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地理環境,位置,地質,氣候,水文,土壤,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郵電,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人民生活,交通,文化藝術,民間藝術,風俗習慣,旅遊,特產,
歷史沿革
商代:隸定國,稱桃林。周代為畿內地,錄
虢國(北虢),稱“渭汭”。
春秋:稱桃林塞,隸晉。晉侯使詹嘉處暇守此防秦。
戰國:秦厲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隸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設
寧秦縣,屬寧秦縣轄地。
西漢:漢高祖五年(前202),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渭河水運、船庫。後以船司空官名為縣名,隸
京兆尹。
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
船司空縣為船利縣,隸後承烈郡。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縣併入
華陰,隸京兆尹。後經三國、魏、晉275年均屬華陰縣。
北魏:永熙三年(534),屬定城縣(治所在今公
莊村北之定),隸
華州華山郡。
西魏:定城縣併入敷西縣,直至北周。
隋朝:
隋開皇三年(583),屬敷西縣隸華州。大業三年(607)改隸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縣為華陰縣,潼關屬之。
唐朝:唐垂拱元年(685),華陰縣改稱仙掌縣,天授二年(691)分仙掌縣東部(潼關)設潼津縣,隸虢卅。聖歷二年(699)三月,改屬太州(治所在今
華縣)。長安二年(702)撤潼津縣,併入仙掌縣。神龍二年(706)復名華陰縣,潼關縣屬之。
明朝:明洪武七年(1374)設潼關守御千戶所,屬陝西都司。九年(1376),設潼關衛,屬河南都司(明顧祖禹著《
讀史方輿紀要》說洪武三年設
潼關衛)。永樂六年(1408),屬
中軍都督府。
清朝: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關衛,五年(1727),設潼關縣。乾隆十三年(1748)改設潼關廳,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國二年(1913)廢廳,設潼關縣,屬陝西
關中道。二十二年(1933),屬陝西。二十八年(1939)屬陝西第八區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在
大荔縣)。三十六年(1947)屬陝西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在華縣),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關解放,潼關縣屬渭南專員公署,隸陝甘寧邊區政府。1950年5月,屬渭南專員公署,隸陝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專員公署撤銷後,直屬陝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潼關縣與渭南縣合併後,設潼關人民公社,屬渭南縣,隸陝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復潼關縣制,屬渭南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渭南地區
行政公署)。
行政區劃
解放後,廢保甲制度。潼關縣分設一、二、三、四、五區,共轄34個鄉。
1955年撤區並鄉,設9鄉1鎮:吊橋鄉、
南頭鄉、吳村鄉、安樂鄉、李家村鄉、太要鄉、代字營鄉、南營鄉、十里舖鄉、城關鎮。鄉轄若干初級社。到1956年,鄉轄72個高級社,鎮轄5個居民區。
1958年裁撤鄉的建制,保留城關鎮。原來的鄉設紅旗、東風、秦嶺(不久併入超英)、超英、衛星、東方紅人民公社,為政社合一的組織機構。將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分屬各公社。同年12月,潼關縣併入渭南縣後,設潼關人民公社。原1鎮5社,改設城關、高橋、吳村、安樂、李家村、太要、代字營、南頭8個管理區。轄76個生產大隊和5個居民區。
