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又名烽火台,俗稱墩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禁溝西岸,是東周至明時期的古遺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存有21個烽火台,由於土台與潼關城基本連線,故稱“十二連城”。烽火台以夯土築成,呈圓或方梯形。從北至南,其中圓錐體10個,方椎體11個。遺址主體(即21個墩台)呈南北走向的線性分布,南北約15千米,東西約5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21座烽火台共同構築成了十二連城烽火台的整體走向,是整個十二連城防禦體系的核心。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是潼關乃至關中地區唐宋以來政治文明、經濟文明、軍事文明、社會文明的物質載體,它代表了潼關地區發達的軍事水平及重要戰略意義。十二連城及禁溝等軍事聯防系統北至黃渭,南倚秦嶺,東臨華山,西接崤函故道,形成了星羅棋布、犬牙交錯的全方位防禦體系。在精密的軍事防禦布局之下,更加重要的是其彰顯的是古代中國人民天人合一的巧思與智慧,以及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愛國主義熱情。因此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軍事價值、文化價值及社會價值。

2013年5月,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禁溝西岸
  • 所處時代:東周至明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42-1-442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08年4月27~28日,陝西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專家,赴潼關檢查指導文物普查野外調查工作。在距“北七烽火台遺址”西北20米處的禁溝崖壁上,專家們發現了約15厘米厚的漢代建築材料堆積層以及繩紋板瓦等遺物,並認為這是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年代定性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出土文物
201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進行了勘探。
2023年,潼關縣文旅局對十二連城烽火台(3、20、21號)遺址保護、故城北城牆保護修復、西門瓮城遺址搶險加固、碑刻文物保護修復。

遺址特點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北起禁溝與潼河交匯處,南至蒿岔峪口,是用於通訊報警的古代軍事設施。存有21個烽火台,由於土台與潼關城基本連線,故稱“十二連城”。烽火台以夯土築成,呈圓或方梯形,台體夯築底徑5~15米,殘高3.5~12.5米,夯層厚0.09~0.15米。從北至南總共有21個烽火台,其中圓錐體10個,方椎體11個。遺址主體(即21個墩台)呈南北走向的線性分布,南北約15千米,東西約5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21座烽火台共同構築成了十二連城烽火台的整體走向,是整個十二連城防禦體系的核心。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烽火台第二墩
十二連城烽火台主要用於古代軍事情報的傳遞,各個墩台遺址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同,但它們的選址依據及所承載的軍事功能是相同的。由於墩台負責幫助士兵傳遞訊息、相互瞭望,因此多選擇建立在視野開闊、易於眺望之地。士兵放哨期間如若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由於台台相連,可通過此方式快速的傳遞訊息,這種方式雖然古老但卻便捷有效。201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通過對潼關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的勘探,認為烽火台是作為“望台”用於傳遞訊息而用,但是鑒於潼關故城以南的地理形勢,此處亦可成為短兵相接的前線陣地。由此,在烽火台近旁設定營寨(城)是必要的,除了保障烽火台的信息傳達外,還有備戰的作用。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十二連城環境現狀圖

文物遺存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內發現了約15厘米厚的漢代建築材料堆積層,出土了繩紋板瓦等遺物。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出土繩紋板瓦

歷史文化

相關記載
《潼關衛志·兵略》:“古設十二連城于禁溝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計三十里,而十二連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設兵百人,而於中城益其兵,多設火器、矢石,連絡呼應,疾若風雨,即有百萬之眾,豈能超越而飛渡耶?故守關而不守禁溝者,守猶弗守也!守禁溝而不建十二連城者,守猶未善也。是猶一室之內拴門塞竇,以防鳥雀之入,而忘閉其牖也”。
潼關
潼關與山海關並稱天下第一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依黃河天險而建的潼關古城,不僅有其完善的城防體系,還有十二連城,它與北邊的潼關古城、南邊的秦嶺以及禁溝共同組成了一條“飛鳥不能逾”的堅固防線。該軍事聯防系統北至黃渭,南倚秦嶺,東臨華山,西接崤函故道,形成了星羅棋布、犬牙交錯的全方位防禦體系,共同守衛著潼關地區。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第七烽火台

研究價值

歷史價值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的早期傑作,是關中地區軍事遺存的重要例證之一,體現了從唐至明清烽火台的營造體系與防禦理念,反映了中國軍事防禦系統構建的悠久歷史與突出成就。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呈南北走向,線性分布,總體布局按照潼關城的走向進行了設計和修築,建成一條北起禁溝潼河交匯處、南至秦嶺的蜿蜒防線。防線以東為潼關古城,防線以西為關中平原,伴隨著中國的朝代更迭,以及疆域變遷承載著不同方位的防禦任務,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科學價值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作為唐朝時期軍事防禦系統的代表性遺存,對探明中國唐代軍事遺產的營造思想、建造技術、功能研究、發展變遷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軍事價值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沿用時代長,數量多,構架完整,總體保存現狀較為清晰,是魏長城以南地區不可多得的烽火台群遺址。對於研究古代軍事防禦體系構築與運作流程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禁溝西岸。
禁溝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路程約7.8千米,用時約16分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