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城牆遺址位於真州鎮奎樓社區前進東路東嶽廟圍牆東側,始建於南宋。呈南北走向,現存北起儀城河南岸,南至鹽塘,長度約7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門城牆遺址
- 所屬年代:南宋
東門城牆遺址位於真州鎮奎樓社區前進東路東嶽廟圍牆東側,始建於南宋。呈南北走向,現存北起儀城河南岸,南至鹽塘,長度約700米。
東門城牆遺址位於真州鎮奎樓社區前進東路東嶽廟圍牆東側,始建於南宋。呈南北走向,現存北起儀城河南岸,南至鹽塘,長度約700米。文物特徵城牆寬12.3米,牆體的東西兩側殘留著磚包牆的痕跡,東側磚包牆殘高1.12米,磚長0.2...
鐵城東門城牆遺址位於中區孫文中路扒沙街。鐵城始建於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至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經明、清期間多次擴建和重修。歷史沿革 據《香山縣誌》(同治志)記載:香山故城在城南,宋陳天覺築,繚以土垣,元因之,四周四百五十丈。門四:南曰阜民、東曰啟秀、北曰拱辰、西曰登瀛。明洪武二十六年...
東門遺址始建於唐代中期,五代、兩宋、明、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繕城門、城牆,面積約16平方公里。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考古發掘中,發現唐、五代、北宋、南宋時期的城門遺存疊壓關係清晰,城牆厚約15—20米。城門寬6.07米,根據宋代《營造法式》有關記載,結合以往的考古鑽探發現,推測城牆高約10米。景點介紹 揚州市...
明代遼陽東門瓮城遺址是明代東北地區規模最大、最為堅固的要塞。該遺址分三處呈弧形分布。該遺址分三處呈弧形分布。瓮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明代遼陽城分南北二城,平面呈“曰”字形,城牆皆以磚包夯土砌築,其中南城為主城,城高10.26米,周長7922.72米,設城門6座,東門即名平夷,城牆...
東門樓遺址是河南省的地名,以附近建築設施東門樓命名。地名含義 東門樓,俗稱東門樓子,簡稱東門,是城關四門中最宏偉的一座門樓。歷史沿革 初名觀海門,在南宋都遷臨安(今杭州)的寶慶元年(1225)更名望京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改賓陽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復名觀海門,1913年再更名寅賓門。初建...
2012年3月,浦口明城牆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東門古鎮是南京現存建制最完整、面積最大、歷史傳承最為明晰、保存古建築最多、歷史遺蹟最豐富的古鎮。地理介紹 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浦口因其地勢險要,地處交通要衝,是金陵天然屏障,具有重要軍事價值,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故朱元璋命丁德指揮修築浦口城。建成...
老東門遺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市東方向。據清乾隆《貴州通志》記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順元舊設土城,東、西、南三面與今城同,北面僅至鐘鼓樓(今王家巷口)。真正形成貴陽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兩次修築的貴陽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貴陽的內城,周圍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門,東稱武勝門...
明北京城城牆遺存是研究北京城垣變遷的重要實物。1984年5月24日,明北京城城牆遺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明北京城城牆遺存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建明北京城城牆—西便門段。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
東安門是南京故宮皇城東門,地表建築現已不存,其遺址尚未發現,也是南京明故宮尚未確定的主要建築。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新設政府機構急需建造辦公用房,各部門紛紛拆城牆造房子,東安門可能就是在這股“拆城風潮”中被拆毀。2024年12月訊息,發行明故宮皇城東線城垣遺蹟,系首次發現。歷史沿革 經過龍蟠中路和...
城牆頂部每隔60步修築一個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從側面攻擊敵人,故又稱敵台,共設81個。城周四面建4個城門,東門名“望瀛”,南門名“迎薰”,西門名“瞻岳”,北門名“拱極”。城門正樓上建有城樓,並築半圓形瓮城。整個城周雖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200餘米,並略呈弧形,往北又呈直線,...