1961年8月,潼關縣建制恢復後,調整為城關鎮和吳村、安樂、港口、南頭、代字營、太要、李家村人民公社,共轄12個居委會,81個生產大隊。1983年調整為82個生產大隊。
1984年,體制改革廢社設鄉。城關鎮轄11個居(家)委會;農村設太要、港口鎮、吳村、安樂、高橋、南頭、代字營、李家村鄉8個鄉(鎮),把82個生產大隊改為村委會,512個生產小隊改為村民小組,並轄4個居(家)委會。1988年,李家村鄉改設桐峪鎮,至今。
2009年,撤銷代字營鄉設立代字營鎮(8月6日正式實施)。2011年,撤銷高橋鄉併入秦東鎮和城關鎮,撤銷南頭鄉併入代子營鎮。調整後,潼關縣轄5個鎮、1個鄉:
城關鎮、
秦東鎮、
太要鎮、
桐峪鎮、
代字營鎮、
安樂鄉。
人口
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指年內在本縣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縣登記為常住戶口而年內離開本縣半年以上的人員)15.94萬人,城鎮化率46.1%,人口出生率13.4‰,死亡率6.9‰,自然增長率6.5‰。
地理環境
位置
潼關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東接河南省靈寶市,西連陝西省華陰市,南依
秦嶺與陝西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
渭河同陝西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黃河相望。界於東經東經110°09'30"——110°25'32"北緯34°23'30"——34°39'00"之間南北長28.4公里,東西寬約24.6公里,總面積526平方公里。潼關縣是陝西的
東大門,是連線西北、華北、
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
地質
潼關縣南部秦嶺山區屬太古界太華群,是呂梁運動以後形成的東西帶狀隆起。元古震旦紀發生地殼構造運動,地層擠壓褶皺成山。喜馬拉雅運動時,南沿發生斷裂,北升南陷,形成尋馬道地塹。新生代,因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呂、賀構造體系控制,構造運動兩體系之間發生擠壓、張扭、斷陷,形成汾渭地塹。此外,受朝邑橫向隆起影響,形成次一級的山前斷陷(華陰一潼關斷層)。潼閿山地因受南北兩個地塹的擠壓,強烈斷折上升,出現了境內秦嶺山地。第四紀以來的洪積和風積作用,促使山前斷層以北成為黃土台原。台原北部經長期洪水沖刷形成黃渭河谷。
氣候
潼關屬暖溫帶大陸性雨熱同季的季風型
乾旱氣候。
南北差異大,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處平均風速3.2米/秒。
水文
縣境內有自產水和過境客水兩大部分:自產水指匯入黃河4條
一級支流的11條支流;客水指黃河、渭河。
土壤
潼關境內有褐土、黃土、壚土、沼澤土、鹽土、淤土、山地棕壤7個土類,11個亞類,17個土屬,35個土種。有機質最高值2.11%,最低值0.15%,平均值0.898%。
全氮,最高值0.1176%,最低值0.0133%,平均值0.05331%。
鹼解氮,最高值65PPM(百萬分),最低值14PPM,平均值32.67PPM。
全磷為0.151%,速效磷最高值52PPM,最低值2PPM,平均值6.17PPM。
速效鉀,最高值397PPM,最低值92PPM,平均值159.7PPM。
土壤氮磷比為2.14:1,肥力較低。
資源
土地資源
潼關縣林草面積21.56萬畝。其中喬木10.82萬畝,灌木2.10萬畝,四旁植樹折合2777畝,天然草地8.36萬畝。林草植被度32.31%。作物面積14.50萬畝,植被度21.72%。其中:山區林草面積19.88萬畝,植被度75.38%,農作物4129畝,植被度1.56%;山外殘原溝壑及黃渭河谷區,林草面積1.65萬畝,植被度4.09%,農作物14.09萬畝,植被度34.93%。潼關縣植被度54.03%。
動物資源
獸類
獸類常年棲居秦嶺山地區的有:
豹,民國二十三年(1934),豹出山,李家村民眾獵得1隻(
金錢豹)。今棲深山罕見。獐、鹿、山羊、
刺蝟,1978年前較多,礦山建設後,稀見。豺、豬、
松鼠、獾,常活動在淺山區,出沒於夏秋時節。
禽類
禽類有
雉雞、鴿,分布在淺山、台原一帶。老鷹、鷂,烏鴉、貓頭鷹等,唯貓頭鷹為鼠類天敵,但今稀見。鷺、
白鶴、野鴨等,分布於黃、渭河灘,可供玩賞,被列為省級保護鳥。黃鸝、麻雀、啄木鳥,山區、平原均有,是食林木害蟲的
益鳥。布穀鳥(杜鵑),
夏候鳥,覓食田間毛蟲。
魚
境內黃、渭河水域有紅尾鯉、鯽、魴、鰱魚等。沼澤地、溝河主要有鱔魚、甲魚。
植物資源
