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沙窩村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東側。現有47戶190人,耕地227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孫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命村為孫街。後來黃河決口,土質變沙,於清初改稱孫沙窩。現居孫、韓兩姓。孫姓46戶186人;韓姓,本地韓村人,清初韓村星散解體,移居該村,現有1戶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孫沙窩村
  • 著名景點:孫沙窩村
  • 類型:村莊
  • 人口:47戶190人
概況,農業,工商業,文化教育,村民生活,

概況

孫沙窩村,該村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東側。現有47戶190人,耕地227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孫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命村為孫街。後來黃河決口,土質變沙,於清初改稱孫沙窩。現居孫、韓兩姓。孫姓46戶186人;韓姓,本地韓村人,清初韓村星散解體,移居該村,現有1戶4人。
二、經濟發展

農業

建國前,地少人窮,農業收成不足餬口。因該村緊靠沙窩廟會,不少人就靠會吃會,做小生意。如在會上賣茶水、當牙行經紀等。村邊廣種杏、棗、梨等果木樹,以此換錢維持生活。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有了土地,生活改善。農業合作化後生產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地承包到戶,村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與張沙窩、西吳街、陳吳街、南北莊五村聯合引黃灌淤,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大搞田間排灌工程,使耕地實現了遇旱能澆,遇澇能排,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現今小麥畝產800多斤,玉米畝產1000多斤。

工商業

建國前,個別戶做小生意,解放後,無經商者。改革開放後,村民開展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特別是編竹笆,幾乎家家戶戶都編,已形成規模,成了遠近知名的竹笆專業村。現今,他們生產的竹笆不但在本地銷售,還遠銷河南長垣、濮陽等地,是村民農業之外的又一項重要經濟收入。
三、社會進步

文化教育

建國前,人窮念不起書,村民多為文盲。建國後,生活好轉,村民積極送子女到沙窩完小讀書。幾十年來該村整體文化素質有很大提高,現今青壯年基本都具有國中文化水平。全村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村民生活

由於經濟收入增加,村民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居住環境。該村辦了電,鋪了路,通了電話。多數戶翻蓋了新瓦房,有了彩電、冰櫃等高檔電器,購買了機車、電動車。年輕人用上了手機。村民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