古城牆遺址,在今縣治,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全用塊石砌成,周長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五尺,四周有城門五扇。崇禎末年(1644),農民起義軍攻占縣城後,發動士民增修,加高培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大修一次,用古青磚在城牆頂上加砌女牆護體。此後,各鄉里民眾分段維修,至民國時期,城牆...
柳州城古城牆四門遺址尚存,保留有南門口、東門關、北門溝、西門等地名,西門、東門和點將台附近壘砌城牆遺址保存較為明顯。價值 一、古代山區城池的活標本。依山而建,西、南高處達山頂,東北低處臨清江,從南往西北,則依山挖成陡坎狀,陡坎即為城牆壁,外側加壘石塊,外看城牆高壘,壁壘森嚴,城內則是人行巷道...
根據老大爺指的路,記者在東門大街找到了當年東門的遺址,但是城門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底部的一些基石,石頭是呈褐紅色的,每一塊都很大。而在基石的上面,就是當地居民居住的民房了。遺址旁豎著一塊文物保護碑,但上面並沒有指出這就是滄波門,碑上只表明這是“浦口明城牆遺址”。根據附近居民的指示,記者...
海鹽城牆 海鹽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武原街道,現僅存東門靖海門兩側牆段,長約70米。抗戰時期縣城遭日軍多次炮擊和轟炸,城牆損毀嚴重,城內90%以上房屋被毀。現城牆僅存東門靖海門兩側一段長約70米的遺址,2011年修繕並重建靖海門,修繕完工後的城牆總長約80米,寬12至15米。
夯土牆內外有紀年磚,銘文是漢“永初二年(108)作”,說明漢代烏程縣治設在項王城時,在夯土牆內外砌磚牆加以保護。2008年春夏間,市博物館組織專業人員在上泰和坊地段進行發掘,經4個月的努力,發掘面積達1500平方米,終於發現子城東門遺址,遺址有甬道、城門牆基等,甬道寬4.6米,城門牆基厚9.8米。
瀘州城垣(瀘州老城牆),位於瀘州市區,始建於宋,現城垣總長1300米。瀘州城垣始建於宋,明代重建的凝光門保存較完整,歷史上皆有維修,現殘存的主要為東、北、西三段,是瀘州自宋代至明清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建築遺址。東城垣包括仁和城垣、會津城垣兩段,北城垣包括三聖城垣、大北街城垣、小北街城垣三段,西城垣...
浦口明城牆遺址(中敵台)位於南京市浦口老城泰山街道、頂山街道。文物歷史 又稱浦子口城。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朱元璋令指揮丁德在有“扼抗南北、鉗制江淮”之稱的長江北岸浦子口築城。城為圓形,周長十六里多,設城門5座,東為滄波,西為萬峰,北為暘谷,南為清江,另有南便門曰望京,城內有應天衛和軍儲...
2003年,西安門遺址公園建設完成,臨近西安門捷運口。目前,西安門的保存現狀不甚理想,城牆上雜樹雜草叢生,部分牆面城磚風化破損嚴重。此外,城門洞內壁可見多處滲水點,個別城磚長期遭受雨水侵蝕。西華門 西華門位於南京市中山東路南側,臨近五十五所宿舍區,是南京明故宮宮城的西門,與東華門相對,歷史上遭損毀,...
肇慶古城牆遺址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宋城路,始建於北宋。城牆原依丘陵而建,北近七星岩,再北為北嶺山,其南地勢較低,緊鄰西江。肇慶古城牆為磚石構造。基礎條石,牆身兩面砌磚,中間用黃土碎石夯實。呈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周長2801.2米,東城牆長403.4米,寬8.47~9.14米;西城牆長376.9米,寬16....
可見彭城歷經四千年城址位置基本未變。徐州歷代城牆或因戰火遭到破壞或因洪水埋於地下,從而形成了徐州老城區今天“城疊城”的奇觀。隨著徐州舊城改造工程的進行和徐州軌道交通項目的施工,將會有更多的城牆遺址被發現。徐州地表殘存的明清古城牆即快哉亭公園的東南城角和夾河街附近的護城石堤,有專家和市民建議修建...
