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故城

潼關故城

潼關故城,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附近,是唐朝至明朝時期的古遺址。

潼關故城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雄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要衝之地。其地勢險要,善攻易守,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山海關志》雲“歌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潼關故城面積約為2.38平方千米,城垣周長約為6.9552千米。原建有東、西南、北城樓及上南門、小北門和南、北水關。後經歷抗日戰爭和修建三門峽水庫老城搬遷,城垣、古建築物破壞比較嚴重,現僅存城址。潼關故城遺址是中國西部地區歷史悠久、史載明確、規模較大並富有歷史人物傳奇的古代軍事城市遺址,對於研究中國關隘城市的歷史、軍事、經濟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是寶的歷史文化遺產。

2013年5月,潼關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潼關故城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附近
  • 所處時代:唐至明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53-1-45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潼關故城所處之地,商代隸屬定國,稱桃林。周代為畿內地,隸虢國(北虢),稱“渭汭”。春秋時稱桃林塞,隸屬晉國。漁關創建於何時,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曾於潼關破馬超,由此可知潼關在這之前已開始建置了。
潼關故城
潼關西門老照片
潼關,從始建至唐代,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形制多變,設施不一。西漢建立初期,廢棄了秦朝在河南靈寶縣創建的函谷關。漢武帝和漢獻帝先後遷函谷關於河南新安及弘農衡山嶺。漢獻帝又於建安年間,遷關於潼關上南門外,即秦東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潼關之名,始自於此。其建築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南北朝時,北周愍帝宇文覺打敗東魏大將竇泰的戰鬥就發生在這裡。愍帝取勝後,改潼關為“潼谷關”。
潼關故城
潼關東門圖
隋大業七年(611年),移關城於今楊家莊南的城北村一帶(今秦東鎮禁溝口附近),與漢代關城南北夾峙,形成兩座關城,形勢更加險要。隋亡後,唐朝仍在此設防,前後約八十年。唐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潼關又從塬上北遷到塬下,沿河辟路,移近黃河(即今秦東鎮的舊城址),建有關樓,城外開挖塹溝,即潼關故城。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朝所建的潼關城依險設防。
明代,潼關為軍事治所,設潼關衛,城池空前擴大。洪武九年(1376年),對前朝關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規模的擴建。把麒麟山、鳳凰山、象山、硯台山、筆架山等囊括於城中。建有六處城門:東門名為“金陡”;南有上南門、南門;北有北門和小北門。東、西門和北門建有高大城樓。明建文二年(1400年)及明宣德年間(1512年),建了水關關樓。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修建了兩個重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又作了大規模的重修,給這些建築物命了名:東門樓叫“迎恩”,東瓮城叫“占紫處”,東郭門樓叫“天險”,西門樓仍沿用“懷遠”,西瓮城關樓叫“大觀亭”,西郭門叫“地維”,上南門叫“凌雲”,南門叫“迎熏”,北門叫“吸洪”,小北門叫“俯晉”,北水關樓叫“鎮河”。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所建潼關城設防,城池規模仍依明朝形制,但進行了多次復修,並有所新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下臨黃河的北面土城牆約2400米砌方石條和磚,並興建了南、北水關樓,復修了各大建築物。依然有六個城門。東、西門的樓名仍沿其舊。東門有正樓五間,箭樓三間,西門有正樓、箭樓各七間。北門改名“鎮河”,小北門改名“拱級”,南門改名“鳳翽”,上南門改名“麟遊”。南水關有閘樓七間,北水關有閘樓九間。
20世紀60年代,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縣城搬遷,故城遺址遭到嚴重毀壞,僅留其殘存城堆,僅可窺其基本輪廓。
潼關故城
潼關古城

遺址特點

綜述
潼關故城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雄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要衝之地。其地勢險要,善攻易守,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山海關志》雲“歌內之險,唯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潼關故城面積約為2.38平方千米,城垣周長約為6.9552千米,高16米,寬7米。原建有東、西南、北城樓及上南門、小北門和南、北水關。後經歷抗日戰爭和修建三門峽水庫老城搬遷,城垣、古建築物破壞比較嚴重,現僅存城址。
潼關故城
潼關形勢圖(引自《關中勝跡圖志》)
城道
潼關故城現存城牆遺蹟為,洪武九年(1376)擴建而成。明城牆沿山順河而建,修建東門、西門、南門、上南門、北門、小北門城門6座,南水關、北水關和金陡關等關門3座,現存部分遺址。城牆牆體東、西、北三面由板築而成。南與東南一隅,是順山勢之高下,削成垛口,高達三十多米。城牆遺址主要分布在鳳凰山和硯台山南部,該段城牆保護較為完整,馬面、墩台清晰可見,城牆遺址占總長度的70%,長約三千多米。東部硯台山頂殘存城牆遺址約100米。另有北部黃河沿岸四處殘存城牆遺址,分別為50米、80米、100米、150米。其餘部分城牆皆已不存。城牆遺址主要為牆體夯土,城牆外包磚已基本不存。大量城磚散落於城內各處。
城關遺址
潼關故城尚存城關遺址有南水關、南門、西門、和小南門遺址。西城門遺址位於明城牆西,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960年因三門峽水庫建設工程使得城樓被拆除,遺址僅存三座夯土台。
潼關故城
西門城遺址
東城門
東城門位於明城牆東,其規模不及西門,但,形勢險要。20世紀50年代末期,拆除,遺址無存。遺址附近修建了東門遺址博物館。南門門洞尚存,高5.5米、寬4.2米,現被一戶居民居住。
潼關故城
東城門遺址
上南門
上南門位於明城牆南,保留有城樓夯土基址,高度約8米,寬度約20米。
小北門
小北門位於明城牆東北,鄰近西(安)潼(關)312公路旁,高度約6米,由於公路穿過,有殘址留存。
南、北水關遺址
南、北水關遺址是潼河穿故城而過的出入門戶,其建築格式和西門箭樓相似。後均毀於抗日戰爭時期,僅存遺址。其中南水關的水洞尚存三孔,損毀嚴重。北水關僅有基礎遺蹟可尋。
建築遺址
潼關故城原麒麟山硯台山的主要建築“山河一覽樓”“春秋樓”“鐘樓”“魁星樓”等遺址已不存,只有少數當地民眾方可辨認大概位置。

研究價值

潼關故城遺址是中國西部地區歷史悠久、史載明確、規模較大並富有歷史人物傳奇的古代軍事城市遺址,對於研究中國關隘城市的歷史、軍事、經濟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是寶的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潼關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潼關故城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附近。
楊家莊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潼關故城,路程約14.3千米,用時約2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