用材樹種:針葉樹有華山松、白皮松、油松等樹種分布於秦嶺山地區;側柏、刺柏、柞柏等樹種,分布於面向原的秦嶺山坡及原畔溝壑地帶;闊葉樹有桐、椴、櫟、樺等樹種分布於秦嶺山區;楸、椿、榆、楊、柳、槐、桐、苦楝、枸樹等,分布於原面、河畔、渠旁、路旁、村旁、院落。
經濟樹種:漆、核桃、油樹、黃連木多分布於秦嶺山區;桑、蘋果、桃、杏、梨、李、沙果、柿、棗、櫻桃、石榴、椒、竹等分布於原面和近山區。
灌木樹種:紫穗槐、檉柳、胡枝子、酸刺、六道木等主要分布於溝坡地帶。
觀賞樹種:園柏、小葉女貞、小葉黃楊、合歡、月季、夾竹桃、木槿、薔薇、無花果、玫瑰等。多栽培於庭院。
引進的稀有樹種:有水杉、水冬瓜等。
藥用植物:秦嶺山區有連翹、山芋、藿香、五味子、半夏、山楂、柴胡、秦皮、百合、地榆、黃芩、杜仲、通草、苦參、豬苓、黨參、天麻等;原區有女貞、防風、麻黃、敗醬草、扁豆、瓜簍、枸杞、甘遂、遠志、車前子、王不留、菊花、菖蒲、羅布麻、蘆根;人工栽培的有白朮、生地、桔梗、天麻、菊花、紅花、丹皮、黨參、白芥子、火麻仁、蘇子等。
潼關縣栽培的主要農作物除蔬菜外有11科28種。其中:禾本科6種,旋花科1種,十字花科1種,蓼科1種,錦葵科1種,胡蘆科3種,茄科2種,大戟科、芝麻科、桑科各1種。
礦產資源
潼關縣南部山區在自然地理上屬於小秦嶺的一部分。小秦嶺西起臨潼,東到靈寶,毗鄰關中,南至洛南;是我國著名的貴金屬成礦區,譽為小秦嶺金礦田。在我縣境內,礦區東西長18km,南北寬8-10km,面積162km2。占全縣國土面積526km2的42%,其中金礦工業儲量超過100t,同時伴生銀、鉛。另個有鐵礦以及石英石、石墨、熔煉水晶、大理岩、輝綠岩等非金屬礦產。
經濟
綜述
2017年,潼關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5.77億元,較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9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22.87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19.11億元,增長4.9%。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8.3%、50.0%、41.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737元。
2017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實現22.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9.5%,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
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78.63億元,較上年增長23.0%。其中,納入統計範圍的50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實現77.43億元,增長26.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實現48.54億元,增長69.9%。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7.16億元(現價),扣除價格因素,較上年增長5.0%。其中,農業產值4.50億元,增長6.8%;林業產值0.28億元,增長5.7%;畜牧業產值1.84億元,增長0.3%;漁業產值0.11億元,增長24.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43億元,增長4.2%。
夏糧播種面積11.11萬畝,較上年增長1.76%;秋糧播種面積9.08萬畝,較上年下降1.51%。糧食總產量4.41萬噸,增長0.04%。其中,夏糧2.75萬噸,增長5.14%;秋糧1.66萬噸,下降7.39%。
全縣蔬菜面積1.67萬畝,產量4.17萬噸,產量較上年增長4%。水果面積1.26萬畝,產量1.16萬噸,產量較上年下降5.93%。
年末大牲畜出欄1849頭,較上年增長3.93%。豬出欄9.02萬頭,增長0.48%;羊出欄0.5萬隻,增長1.96%;家禽出欄15.90萬隻,增長1.86%。年末大牲畜4658頭,較上年下降4.20%。豬存欄6.70萬頭,增長0.48%;羊存欄0.76萬隻,下降0.99%;家禽存欄23.14萬隻,增長60.36%。全年肉產量7115噸,增長0.67%;蛋產量1808噸,增長62.30%。
