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條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英語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縮寫為SEATO, 又稱東南亞公約組織,簡稱東約組織)是一個已經解散的國際組織。它是一個根據《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為《馬尼拉條約》,在1954年9月8日簽訂)而於1955年2月19日在泰國曼谷正式成立的集體防衛組織,總部亦設於曼谷。東約組織有8個成員國。

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牽制亞洲的共產主義勢力,不過組織內部的糾紛使它無法有效履行防務行動,使之未能介入寮國內戰和越南戰爭,因此該組織解散後有學者認為它是個失敗的國際組織;但另一方面,由這個組織撥款贊助的文教計畫亦在東南亞地區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從1965年起,法國一直拒絕派正式代表參加每年例行的部長級理事會會議。1975年法國停止財政供應。20世紀70年代初,巴基斯坦也只派觀察員出席部長級理事會會議,不參加公報的起草工作,不在公報上籤字。1973年巴基斯坦正式退出該組織。

1975年9月東南亞條約組織通過決議宣布解散。1976年2月20日,該組織舉行最後一次軍事演習,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亞條約組織
  • 外文名: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 簡稱:SEATO
  • 成立時間:1955年2月19日
  • 解散時間:1977年6月30日
  • 性質:國際集體防衛組織
  • 總部所在地:曼谷
  • 區域:東南亞
  • 成員:8個
起源及組織架構,起源,組織架構,會員,軍事,文化影響,批評和解散,蘇聯方面,中國方面,西方國家,

起源及組織架構

起源

1953年末,時任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出訪亞洲後返回美國時,也主張在亞洲建立另一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美國和南越並不支持在1954年簽訂的《日內瓦協定》。1954年9月8日,美國等國在馬尼拉簽訂了一份集體防務條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為《馬尼拉條約》);此前數天,簽約國的專家已就條約內容展開談判,並在9月6日在馬尼拉召開會議,締結軍事聯盟。隨後,1955年2月19日《馬尼拉條約》的簽約國在泰國曼谷根據條約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該組織所針對的圍堵對象是奉行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民主共和國。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勢力向東南亞地區擴張勢力。東約組織的成員國(特別是美國)認為,這個組織有能力阻止共產黨人改變東南亞的政治版圖。
當初西方國家組建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時候,曾有意把它發展成為東南亞版的北約。東南亞條約組織會協調各成員國的軍隊,以達到集體防禦的目的。這個組織於1957年在坎培拉舉行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會議中設立了部長理事會、國際參謀部及幾個與經濟保全資訊相關的委員會,並設立秘書長一職。當時任命的首位秘書長乃朴·沙拉信是一位來自泰國的外交家政治家,曾在1952年至1957年期間出任泰國駐美國大使,並於1957年9月至1958年元旦期間擔任泰國總理。在此之後東南亞條約組織便由秘書長領導。
跟北約不同的是,東南亞條約組織並未設立一支接受統一指揮的軍隊。另外,雖然美國在組織內的成員資格為其在越南戰爭(1955年至1975年)期間大舉干涉印度支那地區的軍事提供了理據,但組織本身的回響協定(協定的內容把共產主義視為成員國的“共同威脅”)對成員國而言卻模糊無效。

組織架構

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是部長理事會,由成員國外長組成,每年開會一次。其軍事諮詢機構是軍事顧問會議,由亞洲成員國的總參謀長和西方國家在遠東地區的武裝部隊司令組成,每年開會兩次,軍事顧問會議下設軍事計畫處,負責制訂和組織實施該組織的軍事計畫。

