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古城

同安古城

同安古城,全稱同安古城牆遺址,在廈門市已發現,同安古城牆遺址為其中之一,現存一段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孔廟前的東溪西畔。城牆,屬古代用於護城防禦的一種夯土或磚、石牆,也是城市的界限和象徵。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智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安古城
  • 全稱:同安古城牆遺址
  • 所屬地區廈門市同安區
  • 遺址:5處遺址
  • 始建時間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
遺址概況,歷史沿革,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地理位置,

遺址概況

同安古城牆遺址,同安最後殘留的一段古城牆遺址。城牆,屬古代用於護城防禦的一種夯土或磚、石牆,也是城市的界限和象徵。在廈門市已發現5處遺址,同安古城牆遺址為其中之一,現存一段位於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孔廟前的東溪西畔。
同安古城
同安古城

歷史沿革

同安古城牆建於,始建時周長2544米設歡提端,高約3.8米,頂寬3.6米。設城門5個,東稱“朝天”,西謂“厚德”,南名“銅魚”,北叫“拱辰”,西北曰“慶豐”。初系土夯而成,後因屢遭水患兵禍破壞,歷代曾多蘭擊次修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修時,改稱東榜良鍵門為“迎陽”,西北為“鎮兌”,南門為“來薰”,北門為“綠野”,唯西北門延舊稱“慶豐”。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為防倭寇進犯,又用磚加築城牆1米,西門、北門增築重門,偏設哨所59處。翌年修城時又增築敵樓10所。至明萬曆二十頸棗巴束五年(1597年)再修時,周長擴至約2710米,高約7.4米(比宋代夯土牆增高近一倍),改稱東門為“鴻漸”,西北門為“朝陽”。其後,為仿荷虜進犯同安城,土城牆上趕築炮獄鍵霉台10座。
清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二十六日,城牆被清兵用炮轟陷,雉碟無存。順治十二年,清兵再次大舉來犯,鄭成功鑒於無險可守,遂拆部分城牆及官民入丙州島,夯築新城(新城已無存)。至1680年清兵攻占金廈,清朝穩定了對同安的統治,又對同安城牆加以修整,後屢壞屢修,最後一次修整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公元1911年11月,同安同盟會員陳延香等還在同安五城門及縣署遍插五色共和國旗。民國十五年(1926年)奉省講虹凝令拆毀南門至小西門的城牆,修築馬路。現僅存東門至南門傍溪的一段,長450米,頂寬4米,距溪床高5米,大部以條石砌築,間有夯填紅泥,無垛堞。
同安古城
同安古城
1996年,重修孔廟前城牆76米並復建了城牆垛堞。

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

同安古城一城有五門,同安“朝天樓”重建落成。嘉慶年間的同安縣城古圖,清晰地顯示,同安有五座城門。
重建落成的朝天樓,同安現存的惟一一段古祖放頸城牆。
同安古城牆於1984年被立為同安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地址: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孔廟前的東溪西畔
同安古城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