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莊村(千年古鎮馬嶺崗趙莊村)

趙莊村(千年古鎮馬嶺崗趙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莊村位於菏澤城西南千年古鎮——馬嶺崗鎮西北5公里處,地處高新區與東明縣交界處,為古鎮馬嶺崗的古村落之一。距明朝鏢師李朝花村約四里,和古葵丘——五伯盟壇遺址以及五霸寺遙遙相望,古葵丘是春秋五霸會盟之地,古葵丘當時是一處美好遊玩聖地,古時東明十二景之一。村西鄰徑一溝,交通便利,距菏澤城區約18公里,趙莊村,轄趙莊、豆莊、卷棚廟三個自然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趙莊村
  • 外文名稱:ZHAOZHUANGCUN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菏澤市
  • 政府駐地:千年古鎮馬嶺崗
建制沿革,歷史傳說,地方特色特產,
趙莊村,舊屬直隸大名府東明縣,現屬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本村趙、王兩姓,據《趙莊家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趙氏攜兒帶女,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祖居勞苦耕作,以農為生。清同治年間,黃河決堤,趙氏先人迫於生計,紛紛逃難,慌亂之中忘記帶家族譜,後回來再也尋不到,幾經周折,在趙氏十一世先人趙海升的主持下重新編寫家族譜,家族事跡方得以延續,但由於很多知情老人相繼離世,更多模糊的歷史細節無從查找;本來趙莊只有趙氏一族,後王氏一戶人家逃難至此,好客的趙氏族人便收留了王氏一戶,形成趙、王兩姓。據《山東省地名錄菏澤地區》及其他文獻記載,趙莊村內原有泰山行宮(別名泰山聖母殿,始建不可考,明清建築,民國時期縣級文物單位,毀於文革時期,現僅存清代泰山奶奶三姐妹道家塑像,現村委會決定重修泰山行宮)。我村有兩位抗美援朝英雄,趙忠環和趙文林,分別於2001年和2008年逝世,其中趙文林曾以志願軍炊事員的身份出國至朝鮮作戰。1958年左右,大饑荒過後,約在1958-1960年間,在趙莊村建立趙莊公社學校,四里八鄉的學子都來此就學,後學校解散,教師資源遷至謝集國小;
趙莊村地域面積1.5222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382 畝,種植作物以糧食為主,行政村共有364戶,1414人。其中趙莊村占地700餘畝,全村160戶,600餘人,村兩委會5人,黨員23人,團員30人,大學生36人,參軍30餘人。2015年外出打工人數270人。我們這裡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百姓和諧。現任村支部書記趙雲彬;村里人員:趙慶印在中國城鎮建設發展中心、中國城鄉統籌科學發展工程辦公室、全國康養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辦公室任規劃處處長和北京華夏創景城鄉規劃設計院院長;趙紅星在菏澤市日報社任主任總編、菏澤日報社駐黃堽鎮大高莊村第一書記。
建國以來,歷任村書記及領導依次是:趙忠煦→張永鳳→豆安佩→趙雲平→張書義→趙連勤→張書義→趙雲彬(現任);

