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斯拉夫人主要聚居在
東歐平原,其分布範圍主要在歐洲東部和東南部,少數居地則跨越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太平洋沿岸地區。
東斯拉夫人最早是遊牧民族,社會發展較慢,6世紀之前他們還處在氏族公社階段。這些東斯拉夫人起初分布在
東歐平原上。最早的
基輔羅斯國家是由古
羅斯人9世紀末至10世紀初建立起來的。
分類
分裂
歐洲歷史上的兩個重要事件使得三支斯拉夫人從文化和宗教上一分為二。
第一次
至於斯拉夫人的東支(
安特人)在被
阿瓦爾人打敗以後,二百多年間東西方史料都不見記載。他們到哪裡去了呢?他們實際上從多瑙河遷居到了第聶伯河流域。東斯拉夫人的這次遷徙,俄國最早的編年史《往年紀事》叫作“漂泊異鄉”,此事在基伊三兄弟的傳說中有所反映。
基輔城據說就是基伊所建。
第二次
自此,東斯拉夫人自成獨立部落體系。
歷史
6世紀~8世紀
東斯拉夫人部落是後來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三個民族的祖先,相近的血緣、地緣關係和長期的共同生活為上述三個民族奠定了歷史、語言和文化親近的基礎。
6世紀時,他們已經居住在西起
德涅斯特河,東到
第聶伯河以東和
黑海草原遊牧民族以北一帶。他們從事農業和飼養家畜,狩獵、捕魚。農業生產已經開始使用鐵犁、鐵鐮、鐵斧等鐵制工具,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隨著鐵器的廣泛套用和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手工業和商業隨之產生。
東斯拉夫人與拜占庭人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他們出售糧食、毛皮和奴隸,換回各種手工藝品和錢幣。東斯拉夫人在信仰上處於近似於
薩滿教的
拜物教階段,視萬物均為神靈。
公元6世紀以前,東斯拉夫人的社會制度處於氏族社會階段,血緣相近的氏族結合成部落,選舉酋長為首領,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據成書於12世紀被認為是俄國最早的歷史著作《
往年紀事》記載,東斯拉夫人共有30多個部落。在公元8世紀以前各部落還處於彼此分散的狀態。
8世紀~9世紀
8世紀,東斯拉夫人的社會經濟生活取得了比較迅速的發展,氏族制度趨於瓦解,各部落逐漸組合成若干個大部落聯盟。
在第一個俄羅斯國家——
基輔羅斯出現以前,8~9世紀的東斯拉夫人主要有三個群體:斯洛文人和克里維奇人組成北部群體,當時東斯拉夫人的北部集團已經臣服
瓦良格人;維亞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謝維利安人組成東斯拉夫人的東部群體,當時他們還處於父系氏族社會,還沒有脫離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第聶伯河右岸的東斯拉夫人組成第三個群體——西南群體,他們是
波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烏里奇人、德列哥維奇人、
特維爾茨人、杜列伯人以及
霍爾瓦特人。波利安人居住的
第聶伯河中游是斯拉夫人的核心,經濟和文化最為發達。部落聯盟的中心
基輔,後來成為
基輔羅斯國家的首都。
8~9世紀,東斯拉夫人的農業有了明顯的進步,這首先是鐵制生產工具得到廣泛套用,使大面積的農業耕作和墾殖成為可能。同時,手工業因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需要,有了很大的發展。沿鐵礦蘊藏的地區,煉鐵業也發展起來。當時的煉鐵技術已經相當進步。工匠利用外來的材料製作裝飾品。其他手工業,如陶器製造業、紡織業、木材加工業、骨器加工業、毛皮和皮革製作業等,都有了發展,並逐漸走向專門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引起了商品交換的活躍。手工業產品供應的範圍達二三百公里。由於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許多部落、部落聯盟的中心逐漸演變成為手工業、商業中心,由此出現了東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
諾夫哥羅德、
斯摩棱斯克、
基輔等。
8~9世紀東斯拉夫人的國外貿易也頻繁起來。當時有兩條重要的對外貿易路線:一條從
伏爾加河經
裏海同東方各國聯繫,另一條是著名的“從
瓦良格人至
希臘人之路”。
東斯拉夫人各群體間的經濟發展並不平衡。西南群體各部落占有了安特人的故地,土壤肥沃,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起來。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都比較先進,已經使用鐵犁和帶鐵尖的木犁耕地,種植小麥、黑麥、大麥、豆類和纖維作物,飼養牛、豬和羊等家畜。北部和東部各部落在6~7世紀以前還不知道犁耕農業而盛行“伐林農業”。
到了8~9世紀,北部和東部群體中,伐林農業才開始向犁耕農業過渡,畜牧業逐漸發展起來。同時,在某些地區,
寒溫帶森林的打獵和捕魚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東斯拉夫人社會關係的深刻變革。原來的氏族公社日趨瓦解。幾個住在一起的家庭或幾個分散的村落組成農村公社。這種村舍,已經不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是以地域關係為基礎。村社生活還帶有原始氏族公社的痕跡,牧場、森林、水源是公共財產,每個家庭有權在那裡放牧、伐木、採集、狩獵、捕魚。耕地也是集體財產,分配給各家庭使用,定期重新分配。產品歸各家庭支配,這就產生了私有財產。
