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明縣地名志
- 作者:山東省東明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 出版時間:1985年10月
- 類別:地方志
《東明縣地名志》是山東省東明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本志收錄的名稱包括東明縣行政區劃和自然村名稱,各專業部門名稱,人工建築物名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名稱等。1作品目錄一、東明縣概況東明縣1984年鄉、鎮概況...
1980年代東明縣地名辦下鄉採集各村地名由來,採訪到我祖父,他說據洪武廟碑文記載,春秋時有張氏在此建村,故命名張營,這成了村碑的唯一依據。後來他向我提起此事,恐怕他只是信口一說,未必真實。現有187戶,615人,由11姓組成。張姓人口最多,82戶,280人;管姓,1931年從天棚村遷入,現有22戶,70人;李姓...
博興縣 鄒平縣 惠民縣 陽信縣 無棣縣 聊城地區 聊城市 臨清市 高唐縣 茌平縣 東阿縣 陽穀縣 莘縣 冠縣 菏澤地區 菏澤市 鄄城縣 鄆城縣 巨野縣 成武縣 單縣 定陶縣 曹縣 東明縣 1996年山東省行政區劃表 1997年山東省行政區劃及其名稱變更情況 1998年山東省行政區劃及其名稱變更情況 1998年山東省行政區劃表 地名...
蘭考地名錯綜複雜的背後,隱藏著深重的災難。金代黃河改道,東明縣治淹沒,被迫遷徙到北邊冤句縣地界,原地盤被命名為蘭陽縣。隨後,又建儀封縣。清代蘭陽、儀封合併稱蘭封縣。過去豫東常有人稱老考城北關人氏,這個北關即今民權縣北關鎮,曾是考城北關,一場大水過後,縣城被淤埋,只有北關尚殘存一些房舍。大水...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城子村清末屬東明縣第六鄉;1933年屬新六區;1944年屬第二區;1956年屬東明集鄉;1958年屬東明集人民公社(鎮)。地理位置 城子行政村為一個自然村。東與東明集相連,西與袁長營、郝士廉村接壤,南與段磨營村相望,北與柳元屯、賀莊毗鄰。長(興)金(鄉)公路從村南穿過,東連...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萬曆年間(1616)王姓祖從河南長垣縣灘邱村遷此建村,因姓命村為王寨,清雍正元年(1723),又有王姓在該村北部建村,也叫王寨。概況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9公里。106國道西側。現有128戶432人,耕地480畝。該村在前遂改名前王寨。後來黃河決口土地變沙,又稱前王沙窩。該村現有王、...
段磨營行政村位於東明縣城南18公里、東明集鎮政府西南4公里處。該村現有227戶1243人。耕地面積2000畝。地勢平坦,中性土質,水利條件優越,屬傳統農業村落。歷史記載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段、張、儲、單四姓將士隨燕王掃碑(靖難之役)有功,封地於此,並令其成家耕墾,因本營為懷慶...
西吳街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西側,現有48戶230人,耕地360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清康熙12年(1673),吳氏從吳沙窩遷此居住,以姓氏方位命名為西吳街,意為吳沙窩西街。現居有吳、聶兩姓。吳姓47戶291人;聶姓1947年從本縣西高堌遷入,現有1戶9人。經濟發展 【農業】該村建國前多為飛沙地...
丁寨行政村在東明縣東南20公里處。現有耕地2350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永樂年間,徐、丁兩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徐丁寨,後來演變為丁寨,1981年更名為丁魏寨。丁寨現有居民4姓,共376戶,1419人。據各姓氏家譜記載:魏姓200戶、790人,張姓150戶、559人,王姓10戶、57人,三姓均於明...
陳吳街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西側。現有110戶460人,耕地760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吳氏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從河南長垣縣西角集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吳街。同年,陳氏從山西洪洞遷來,在吳街南邊定居稱陳街。清初土質變沙,吳街改稱吳沙窩,陳街改稱陳沙窩。村情概況 該村以後人口增多...
黃王莊隸屬東明縣劉樓鎮黃王莊,位於東明縣城西南28公里處,北臨紅衛河。現有130戶,1050畝耕地。黃王莊村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自然風景秀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當地村民傳承者先人優秀的品質,勤勞、淳樸、善良。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王氏始祖於崇禎年間(1628-1644年),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9.5公里,106國道西側。現有97戶458人,耕地676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李氏、任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李姓人多故名李寨。清初因黃河決口,土地積沙,改名李沙窩。概況 該村現有李、任、吳、張四姓。李姓62戶292人;任姓18戶86人;吳姓於清雍正年間由東明...
呂莊行政村轄東呂莊和西呂莊兩個自然村,位於東明縣城西南20公里、鎮政府駐地劉樓集東南4公里處。東與平堽營村為鄰,西與孫莊村接壤,南與姚莊村毗連,北與焦樓村相望。簡介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呂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呂莊。明末清初時分為東、西呂莊,呂姓住東呂莊,...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該村清末隸屬東明縣第七鄉(吉利營);民國時期屬東明縣第一區(城內);1944年屬東垣縣第二區(游擊區);1947年至1957年屬東明縣第八區(沙窩);1958年屬城關公社;1961年屬沙窩公社;1979年屬至1984年屬臨河店公社(鄉);2001年屬東明集鎮至今。該村現有楊、徐、海、王、馬、...
孫沙窩村是位於山西洪洞縣的村莊,人口數量47戶190人。概況 孫沙窩村,該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東側。有耕地227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孫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命村為孫街。後來黃河決口,土質變沙,於清初改稱孫沙窩。現居孫、韓兩姓。孫姓46戶186人;韓姓,本地...