2017年完成綠化造林4.12萬畝,栽植苗木254.69萬餘株。其中:侵蝕溝綠化1.04萬畝,栽植苗木48.2萬株;平緩坡面綠化1.50萬畝,栽植苗木85.72萬株;南北水源涵養林0.77萬畝,栽植苗木29.05萬株;道路綠化74.6公里(619畝),栽植苗木7.3萬株;河流濕地綠化0.07萬畝,栽植苗木16.7萬株;景區綠化0.21萬畝,栽植苗木29.1萬株;村莊及園區綠化0.08萬畝,栽植苗木3.22萬株;水果經濟林0.39萬畝,栽植苗木35.4萬株。
2017年投資4000餘萬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3萬餘畝;投資700餘萬元,實施2016年農發水保項目、代字營北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等,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為2.25萬餘畝。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實現20.23億元,較上年增長1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實現69.70億元,增長29.9%;增加值20.02億元,增長11.7%。
2017年成品金產量為13351.9千克,較上年增長33.1%。
2017年全縣建築業增加值實現2.64億元,較上年增長4.8%。擁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施工企業5家,從業人員1162人,總產值實現5.50億元,增長12.7%。
第三產業
2017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7.73億元,較上年增長13.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7.36億元,增長17.6%。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0.64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實現7.09億元,分別增長13.2%。按消費形態分,批發業實現銷售額0.20億元,增長16.8%;零售業實現銷售額16.32億元,增長17.6%;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37億元,增長18.4%;餐飲業實現營業額0.84億元,增長17.0%。
全年共接待遊客495.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4億元。
2017年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1億元,較上年下降5.8%。其中,各項稅收收入1.0億元,較上年增長52.1%;非稅收入1.1億元,下降30.6%。地方財政支出13.9億元,增長1.6%。
2017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5.5億元,較上年增長3.9%。其中個人存款47.7億元,增長7.7%。各項貸款餘額29.7億元,較上年下降50.4%。其中:短期貸款22.3億元,下降57.8%;中長期貸款4.9億元,增長2.0%。
郵電
2017年郵政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315.4萬元,較上年增長4%;電信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9622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5273戶;行動電話用戶117822戶;網際網路用戶25682戶。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全縣共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2235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33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中3所,國小19所(其中公辦15所,民辦4所),國中在校學生3276人,國小在校學生8627人;幼稚園18所(其中公辦9所,民辦9所),在園幼兒5344人。
科技