建制沿革

根據家族譜和其古碑文、以及各種文字和地方志記載:
趙莊村在明、清隸屬直隸大名府東明縣,在新中國成立前,也就1943年之前(明清至民國三十二年期間)趙莊村依舊屬直隸省(河北省)大名府東明縣;
1373年(明洪武六年),趙氏攜兒帶女,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屬北道布政使司大名府東明縣;
1377年(明洪武十年),廢東明縣,縣境北部劃歸開州,南部劃歸長垣;
1490年(清弘治三年),重設東明縣,屬北道布政使司大名府東明縣;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屬直隸大名府26營東明縣;
1660年-1914年,屬直隸大名府東明縣;
1914年5月-1928年5月,直隸大名府改為直隸省大名道,東明縣仍歸其管轄。
1915年(民國4年),趙莊村屬直隸省大名道東明縣(民國四年的國民政府勘測圖可考);
1924年(民國13年),趙莊村屬直隸省大名道東明縣第二鄉,鄉董局設在五霸崗;
1928年(民國17年)6月,廢道,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東明縣直隸河北省;
1933年(民國22年),趙莊村屬河北省東明縣第四區,治所在五伯崗(今五霸崗),同年,中共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
1936-1938年,隸屬河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8年10月,建立中共東明縣委,屬中共直南特委領導。同月,在東明、曹縣、考城三縣結合部建立考城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3月撤銷。
1939年,改屬河北省第十區專員公署;
1940年3月,建立東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六縣專員公署。1941年3月,在東明縣西南、長垣縣東南結合部建立中共東垣縣委和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東明西南的竹林、劉莊一帶,屬冀魯豫三專署,
1941年7月,又改名冀魯豫七專署,9月,改為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第二十二行署,
1941年-1942年,趙莊村,隸屬於東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魯豫邊區第十專區。
1943年,趙莊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歸屬魯西南解放區冀魯豫第十專區(日本和頑固軍國民黨先後駐守菏澤城,當時我共產黨的政策戰略方針是農村包圍城市),我黨在魯西南解放區安陵成立了安陵縣,趙莊村屬於安陵縣青丘區(趙莊村從此由東明縣劃歸安陵縣)。
1943年—1945年8月,趙莊村隸屬於冀魯豫第十專區安陵縣青丘區,趙莊村是八路軍冀魯豫邊區游擊隊的臨時學校,也是魯西南著名抗日英雄王登倫學習和戰鬥的地方。在此期間,在孫樓駐紮中央軍,在馬嶺崗駐有日本鬼子。
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十專區改為五專區,趙莊村隸屬於冀魯豫五專區安陵縣青丘區;
1948年9月,菏澤全境解放,同年11月,菏澤縣正式改稱安陵縣,趙莊村仍屬於冀魯豫五專區安陵縣青丘區,從此趙莊村正式劃歸菏澤,五專區轄東明、曹縣、齊濱、復程、安陵、定陶6縣;
1949年8月,設立平原省,省會新鄉市,由中央直接領導。轄新鄉、安陽、湖西、菏澤(東明屬菏澤專區)、聊城、濮陽等6專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趙莊、謝集等十個村歸屬平原省菏澤專區第三區;
1952年,趙莊村劃歸山東省菏澤專區第三區,三區駐地設在三教堂村;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將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新鄉市、安陽市2地級市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1960年1月,改菏澤縣為菏澤市(縣級),趙莊屬菏澤市(縣級)三區馬嶺崗人民公社;
1960年-1978年,趙莊村屬馬嶺崗人民公社三教堂大隊,三教堂大隊管轄趙莊、卷棚廟、豆莊、三教堂、謝集5個自然村。
1961年,趙莊村屬菏澤市(縣級)馬嶺崗人民公社三教堂高級合作社;
1963年,改菏澤市(縣級)為菏澤縣,趙莊村屬菏澤縣馬嶺崗人民公社三教堂大隊;
1966年,趙莊村屬菏澤縣馬嶺崗人民公社三教堂大隊革命委員會;
1967年,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趙莊村仍屬菏澤地區菏澤縣馬嶺崗人民公社三教堂大隊;
1977年,趙莊村屬菏澤縣馬嶺崗人民公社三教堂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1年,整隊合鄉,趙莊村屬於菏澤縣二郎廟鄉趙莊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其中,二郎廟鄉成立於1983年);
1983年9月,再改菏澤縣委菏澤市(縣級),趙莊屬菏澤市(縣級)二郎廟鄉趙莊行政村村民委員會;
2000年 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趙莊村屬菏澤市牡丹區二郎廟鄉;
2001年3月,趙莊村又合併歸屬菏澤市牡丹區馬嶺崗鎮;
2003年,趙莊村由牡丹區二郎廟鄉合併至牡丹區馬嶺崗鎮管轄。
2018年8月,馬嶺崗鎮由牡丹區劃歸菏澤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從2018年8月以來,趙莊村皆歸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趙莊行政村管轄。

