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朐縣

宛朐縣

宛朐,亦作冤句、冤朐、宛句、宛亭,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置冤句縣,漢因之。西晉屬濟陽郡。北魏、隋屬濟陰郡。唐屬曹州。宋改宛亭縣,金圯於河。《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漢景帝封楚元王之子劉執為宛朐侯,皆其地也。

2007年,菏澤市考古勘探,冤句故城在菏澤市牡丹區西南四十里,冤句故城東門瓮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宛朐
  • 別名冤句、冤朐、宛句、宛朐、宛亭、冤亭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濟陰、曹州
  • 地理位置: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
  • 著名景點:漆園城,煮栆城,莊子文台
歷史沿革,冤句故城,地理方位,考古勘探,冤句規模,冤句縣城,戶數人口,冤句疆域,冤句遺址,煮栆城,漆園城,文台,史書記載,

歷史沿革

秦置宛朐縣,亦作冤句、冤朐,屬東郡。漢因之,屬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西晉屬濟陽郡。北魏、隋屬濟陰郡(治左城,今曹縣西北)。
唐屬曹州(治濟陰,今曹縣西北)。宋改宛亭縣,金圯於河。

冤句故城

地理方位

范文瀾《 中國通史》、《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菏澤縣誌》(光緒本)、《菏澤縣鄉土志》(民國本)等皆記載在菏澤西南;
《清一統志》、《山東通志》、《 曹州府志》、《 曹南文獻錄》、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葉珪綬《 續山東考古錄》等皆記載冤句在菏澤市西南約四十里。

考古勘探

2007年6月,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在餓虎牢村東三百米處,有南北相距十米的古遺址兩座,初定為夯土築成。發現漢瓦及陶器殘片若干。
宛朐縣
濟陰郡宛句縣
經初步勘探,北遺址高3.44米,南北長十三米,中寬5米;南遺址高3.2米,南北長8米,東西寬與北遺址相同。兩遺址地表下東西兩邊各有九米見方夯土,深淺未探;兩遺址 中間地下3-4米均為路地,為古人行路通道無疑。北遺址夯土牆往西北45度延 伸達234米,深達3米處尚見夯土,再探,工具不及。南遺址夯土牆往西南探 243米,均為夯土,淺處距地表40公分,深處離地表深達2米才見夯土。在離南遺址200米處,巧有一條東西走向、深達2米的新開水溝,正巧截穿該夯土牆。 經勘探測量,此處夯土牆頂離地表1米,寬6米。從地表算起,深5.4米仍見夯 土,東西底寬14.5米仍見夯土。具初步測算,該夯土牆高約9米左右,頂寬3 米,底寬15米。大家分析研究認為,此遺址應是一古城之東門。
宛朐縣
興仁府宛亭縣
後又在遺址東北160米處龍王廟東牆外發現夯土牆。經勘探,該牆呈東南、西北走向, 初探為長153米,與北遺址往西北延伸之城牆為等距夯築。龍王廟東牆南端地下 20公分即見夯土,北牆西北地下1.5米又見夯土。經勘探該牆高約7-8米,頂寬2.5米-3米,底寬12-14米,應為冤句城之外廓。
古城遺址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云: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冤句規模

冤句縣城

冤句城由漢至宋存千餘年,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城規模一定和兩漢同類 縣城相當。漢昌邑縣、考城縣與冤句縣等級相當,其城市規模亦應與之大體相同。
唐《元和郡縣圖志·金鄉縣》下載: “昌邑故城,在縣西北四十二里,其中 城周十餘里,外城周三十餘里。”
康煕年《考城縣誌》載: “漢考城縣,原名菑縣,東漢改考城縣。內城九里 十三步,外城三十六里有奇。晉、魏、唐、宋、金,城址不變。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圯於黃河。”考城規模與冤句相當,應無大謬。

戶數人口

唐、宋時京畿以外之縣分五等:五千人以上的縣曰“望”,四千人以上的縣 曰“緊”,三千人以上的縣曰“上”,二千五百人以上的縣曰“中”,二千人以 下的縣曰“下”。冤句縣在漢時無法考證,在唐、宋時皆稱為“望”縣。
《太平 寰宇記》載:唐開元時,曹州有七萬四千三百戶,宋初曹州之濟陰、冤句、乘氏、 南華四縣有一萬九千三十六戶,客戶七千五百九十八。《元豐九域志》載:曹州 轄濟陰、冤句、乘氏、南華、定陶五縣,有戶四萬二千三百五十八,客二萬二百五十二。”其中乘氏為“緊”,南華、定陶為“上”縣,即三縣共有一、二萬餘 人。濟陰,冤句皆為“望”縣,其戶應在二到三萬,人口應在七、八萬之眾。