2017年申請發明專利21件,實現技術契約交易總額1145萬元。正式列入市級眾創空間2家(黃河金三角、潼興眾創空間),其中“黃河金三角創新空間”已被列入省級眾創空間,並推薦備案國家級眾創空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6303萬元(上年度),投入強度1.26%。
文化
全縣文化館1個,文化站6個,文化館面積1200平方米。圖書館1個,面積118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約6萬冊。新成立6家館外服務點,免費提供圖書890餘冊;開展各種閱讀推廣活動32場次;舉辦“暖冬在行動”大型少兒繪畫展、“暖冬讀書會”、圖書流動服務走進實驗幼稚園、“女子健康知識公益講座”等活動;“四進零距”、“一元劇場”精準扶貧文化惠民演出309場,受惠觀眾8.1萬餘人次;公益電影進廣場、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放映活動950場,觀影人數達6.7萬餘人次;建成潼關醬菜博覽園非遺傳習館;成立《黃河老腔》、《背花鑼》兩支非遺文化少兒傳習班;創新品牌“金城女子講堂”;成功舉辦陝西省第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暨中國·渭南黃河金三角協作區(陝西·潼關)首屆風箏大賽。
衛生
2017年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3 家,其中縣屬醫療衛生機構3 家、鎮衛生院8 個、村衛生室 83個、個體診所 56個、私營醫院 2家,廠礦醫院 2家。全縣醫療機構床位 804張,其中縣級公立醫院510 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 133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295人、護士359 人、其他 680人。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 118080萬人,參合率達 99.8%。
環境保護
2017年對縣境內7條河流逢單月監測一次,共採樣40個,取得327個監測數據。7月份實行河長制以來,每月進行採樣化驗,共採樣6次,取得198個監測數據;降雨共監測17次,取得34個監測數據;交通噪聲全年監測1次,取得監測數據14個;功能區噪聲每季度一次,監測4次,取得監測數據384個。
全年空氣品質綜合指數達到6.82%;化學需氧量減排783.62噸、氨氮166.68噸;綠化覆蓋率37.6%;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88.3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6%;上年度(2016年)萬元GDP能耗0.334噸標煤/萬元,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5.22%。
社會保障
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47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5%,農村勞動力轉移3.32萬人。年末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604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72688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11188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1000人。截止2017年末,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79戶,共1404人,支付低保資金829萬元;農村居民享受低保601戶,共1543人,支付低保資金478.9萬元。2017年全縣參加住房公積金統籌7340人,共統籌住房公積金6994萬元。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7088元,較上年增長9.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0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0元,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比2.8:1。