劉河口行政村為獨立自然村,鄉政府駐地北7公里處。東與牡丹區岔河頭交界;南與牡丹區馬廠相鄰;西靠菜園集鄉後衙村;北依菜園集鄉黃莊村。沿革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祖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當時范姓數戶在此居住。無村名。村前有條小清河,此處有一渡口,范姓人口較多,...
據《東明縣地名志》和《魏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魏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起名魏家村。後有毛姓遷來,數年後毛姓後人做了朝中丞相,改村名為毛相。據傳,毛姓在做丞相期間,因被奸臣誣告,皇上誤判家滅九族,舉家犯抄。毛姓103人有101人被誅殺,僅有丞相之妻攜子逃往山西隱居。丞相之...
沿革:據《東明縣地名志》和村碑記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陳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名命名為陳釗屯,漸漸簡稱為陳屯。自然狀況:耕地面積1678畝,土質屬鹼化潮土壤,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為主。交通:村南有日東高速公路,村西緊鄰試白公路。2003年8月,籌資30餘萬元,修村內柏油路2000...
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民國初年,玉皇廟行政村屬直隸省大名道(府)第一鄉(海頭集);民國17年(1928年)廢道,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屬一區(海頭集);1933年屬二區(武勝橋);1942年9月建立南華縣,屬南華縣永華區;1946年7月永華區劃歸東明縣為六區;1947年2月六區又劃歸南華縣為永華區;1949年5月...
清康熙年間,真定府通判時攝縣事范通題五霸壇:“當年霸業競誰存?日落遺壇鳥雀喧。欲問衰周興廢事,空餘荒阜列平原。”另有明朝高官及詩人穆光胤、李民質、李思孝、張尚友、楊尚震,清朝詩人戴元、董珩等都曾到此觀光留詩,抒發情感。這些詩句一併輯錄在了東明縣舊志內。五霸寺 五霸寺。前身是觀音寺,後為...
趙莊村,趙莊,舊屬北直隸大名府東明縣,現屬菏澤市高新區。本村趙、王兩姓,據《趙氏家譜》及《山東省菏澤市地名志》記載,明朝永樂之初,趙氏攜兒帶女,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祖居勞苦耕作,以農為生。清同治年間,黃河決堤,趙氏先人迫於生計,紛紛逃難,慌亂之中忘記帶家族譜,後回來再也尋不到,幾經周折...
《辭海》:煮栆,古邑名。戰國魏地。在今山東東明縣南。《東明縣地名志》:在(東明)縣南16公里東明集一帶。《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在冤句西北18.5公里。據此,由東明集向東南18.5公里,在菏澤市大黃集西北附近。漆園城 唐《 括地誌·曹州·冤句》載:漆園在冤句縣北七十里(折合今65.3165里,約32....
油坊李村,位於胡莊東南4公里,人口800多人,耕地1600多畝。1979年建生產大隊。油坊李村,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陸圈鎮,胡莊東南4公里,是陸圈鎮古村落之一。根據考證和歷史資料記載,油坊李村,李氏由直隸大名府東明縣古葵丘李莊(菏澤縣李朝花村,現歸屬牡丹區)遷此定居,相傳古葵丘李莊李氏族人西行五里割草,...
荊台集地處東明縣城東南20公里、東明集鎮政府東南4公里處。村域內紫荊河蜿蜒而過,長(興)金(堤)公路直通金堤。據《東明縣誌》記載,該村歷來由東明縣管轄。1911年屬第六鄉(區);1944年屬第二區;1953年屬二區紫荊鄉;1958年歸東明集公社(鎮)至今。現有耕地3562畝;居民14姓,共493戶,1934人;其中...
大杜莊村,位於外貿路以北,菏澤城西南35里賈運河以南,由東大杜莊、西大杜莊、南大杜莊、北大杜莊四個自然村組成,千年古鎮馬嶺崗古村落之一,1670人,346戶,耕地1400多畝,本村以種糧為主。明明弘治十五年,杜氏自東明縣孫樓遷此建村。大杜莊村,轄東大杜莊、西大杜莊、南大杜莊、北大杜莊四個自然村組成。東大...
秦始王村的演變:《大名府志》記載:“秦始皇東遊至戶牖鄉,昏霧四塞,不能進,故名其地為東昏”。元代以前,東昏、東明與今同名而異地,冤(句)、南(華)、黃(外)、濟(陽)與今同地而異名。”其沿革情況為:東明縣秦時為陽武縣戶牖鄉,隸三川郡。秦始皇東巡至戶牖,霾霧四塞遂命此地為“東昏”傳說秦始皇...
全村耕地面積550畝。姓氏為2姓,張姓占總人口的99%,其餘一姓是王。全部是漢族。昔日住山西省汾洲府洪洞縣西關大橋北張莊胡同,明洪武帝十五年傳旨遷民,奉旨遷至直隸大名府東明縣東南七十五里,泰山三官廟東建村張泉胡同。因正德年間為避禍,四下奔跑逃難至大清康熙五年,十一世祖回村,改名為臥單張村。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菏澤建立的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同年8月,平原省建立,將臨河、魯西南、運西專區的部分縣合併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菏澤、湖西專區歸屬山東省。原菏澤專區所轄的東明縣劃歸河南省鄭州專區。1953年8月20...
村有冤句故城遺址、曹堌堆遺址、嶺子遺址、八畝台遺址、龍王廟(龍湫祠)遺址,東南近青邱堌堆遺址(古曹州八大景之一),西近竇堌堆遺址,北近古村通古(通堌都)、北五里明朝鏢師李朝花村(古葵丘李莊)和古葵丘——五伯盟壇(古時大名府東明縣十二景之一)。龍王廟村,位於二郎廟西南4公里,轄餓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