另外,由於創造的物質財富增多,除滿足日常生活必需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產品。私有財產的產生、物質財富的增加和剩餘產品的出現促進了商品經營活動的發展,東斯拉夫人內部開始貧富分化,出現了奴役和壓迫。原來的部落酋長逐漸富裕起來,他們的親兵變為脫離生產勞動的特殊階層,逐漸把村舍的土地、牧場等據為私有。普通村舍成員成為經營小塊土地的農民,淪為被奴役的對象。
這樣,到9世紀中葉,東斯拉夫人各部落已經走完了漫長的原始公社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建立東斯拉夫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前提已經具備。
留里克王朝
8世紀末9世紀初,在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出現了三個準國家組織:以基輔為中心的庫雅巴、
諾夫哥羅德地區的
斯拉維亞和東部
梁贊地區的阿爾塔尼亞。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征戰不息。公元862年,應諾夫哥羅德貴族邀請,
瓦良格人首領
留里克率領
瓦良格人武士隊到諾夫哥羅德平息爭端,並征服了該國,自封為王公,由此開始了統治
俄國長達700多年的
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去世後,其親屬奧列格繼位,開始對周圍的斯拉夫部落發動一系列征戰,先是征服了斯摩棱斯克,然後於882年沿水路南下征服基輔,並將統治中心由諾夫哥羅德遷至基輔,建立了一個以基輔為中心的大公國,即“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建國後不斷進行對外戰爭。
11世紀,基輔羅斯境內的大封建主勢力不斷增強,力圖擺脫基輔
大公的控制。被基輔羅斯征服的
王公也圖謀恢復獨立。基輔羅斯開始走向衰敗。
到12世紀時,
基輔大公的政權名存實亡,形成許多獨立的公國,開始了封建分裂時期。最初,這些公國在名義上還承認基輔大公為其宗主,但後來他們完全獲得獨立,基輔國家徹底解體。
13世紀初,羅斯各王公混戰不已。
1235~1242年,
成吉思汗的孫子
拔都率軍開始第二次西征,一直推進到
伏爾加河東岸,於1240年11月占領基輔,之後又相繼占領弗拉基米爾、
加利奇等城市。
1480年,金帳汗國分裂為幾個小汗國,國力日衰,從而結束了蒙古
韃靼人對羅斯長達240年的統治。
王朝混亂時期
伊凡四世死後,長子
費多爾繼任
沙皇。費多爾弱智無能,大權旁落外戚戈都諾夫之手。戈都諾夫是
韃靼人後裔,出身顯貴,因其妹嫁予費多爾,更形跋扈,引起其他王公貴族的不滿。1598年1月7日,沙皇費多爾死,
留里克王朝絕嗣。1598年2月17日,根據
總主教的提議,
縉紳會議推選戈都諾夫為沙皇。隨著沙皇專制制度的確立和加強,沙皇俄國國內的階級壓迫日益殘酷,1606年夏,終於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即
波洛特尼科夫領導的
俄國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1607年10月,政府以談判為名,逮捕
波洛特尼科夫,起義失敗。1608年,波洛特尼科夫被處死。17世紀初,俄國先後出現了兩個自稱是伊凡四世之子
季米特里的人(季米特里在1591年已死),他們利用人們對當局的不滿,進軍
莫斯科企圖奪取政權。
波蘭國王藉機加以支持並率兵進軍
莫斯科。俄國人民組織了義勇軍抗擊波蘭的入侵,終於趕走了
波蘭人。1613年2月7日在
克里姆林宮召開的
縉紳會議上,大貴族
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
羅曼諾夫被推選為沙皇,27日正式繼位,由此開始了
羅曼諾夫王朝對俄國長達300餘年的統治。
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從法律上最終確立農奴制度。王朝建立後,一方面先後與
瑞典、波蘭作戰,收復國土,另一方面致力於恢復和加強中央集權和農奴制度,血腥鎮壓農民起義。17世紀,俄國的對外政策從自衛防禦轉變為侵略擴張,不斷派兵向
西伯利亞全境推進,並開始侵犯中國
黑龍江流域。1654~1667年,俄國同波蘭進行了長達13年的戰爭,最後簽訂停戰協定,俄國收復了斯摩棱斯克、契爾尼哥夫、謝維爾斯克和斯塔羅杜勃等西部地區,占有了第聶伯河左岸的烏克蘭。17世紀後期,沙皇俄國極力維護並加強農奴制,致使生產力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人們的不滿情緒和反抗日益增長,農民運動遍及全國。1670~1671年的
斯捷潘·拉辛農民起義給予俄國封建制以沉重的打擊。
彼得一世1682年繼位時年僅十歲,1689年正式開始執政。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後面貌,效法西歐,對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對外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彼得一世於1700~1721年發動了
北方戰爭,戰勝了實力強勁的對手——
瑞典,取得了夢寐以求的
波羅的海出海口,從而密切了與歐洲各國的聯繫,成為世界強國之一。戰爭期間,
彼得一世於1712年將首都由莫斯科遷到波羅的海沿岸的
聖彼得堡,從此
聖彼得堡逐漸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彼得一世於1721年改稱皇帝,俄羅斯也開始成為帝國。
彼得一世去世後,屢次發生宮廷政變,皇位更迭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