交通
2012年潼關縣交通系統完成貨物運輸量456.3萬噸,貨物周轉量24840萬噸·公里,比2011年分別增長196.3%、37.04%,旅客運輸量160萬人,旅客周轉量11207萬人·公里,比2011年增長21.21%,16.28%。
2014年3月12日潼關縣正式開通城市公共運輸,政府投資500萬投放16輛車,開通3條公交線路,分別是:
1路:火車站環線
火車站 →住建局→ 礦建醫院→ 中心街東口→ 郵政局→ 交通局→ 首飾城→ 人民之家→ 電力局→ 金三角菜市場→ 環保局→ 水務局→ 中心街西口→ 潼關中學→ 工商局→ 火車站
1路公車下行運行車站同上,停靠站相同反向運行
2路:環衛局⇄國土局
環衛局→ 人民銀行→ 文川國小→ 縣政府→ 縣委→ 縣政協→ 交警大隊→ 北極國小→ 郵政局→ 交通局→ 中醫醫院→ 民政局→ 人民醫院→ 國土局
2路公車下行運行車站同上,停靠站相同反向運行
3路:添景苑⇄四知學校
添景苑→ 香堤西岸→ 財政局→ 文川國小→ 縣政府→ 中心街東口→ 郵政局→ 交通局→ 首飾城→ 港口抽黃→ 職教中心→雙橋街口→ 楊震像轉盤→ 四知街東段→ 四知學校
3路公車下行運行車站同上,停靠站相同反向運行
三條線路全部為免費公交,運行時間,夏季7:00到21:00,冬季7:30到19:30
2017年全縣貨物運輸量501萬噸,較上年下降6.2%;貨物周轉量54848萬噸·公里,較上年增長0.9%;旅客運輸量183萬人,下降0.4%;旅客周轉量12422萬人·公里,下降1.5%。
文化藝術
民間藝術
民間歌曲 勞動歌曲有《黃河船夫號子》、《打夯歌》。《黃河船夫號子》有扯船號、攔船號、松稍輜號、撐船號、跌腳號、拉船歲歲號、搭蓬老號、搭蓬尖號、搭蓬代沖號、倒把號、背船老號、船上岸號。一領眾合,粗獷高昂,如水流湍急,奔騰咆哮的黃河。1980年,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1983年,文化館劉群才、師進編成歌舞,參加渭南地區民間藝術調演,獲創作演出二等獎。1984年參加陝西省民族民間優秀節目選調演出。《打夯歌》,修庫、打壩、建房奠基,執夯的一唱眾和,節奏鮮明,對勞動者起組織鼓舞作用。
山歌主要流行於峪道,採錄到的有《姐家門上一樹梨》,歌詞11段,曲調節奏自由。西潼峪宋德才演唱的這首山歌,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
民間小調已採錄的有《採花》、《大釘缸》、《繡荷包》、《十繡》、《思新春》、《拜姐華》、《珍珠倒捲簾》、《小尼姑鬧五更》、《十探妹》、《十對花》、《小放牛》等。《十繡》、《思新春》、《拜姐華》、《珍珠倒捲簾》、《小尼姑鬧五更》,這些被收入《渭南地區民歌資料選集》。文化館根據《小放牛》小調創編的表演唱《月月鮮花獻英雄》,1984年獲渭南地區民間藝術調演創作二等獎。
民間器樂
民間器樂,主要是鼓樂。清順治初年(1644),河南省閿鄉縣杜村王家傳入窯上村至今。建國前,鼓樂班,社會地位低下被稱“龜聒(音同)子”、“吹鼓手”,別業者不與其結親。建國後,鼓樂班的社會地位得到改變。1979年後,萬家嶺、南營、蘇家村、西姚、馬蜂峪口、毛溝、吳村等建立鼓樂班,在潼關縣、山西、河南等地,為民眾婚娶喜慶助興。樂器:
嗩吶、
海笛、笙、笛、二胡、板胡、三弦、鼓、鑼、鉸子等。流傳樂曲:《地溜花》、《反眼》、《滿眼》、《六眼》、《緊迎親》、《上樓台》、《小開門》、《三百錢》、《嗩吶皮》、《柳青娘》、《起宴呼》、《米紅花》、《釘缸》、《繡荷包》、《張良歸山》、《百鳥朝鳳》、《雁落沙灘》等。窯上村呂新有、呂天有1953年參加渭南地區民間藝術調演會,吹奏雙嗩吶,獲錦旗獎。1980年,全國民間樂器普查,窯上村呂向娃,演奏《釘缸》、《繡荷包》,呂天有演奏《張良歸山》被收入《陝西省民間器樂曲集成》。
流行的打擊樂曲:《
背花》、《露星》、《香麥草》和秧歌鑼鼓。《背花》流傳東原一帶,由10面大鑼,1面大鼓演奏,氣氛激昂、雄輝粗獷;《露星》演奏,4面大鑼、1面小鑼,釵、鼓合拍,氣氛莊嚴肅穆;《香麥草》,用小釵、小鑼、小鼓演奏,氣氛熱烈歡快。
民間歌舞
《磨女舞》,又名地遊子。清
光緒年間,由藝人張麻子傳入東官村。四少女穿古裝裙,裙下套一荷花托盤,手捧蓮花燈,邊歌邊舞,典朴雅致;小男孩化裝牧童配合表演,邊舞邊唱《十二月》、《十對花》等歌曲。1955年,參加渭南地區民眾藝術匯演。1985年曾改編成舞蹈“對花燈”,參加渭南地區民間舞蹈調演,獲演出一等獎、作曲獎。
風俗習慣
婚俗
潼關在黃河中游,人文