在堡寨城與宋大城之間又築“夾城”以通來往。這三城總稱“宋三城”。1950年代,拆除小東門;1951年,蘇北行署決定拆城築路,城牆南段現為南通路,東段為泰州路,北段為鹽阜路,西段為石塔橋南北一線。2006年,建東門遺址公園,復建了東門及一段城牆。在荷花池路與南通西路交叉口東南建有南門遺址保護展示館。
2001年東城區政府斥資全部搬遷東黃城根居民,拆平後建成一處寬約30米的帶狀公共綠地,又通過考古發掘,找到了東皇城牆和東安門的準確位置。根據文獻記載城牆的尺寸,並參考現存南皇城牆的做法,在北段恢復了一段長約25米的牆體。同時將部分東安門的遺址進行展示,共有:門南北兩段皇城牆遺址;東安門西面南北兩盡間...
民國時期增開城門八座:海陵門(挹江門)、雨花門、中華東門、中華西門、新民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現僅存海陵門(挹江門)、新民門、武定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增開城門兩座:解放門、集慶門。護城河 護城河是南京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其一,利用自然水體,主要有城東北的玄武湖、城北的...
明未清初遺存古城牆 古城牆壁乃集鎮內唯一留下的歷史最早的古建築(大約建於明末清初),位於大溪河南岸東門紅軍大橋下方約200米處,牆體全由青磚砌成,整體頗顯宏偉,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大革命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激戰時的彈孔痕跡。錦綬堂——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東門古鎮沿著大溪河往上遊走1公里左右就是錦綬堂,也是我...
內城中部有一條山泉形成的溪流隱沒在草從中流出城外。東門北側牆底有泄洪口、牆外有泄洪溝,溝內樹木茂盛,向東北方延伸並聯通河水。東門城牆距溝底目測約15米。在內城的東南部有一座半圓形外城,長2.3公里,牆體小而低平,南北兩端與內城相接,是內城的外圍城,以增強城防作用。臥龍山山城遺址不僅具備了高、堅、...
定州城牆民國初期,城牆有過修整,後因戰亂而成斷壁殘垣。解放後,礙於規劃建設,經人民政府批准,相繼拆除了東、西、北三個城門。城牆被當地民眾取土漸趨夷平。簡介 分布地點 據文保所負責人介紹,2000年2月25日至3月底,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定州古城牆遺址進行了實地調查、測量、繪圖、拍攝,發現了多處城牆遺址,...
潼關故城尚存城關遺址有南水關、南門、西門、和小南門遺址。西城門遺址位於明城牆西,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960年因三門峽水庫建設工程使得城樓被拆除,遺址僅存三座夯土台。東城門 東城門位於明城牆東,其規模不及西門,但,形勢險要。20世紀50年代末期,拆除,遺址無存。遺址附近修建了東門遺址博物館。
同安古城,全稱同安古城牆遺址,在廈門市已發現,同安古城牆遺址為其中之一,現存一段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孔廟前的東溪西畔。城牆,屬古代用於護城防禦的一種夯土或磚、石牆,也是城市的界限和象徵。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智慧。遺址概況 同安古城牆遺址,同安最後殘留的一段古城牆遺址。
據記載,大嵩設防始自宋代;元代,泊駐水軍遠征日本列島;明代,修築所城屯守千戶;如 今的大嵩所城城門,只剩下東門遺址。大嵩所城遺址2017年被認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山脊修築的土石路,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牆。城牆的主體用石塊砌成。 在古城路的兩邊,可以看到保存較 好的老房子。建築特色 大嵩所城牆...
古城牆遺址 遺址概述 同安古城牆遺址,同安最後殘留的一段古城牆遺址。城牆,屬古代用於護城防禦的一種夯土或磚、石牆,也是城市的界限和象徵。在廈門市至今已發現5處遺址,同安古城牆遺址為其中之一,現存一段位於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孔廟前的東溪西畔。歷史沿革 同安古城牆建於,始建時周長2544米,高約3.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