冤句疆域

冤句縣的疆域比較廣闊。北界是濮水。 《水經注》:濮水自濮陽南東流,過 離狐縣(牡丹區李莊集村)南五里。濮水從今東明城北東流,過離狐南至莊子釣魚台北,再東流匯句水、禰溝,再東流匯 濟水大野可見濮水正是冤句縣北界。
宛朐縣
濟陰郡冤句縣
西境至東明縣長興集。《括地誌》說,文台在曹州冤句縣西六十五里,《舊 唐書·地理志》曹州冤句縣條下載: “漢縣。武德四年,分縣西界置濟陽縣,屬 杞州。貞觀元年,廢濟陽併入冤句。”由此可見,冤句縣西南界至少在東明縣的 馬頭鎮至三春集(武父城),以至轄河南蘭考縣的東、北部一帶。
南界是濟水,濟水在五代以後稱廣濟河。據《水經注》,冤句縣城位於濟水 之陽。濟水由河南滎陽出黃河東流,過封丘、武父(三春)、濟陽、冤句縣南, 又東過戎州(曹縣桃源鎮常岡集)北、安陵(魏冉冢)南、陶丘北,東北流入菏 澤。濟水是濟陰縣與冤句縣的自然分界線。
東界為禰溝。禰溝,又名冤水,由今曹縣長岡集北出濟水(菏水、廣濟河), 過牡丹區大黃集、王浩屯、菏澤城西、吳店鎮、白虎集,呈南北一線,為冤句縣 東界。 《元豐九域志·曹州》下載: “望,冤句。[曹]州西三十五里,四鄉。有 菏水,禰溝,北濟溝。”
如上分析,冤句縣境內相當於今東明縣大部和牡丹區西部,勘稱大縣。難怪 歷史文化文獻對冤句縣如此重視。

冤句遺址

煮栆城

《元和郡縣誌》載;煮棗城在冤句西北四十里(折合今37.3237里,約18.6618公里)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煮棗城在山東菏澤縣西南。《後漢郡國志》濟陰郡冤句有煮棗城。
《辭海》:煮栆,古邑名。戰國魏地。在今山東東明縣南。《東明縣地名志》:在(東明)縣南16公里東明集一帶。
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在冤句西北18.5公里。
據此,由東明集向東南18.5公里,在菏澤市大黃集西北附近。

漆園城

唐《 括地誌·曹州·冤句》載:漆園在冤句縣北七十里(折合今65.3165里,約32.6582公里);
宋《太平寰宇記· 曹州·冤句》下載: “漆園故城在縣北五十里,莊周為吏之所,舊置監。今漆 園城北有莊周釣魚台。”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在山東菏澤縣北,《史記.莊周傳》周嘗為漆園;
《新修菏澤縣誌》載:莊子台在南華之左。按,南華舊離狐縣,唐改名離狐。
讀史方輿紀要》:南華今李二莊。即今菏澤市西北李莊集。
據此,有李莊集向南32.6公里,在菏澤市西南王浩屯鎮皇甫莊村南。

文台

《括地誌》載:文台在冤句西北六十五里(折合今60.651里,約30.3255公里)。
《 太平寰宇記》載:文台在冤句西北六十里(折合今55.3735里,約27.6867公里);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文台在直隸東明縣東北。《國策》秦七攻魏,邊城盡拔,文台墮。
《東明縣誌》:文台,在(東明)縣東北數里許。
據此,由東明縣東北約4公里的朱口村向東南30公里,在菏澤市西南馬嶺崗鎮李舍村東南約1公里處。

史書記載

1、《史記·封禪書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
2、《史記·孝武本紀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策),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
3、《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高祖之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胡陵,下方與。方與反,與戰,卻適。攻豐。擊秦軍碭東。還軍留及蕭。復攻碭,破之。下下邑,先登。賜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定魏地。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栗,取之。攻齧桑,先登。擊秦軍阿下,破之。追至濮陽,下鄄城。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夜襲取臨濟,攻張,以前至卷,破之。擊李由軍雍丘下。攻開封,先至城下為多。後章邯破殺項梁,沛公與項羽引兵東如碭。自初起沛還至碭,一歲二月。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為碭郡長。沛公拜勃為虎賁令,以令從沛公定魏地。攻東郡尉於城武,破之。擊王離軍,破之。攻長社,先登。攻潁陽緱氏,絕河津。擊趙賁軍屍北。南攻南陽守齮,破武關嶢關。破秦軍於藍田,至鹹陽,滅秦。
4、《漢書·地理志》
濟陰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禹貢》荷澤在定陶東。屬兗州。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縣九:定陶,故曹國,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冤句。莽改定陶曰濟平,冤句縣曰濟平亭。
5、《漢書·傅靳蒯成列傳》
信武侯靳歙,以中涓從,起宛朐。攻濟陽。破李由軍。擊秦軍亳南、開封東北,斬騎千人將一人,首五十七級,捕虜七十三人,賜爵封號臨平君。又戰藍田北,斬車司馬二人,騎長一人,首二十八級,捕虜五十七人。至霸上。沛公立為漢王,賜歙爵建武侯,遷為騎都尉。
6、《舊唐書·地理志》卷三十八
冤句,漢縣。武德四年,分縣西界置濟陽縣,屬杞州。貞觀元年,廢濟陽,併入冤句
7、《太平寰宇記》卷十三
宛朐縣
冤句縣域
冤句縣。西四十七里,舊十鄉,今八鄉。本漢舊縣也。漢初屬梁國,景帝時屬濟陰郡。後漢及晉同宋無冤句縣。後魏復置,屬郡不改。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曹州煮棗故城。在縣西北四十里。
8、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三
冤句城州西南四十里。漢縣,屬濟陰郡。冤,一作;句,音朐。景帝封楚元王子埶宛朐侯,是也。後漢仍屬濟陰郡。隋屬曹州。唐因之。乾符初,黃巢倡亂於此。中和四年,李克用擊黃巢,追至冤句而還。宋仍屬曹州。大觀二年,改為宛亭縣。金時圮於河。《九域志》:冤句城,在州西四十五里。都關城,亦在州東北,秦縣。漢初周勃攻都關、定陶,襲取冤句,是也。漢亦為都關縣,屬山陽郡,後漢省。
9、楊守敬水經註疏》 卷八《郡國志》曰:冤朐縣有煮棗城,即此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