會員

雖然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名字裡面包含了“東南亞”這個地名,但是東約組織8個成員國中,只有泰國菲律賓位於東南亞;該組織其他成員國尚包括澳大利亞法國紐西蘭巴基斯坦(包括東巴基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英國美國
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國的位置(1959年)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國的位置(1959年)
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的時候,菲律賓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尤為密切;而由軍人主政的泰國也奉行親美的外交政策。除此之外,兩國政府均須面對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發展。泰國留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雲南省境內設立“傣族自治區”(即在1953年建立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和支援泰北苗族人,而寮國的共產主義組織巴特寮和北越也支持在泰國東北地區居住的部族起兵反叛。泰國面對這樣的局面,並沒有使用經濟手段縮窄北部山區和南部地區的差距,而是尋求美國援助。於是,泰國便積極參與東約組織的活動。曾組建東南亞聯盟、倡議自己的國家與馬來西亞、印尼結盟的菲律賓,也希望透過參與東約組織的建立過程,樹立該國的獨立國形象和加強國內安全。另外,當時汶萊是英國的保護國,而在1962至1963年汶萊暴亂期間,英國和東約組織另外兩個成員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有派兵到汶萊,協助汶萊平定亂事。
會員國元首聚會會員國元首聚會
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參與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原因各異:作為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緬甸和印尼,認為保持國內社會安定更為重要,因而拒絕加入,甚至反對東南亞條約組織。印尼前總理朱安達和前副總統、外交部長阿丹·馬力克都曾表示印尼不會加入東約組織。馬來亞因為和英國簽訂了防務協定,所以得到英國協助應對馬來亞共產黨叛亂和馬印衝突;故此馬來亞(以及後來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沒有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但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仍能透過英國得知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最新動態。南越(越南共和國)、高棉寮國王國由於要遵守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而沒有加入,不過它們仍受到組織的軍事保護。然而,高棉在1956年拒絕接受東南亞條約組織的保護。
其他國家加入東約組織的原因亦不盡相同。對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言,越南共和國的架構比《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ANZUS)提供的防務框架更使人滿意。英國和法國都曾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英國是馬來亞的前宗主國、汶萊的宗主國;法國曾經統治印度支那地區),也關心印度支那局勢的發展,因而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巴基斯坦和印度交戰,希望取得其他國家的支持;該國因此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而在冷戰期間,美國把東南亞視作一個舉足輕重的前沿陣地,並認為為了讓該國在冷戰時期實行圍堵政策,東南亞條約組織是必須設立的。
東約組織成員國在1950年代初都是奉行反共主義的西方和東南亞國家,其中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在東約組織中代表了西方的政治大國。在美國,參議院關於參與《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提案的討論以82名參議員支持、1位參議員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參與該條約的提案,由此美國也加入了東南亞條約組織。美國當時有意與退守台灣中華民國、菲律賓、日本韓國,以及《馬尼拉條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又稱《美澳紐安全條約》)簽約國聯手,組成一個西太平洋防禦體系。
加拿大和中華民國本來也打算加入東約組織;前者要專心處理北約的會務,英國、法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則反對後者加入,最終不了了之。另外,各國代表商議條約內容,最後規定《馬尼拉條約》適用範圍北至北緯21度30分,因此《馬尼拉條約》在香港並不適用,以免為難英國。
1966年菲律賓馬尼拉東南亞條約組織會議1966年菲律賓馬尼拉東南亞條約組織會議

軍事

在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後,由於大部分的成員國對軍事事務的貢獻極少,導致前者在這方面很快地就變得無足輕重。雖然組織成員國的軍隊會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不過組織各成員國的軍隊卻未曾共同作戰,原因是這些國家之間發生了爭拗;例如東南亞條約組織就因為英國和法國的反對而未能在寮國執行軍事行動,以至於無力干涉在當地發生的內戰。故此,美國在1962年之後便單方面支援寮國王國。美國希望該組織能夠介入越南戰爭,不過最後卻因為英國和法國不合作而未能成事。最終,美國只能應南越政府要求,獨自出兵到南越參與越戰。
美國和澳大利亞加入這個組織的目的,是獲得參與越戰的合適理由。美國以其會籍作為對東南亞大舉進行軍事干涉的理由,而英國和美國在亞洲的盟國也接受了這樣的理由。1962年,澳大利亞以“鞏固泰國防務”為由,把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第79中隊和屬於第79中隊的軍刀式戰鬥機派駐到位於烏汶府的皇家泰國空軍基地執勤,以履行它對東南亞條約組織作出的承諾。這些軍刀戰鬥機從1965年開始便隨著澳大利亞空軍參與越南戰爭,並為以烏汶府作為基地、向北越進行轟炸的美國空軍提供保護。
澳大利亞把該國空軍的第79中隊派駐到泰國澳大利亞把該國空軍的第79中隊派駐到泰國