開化最早,以前的婚俗,總是守著先王的舊制,要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訂婚,先取雙耳環,送給女方,這叫定親。隨後由男家備辦衣料首飾等物,擇吉日送往女家,這叫許口。謂女方已答應了這頭親事,又叫吃麵,因女方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麵條,取百年合好,長遠永久之意。現風俗較前簡單,分訂親、看家、認門。訂親是介紹人往返說合,取得男女兩方同意,約定地點見面談話,雙方若無意見,就互贈禮物,以為憑證。所謂看家,即由男方擇吉日,讓女方來家看屋,設宴相待,並買衣物,俗稱掰衣裳,這天以女方為主,席面要求豐盛。認門是女方擇吉日,讓男方來家認門,並邀請親戚陪席敬酒,由親戚各贈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娶親:由男方家先一日,將辦好的財禮酒肉箱子、衣架、食洛送到女家,因男家那天去的主事人,要祭拜女方三代祖宗,這叫行禮。現又簡化多了,俗稱“催箱”,進村前放炮,吃飯前放炮。娶親這天,過去有坐轎的,有騎馬的,現都用車迎親,通常女婿去親迎,去時伴有抬箱子的,搬嫁妝的,放炮的。女家親戚送親,舉行結婚儀式,這叫“過事情”。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岳父家拜認親族鄰里,岳父家亦設席相待,這叫認門,謂新郎先來認識岳父家的門戶,又叫回門,謂新
媳婦昨天出門,今天又回來了,下午與女婿同歸。媳婦進門七八天后,再回娘家,這叫處十,一般的在娘家住七八天。人常說:“去七來八,兩頭都發”。
媳婦上轎(車)要換另一雙鞋,表示不踏娘家土,原先是媳婦在娘家走時,一下炕,先踩到臉盆上,再立到氈上,再個氈輪換到轎(車)上,現已沒有這些講究了,這一套也簡化了。
葬俗
葬俗各地有所不同,潼關地區一般當病人氣息奄奄待斃的時候,先為剃頭洗腳,換上壽衣,不宜大動,一動即咽氣。病人咽氣後,停屍於堂,老人停到堂中,少壯停到偏旁。停屍多用箔子,也有用木板置之,多為三塊,板距拉寬取通風透氣,以防屍腐流水,頭枕屋瓦五至七頁,臉蓋以紙,口含以錢(麻紙、
銅錢、硬幣),手握烙餅,足絆紙繩。老人停放三五日,少壯隨時入殮。若客死他鄉,或凶死於外的,不得入城,停屍城外。
入殮時,將屍放在棺內,還有為棺內放六曲麥芽的,取絲麻不斷,子孫延綿,六親有靠,後輩興發之意。用棉籽填實棺內空隙(後多用草木灰)將屍體穩當實在,在起喪前再將棺蓋釘好,抬到墳墓下葬。
葬埋時,挖掘土坑,深淺有所不同,老年葬坑深,少年葬坑淺,最深九尺,一般七尺左右,置棺其內,封閉墓口,填平墓坑,卷高
墓冢。初葬三日夜,孝子守墓三晚,給墓兩邊生火煨成煙,叫打怕怕。說是死者初葬此地,孤單無依,守墓三晚,是為做伴的意思。葬滿三日,孝子必須省墳祭奠,卷高墓冢,叫圓墓。這此還有為死者從家至墓插小紙旗於道路,這叫“插旗”,多在中午進行。這是仿照羊角衰與
左伯桃的故事,為死者以壯行色,以助威勢的流風遺俗。事雖不稽,情實可憐。百日、周年至親來奠,過三周年則釋眼,俗稱脫服。
旅遊
潼關位於渭南潼關縣港口鎮,地處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是中國古代著名關隘之一。 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隆要。
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於史。杜甫游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腳踏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歷代各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這裡駐屯重兵,設關把守。 潼關,經宋、明以來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門有明代建築的門樓,俗稱“樵樓”,宏偉壯觀。明代潼關城的城牆,潼關仍有留存。在潼關舊縣治東門外約三里處有“第一關”,北臨黃河,南依高原,築城設門,是守衛潼關的第一道關口。第一關的東門額書“第一關”三字,西邊門額書“金陡站”三字,是清乾隆御筆所題,豐潤圓滿,蒼勁有力。 5元 從渭南汽車站乘坐發往潼關縣的汽車。
潼關縣著名旅遊景點,主詞條:潼關佛頭崖 、
楊素墓 、 潼關楊震墓冢
特產
潼關醬筍,陝西省潼關縣特產。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外形美觀,紅褐透亮,色澤鮮潤,酥脆鮮嫩,鹹中有甜,筍香濃郁,醬香撲鼻,食之開胃,風味獨特,耐於長貯,最宜佐餐而聞名遐邇,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譽。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