歷史傳說

(1)、魯西南趙莊泰山奶奶三姐妹傳說(泰山行宮)
傳說在趙莊村西有魯西南泰山行宮(魯西南碧霞祠/魯西南泰山(奶奶)廟),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趙莊泰山行宮,相傳趙莊泰山行宮內有山門、泰山行宮前殿、東配殿和西配殿,具體建廟年份不詳,可能建於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與泰山碧霞祠泰山老母遙想相望,抗日戰爭時期,趙莊村村民為保護道家國寶,三位泰山奶奶道家塑像被請到河南省鶴壁市濬縣浮丘山(號稱:西山/西王母山),建國以後,趙莊百姓迎回三位泰山奶奶道家塑像,泰山奶奶一直護佑著魯西南一方水土、納福去災,魯西南趙莊泰山行宮(魯西南碧霞祠/魯西南泰山(奶奶)廟)後毀於文革,現存清代泰山奶奶三姐妹道家塑像供奉於趙莊村趙雲岑(cén)家中,吸引著周圍眾多村落的善男信女前來祈福許願,原魯西南泰山行宮(魯西南碧霞祠/魯西南泰山(奶奶)廟)里供奉著泰山老母的三位姐妹,即三位泰山奶奶:大泰山奶奶(泰山老母)——碧霞元君、二泰山奶奶——佩霞元君、三泰山奶奶——紫霞元君;
根據中國民間傳說:泰山奶奶三姐妹曾遍訪魯西南,曾在趙莊一帶居住,為當地百姓祁子求福,消災去病,因此,早年間這裡就建有魯西南泰山行宮(魯西南碧霞祠/魯西南泰山(奶奶)廟),香火旺盛,逐步形成了當地百姓供奉泰山奶奶的習俗,並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廟會,每逢二月十五,四里八鄉的百姓都來趙莊村趕廟會,直到文革初年才逐漸消失,每年還有不少信眾會在春節期間和泰山奶奶聖誕當天,前去祈福許願。
(2)、白龍王廟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趙莊村住著一位忠厚善良而又勤勞的老農。一日清晨,有一衣衫襤褸的漢子找上門來,自稱是外地人,逃荒到此,願投在老農門下當一長工。老農見他外表樸實,年輕力壯,欣然應允。次日用過早飯,老農叫漢子去菜園(菜地位於趙莊村北<“東明→定陶”古官道>南側)澆地。漢子答應一聲背起鐵鍬便向菜園走去。傍晚時分還不見漢子收工,老農來到菜園一看,見菜地仍然乾旱著,長工正在井旁酣睡著,心裡就有點氣,但又一想,長工初來乍到,也得讓他歇歇腳吧。
第三日凌晨,老農又來到菜園。見菜地大部分已澆了水,心中暗暗稱讚長工能幹,但不免對長工又犯了猜疑,為什麼他白天睡覺,夜晚幹活,而且比一般人幹得都快呢?到了夜深人靜時,老農借月光一瞧,只見一條白龍尾巴纏在轆轤上,龍身扎進水井(龍井),井水就像銀柱般直衝雲天,然後落到壟溝里,向菜地流去,老農不由驚叫一聲,嚇癱在地。那條白龍聽到人的驚叫聲,急忙化為人形,見是主人,慌忙上前施禮,並道出實言:“我本是上天一小白龍,前幾日,在行雨時,因記錯了時辰,違犯了天律,被玉帝打下凡間。我見東家以善為本,又年老體弱,便投在你門下效力,以求贖罪,不想被東家看破行藏,傷了元氣,因此,此處再難棲身,只得向東家告別。”老農聽後恍然大悟,極力挽留,但為時已晚。
事後訊息不翼而飛,鄉親們成群結隊來菜園焚香禱告,祈求白龍保佑此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大家為紀念白龍便集資在菜園附近修建一白龍王廟。日後,白龍王廟香火旺盛,每年陰曆二月二為白龍王廟會,屆時張燈結彩在龍王神像前擺設供品,男女老少燒香致祭,還有唱戲,熱鬧非凡。
建國後,經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人們不信有什麼“龍王爺”了,白龍王廟被拆除,只留下一座矮矮的小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小龍王廟由於年久失修,逐漸夷為平地,後成為農田。1958年以後,村里百姓為感念小白龍的貢獻,將原有的那塊菜園地命名為“龍王廟”地塊。
(3)、玄帝廟傳說
在趙莊村的棬棚廟自然村東北方向有玄帝廟一座,長23米,寬14米,據歷史記載,乾隆七年重修,廟僧以香火針灸為醫,呼風喚雨,降服妖孽,濟世救人,後又在廟東掘井一眼,水色隨風向變異,水田,過路商賈渴飲之稱快,1999年民眾捐資自修,男女老少齊上陣將玄帝廟修繕一新,每年的二月二都會在此舉辦以農貿戲劇博覽為主題的大型玄帝廟會。
(4)、土地廟傳說
趙莊村主街正東頭,仍有一座方寸小廟,磚砌建築(原為明清建築),廟內供奉著土地神,每逢春節和土地神聖誕,都會有善男信女前來祭拜和祈福。
土地廟的建築文化在於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以磚砌築而成,四坡屋頂,形成“磚砌”土地廟。

地方特色特產

1、秧歌舞
在趙莊村,有一隻數十人的特色地方秧歌舞團,隸屬於業務文藝團體和莊戶劇團,馬鳳蓮為業餘文藝團體和莊戶劇團負責人。每逢廟會或重大節日,都會有盛大的秧歌舞表演;
2、火把節
每年正月十六,在趙莊村莊與田地的交界區燃起篝火以驅邪迎春;
3、趙莊舊工坊及舊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油坊(1978年以後,老九隊的趙氏油坊,現已無存);
②、香油坊(一直延續王氏香油);
③、趙氏手工木作工藝;
④、趙氏手工織布工藝;
⑤、趙氏剪紙工藝;
⑥、趙氏泥彩塑工藝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