文化影響

除了進行聯合軍訓之外,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也致力於改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這些活動是由東南亞條約組織的資訊、文化、教育及勞工活動委員會監督,又被學者們評價為這個組織成功的政策之一。東南亞條約組織的第一位秘書長波特·沙拉辛於1959年在泰國創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工程學研究生學院”(SEATO Graduate School of Engineering,現名為亞洲理工學院),以培訓工程師。東南亞條約組織也為位於曼谷的教師發展中心和泰國軍事技術訓練學校的創建提供了贊助,這些機構都為督導員和工人提供了技術計畫。東南亞條約組織的熟練工人計畫(Skilled Labor Project)提供了訓練工匠的設施,而泰國則為很多工匠訓練設施提供了落戶地。在泰國成立的這些設施共有91座。
一枚以東南亞條約組織作為主題的美國郵票一枚以東南亞條約組織作為主題的美國郵票
東南亞條約組織也會為有關醫療和農業的研究提供撥款。在1959年,東南亞條約組織在曼谷設立了第一家研究霍亂的實驗室,其後又在孟加拉達卡設立第二家研究霍亂的實驗室。位於達卡的霍亂研究實驗室,很快就變成世界上其中一家先進的霍亂研究設施,後來又改名為孟加拉國際腹瀉疾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arrhoeal Disease Research, Bangladesh)。東南亞條約組織也對文學產生了興趣,還設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文學獎,去獎勵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國的優秀作家。

批評和解散

早在東南亞條約組織創立之時,蘇聯和中國就對此表示反對。

蘇聯方面

按蘇聯當局編纂的文獻所述,殖民地人民奮起、自由發展並不是殖民主義者樂見之事,而殖民主義者不能使亞洲、非洲等地各國爭取獨立、自由的當地人民放棄鬥爭,因此改變策略,建立東南亞條約組織等侵略集團,壓迫被奴役人民,鎮壓民族解放運動;蘇聯和印度、緬甸等亞洲國家的領袖認為應該反對、譴責這種侵略集團,締結集團不能使世界更為和平,各國人民共同努力卻能。蘇聯外交部的聲明也指出,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成立和美國要和西德聯手在歐洲締結“侵略性的軍事聯盟”的事是相關的。

中國方面

中國也反對東南亞條約組織,中國前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認為,英、美等國想憑藉反共聯盟使東南亞分裂,而日內瓦會議要有所成就,就不應該使東南亞分裂的事變得有可能;他又說東南亞條約組織敵視中國,意欲分裂亞洲,插手亞洲國家的內政,使地區局勢更形緊張。從而加快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宣言的發布速度,由此迫使其他亞洲右翼政府很難繼續將中國當成一種威脅和敵人。

西方國家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曾指出為了使美國能在亞洲實行它的外交政策,東南亞條約組織是必需設立的。可是,並不是所有參與東約組織的國家都同意美國的主張,也就是以軍事手段牽制共產主義勢力。1954年,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表示,亞洲的共產主義問題既是政治問題,也是軍事問題,因此不能單靠軍事手段牽制共產黨人;如果要有效地使用軍事手段抑制此一問題,則需要取得亞洲國家最廣泛的支持。
由於法國不踴躍參與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會務,英國又宣布自1971年起從位於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地區撤軍,東約組織對共產黨人的軍事行動無能為力。最終,越南共產黨、巴特寮和紅色高棉在1975年分別推翻南越政府、寮國王國政府和高棉親美的朗諾政權。另外,東約組織所有成員國(美國除外)在1977年該組織解散時已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自1972年尼克遜訪華後,美國和北京政權的關係亦有所緩和。
在1970年代,東南亞條約組織部分成員國已無意參與東約組織的會務,並退出組織: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支援下,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後一年(1972年),巴基斯坦就退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而法國也在1975年決定不再為這個組織提供經濟援助。東約組織其他成員國則在1975年發表公報,宣布由於局勢變化的關係,東南亞條約組織即將解散,但是由該組織推行的活動和計畫將以其他形式維持下去。東約組織則於1976年2月20日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並於1977年6月30日正式解散。
史學家大都認為《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是一份失敗的條約,在歷史書里也甚少提及到這份條約。英國外交官、海軍戰略家詹姆士·凱布爾爵士便曾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印度支那議題》一文中形容這個組織是“一片遮羞布”,又認為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掩飾美國赤裸裸的亞洲政策。他又把《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比喻成一個飼養紙老虎的動物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