毛豬籠草進行了正式描述。丹瑟寫道:
“雖然愛德最近一次在婆羅洲的考察中採集到的這種豬籠草的捕蟲籠形態還未知,但該豬籠草的其他部分卻是相當的特殊,與任何已知的豬籠草屬植物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看起來已經足夠讓我將其視為一個新的物種。其被發現於一個陡峭的山坡上,其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海拔約1800 m。這讓我聯想到愛德在同一個山上發現的另一種豬籠草,即暗色豬籠草。其具有紅棕色的毛被,但其與柔毛豬籠草在葉片的形狀和葉脈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區別。”
柔毛豬籠草的模式標本編號為“Endert 4282”,存放於茂物植物園標本館(Herbarium Bogoriense;BO)中。其包括一段帶葉片和雄性花序的莖。捕蟲籠和雌性花序未知。
生態關係
丹瑟將柔毛豬籠草歸入了“Regiae”分支,這個分支還包括其他14個物種,分別為博士豬籠草(N. boschiana)、斑豹豬籠草(N. burbidgeae)、圓盾豬籠草(N. clipeata)、鞍型豬籠草(N. ephippiata)、暗色豬籠草(N. fusca)、克羅斯豬籠草(N. fusca)、勞氏豬籠草(N. lowii)、大豬籠草(N. maxima)、倒披針葉豬籠草(N. oblanceolata)、細毛豬籠草(N. pilosa)、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寶特瓶豬籠草(N. truncata)和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關於柔毛豬籠草的分類,丹瑟寫道:
“因為鞍型豬籠草和柔毛豬籠草捕蟲籠的形態特徵未知,所以它們的分類學地位仍是不確定的。但其粗糙的莖和葉片、特別是其莖呈黃色,且具豐富的粗毛被;葉片呈紅褐色,可毫無疑問的將它們歸入‘Regiae’分支。”
在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的《婆羅洲的豬籠草屬植物(Nepenthes of Borneo)》一書中寫道“來自丹瑟(1928)關於柔毛豬籠草的線條畫‘Fig. 14’看起來有些部分與剛毛豬籠草(N. hirsuta)很相似”,但他也描述到其比剛毛豬籠草的體型更大。簡·斯洛爾(Jan Schlauer)也懷疑其是否與剛毛豬籠草有關聯。
可能的再次發現
1999年,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的一篇文章《柔毛豬籠草(豬籠草科)——再次發現?(Nepenthes mollis (Nepenthaceae)—Rediscovered?)》刊登於《食蟲植物通訊(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在這篇文章中,薩蒙描述了一個被稱為“N. sp.”,但身份不明的雄性豬籠草標本。其採集於盧馬庫山(Mount Lumarku)海拔1700米處的“開闊的嵴線上的茂密高大森林”中。基於形態特徵密切的相似和分布地域合理的重疊,他認為這個身份不明的類群可能是柔毛豬籠草。薩蒙對這兩者進行了以下比較:
“我在描述‘N. sp.’的莖和葉片時,恰巧看到了在丹瑟專著(Danser, 1928)中的一幅柔毛豬籠草的圖畫。當將這兩份壓制標本同時放在面前時,我發現這個兩個物種幾乎一模一樣。之後我開始對比這兩個物種,發現它們之間連毛被的特徵都完全相符,除了以下區別:
特徵 | 柔毛豬籠草 | N. sp. |
葉片基部 | 下延成為2個葉柄翼,上部寬約1厘米,長約4~6毫米,漸縮。 | 下延1~2厘米。 |
花梗 | 無苞片。 | 苞片源於花梗基部,長3~4毫米。 |
為了更客觀的看待這些差異,我們必須記住上述的差異都來源於壓制標本,丹瑟從未見過柔毛豬籠草的活體標本。
從‘N. sp.’的活體標本中觀察到,其葉片基部為葉柄,葉片的下部4~5厘米的邊緣向上捲曲。當葉片被壓制平展後,其葉片就呈現出類似丹瑟描繪的柔毛豬籠草葉片一樣的窄披針形。在壓制標本的過程中‘N. sp.’葉鞘也會被壓平,看起來就好像是下延的。因為無法對活體標本進行參考,所以不能得出任何的結論。那么這是否就是丹瑟所述的柔毛豬籠草呢?一定程度上葉片的下延和花梗的苞片可被解釋為該物種自然多樣性允許的差異。在西北方的‘N. sp.’(盧馬庫山、毛律山、麥里根山脈)與東南方的柔毛豬籠草(凱蒙山)之間存在著足夠多的高山將它們聯繫起來。”
薩蒙還注意到“N. sp.”的生活習性與柔毛豬籠草描述的很相似,其寫道“據說柔毛豬籠草沒有上位籠,‘N. sp.’也呈現出這樣的特徵,特別是其帶花莖頂部的70厘米”。他認為當植株受到環境壓力時,如旱季等,其即會停止產生捕蟲籠。
但是,部分學者認為將這兩個物種等同起來的假說是相當不可能的。薩蒙論文的參考文獻中,簡·斯洛爾在編者按中提到將這兩個種群合併前必須對柔毛豬籠草的模式產地進行考察。
“采自盧馬庫山(G. Lumarku)的標本的柔毛豬籠草身份,其應通過與采自凱蒙山(G. Kemul)的可靠捕蟲籠材料進行對比後才能證明。只有做到這點,上述數據才能被視為對丹瑟關於柔毛豬籠草原始描述的一個校訂,但其只涉及婆羅洲北部是毫無疑問的。”
2003年,馬丁·奇克(Martin Cheek)和安東尼·蘭博(Anthony Lamb)對產自盧馬庫山不明物種進行了正式描述,命名為胡瑞爾豬籠草(N. hurrelliana)。雖然其已知的自然分布範圍不含加里曼丹(Kalimantan),但其已包括了沙撈越北部、汶萊和沙巴西南部。如果柔毛豬籠草和胡瑞爾豬籠草在將來被證明是同一個物種,那么後者將是前者的一個異型同物異名。
《舊大陸的豬籠草(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及《婆羅洲的豬籠草(Pitcher Plants of Borneo)》中都認為在弗雷德里克·愛德採集到柔毛豬籠草後,再也沒有在野外重新採集到柔毛豬籠草。在安西婭·飛利浦(Anthea Phillipps)、安東尼·蘭博(Anthony Lamb)和李錢(Ch'ien Lee)2008年的《婆羅洲的豬籠草》第二版中寫道:
“近期關於胡瑞爾豬籠草攀援莖的描述顯得與柔毛豬籠草非常的相似,但仍不確定它們是否是相關聯的。”
保護狀況
尚未發現關於柔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未發現其種下類群。柔毛豬籠草也沒有任何的同物異名。其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級為數據缺乏(Data Defi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