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醬燜脊骨

東北醬燜脊骨

東北醬燜脊骨是東北菜,主要原材料有脊骨、胡蘿蔔、洋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醬燜脊骨
  • 主要食材:脊骨1000克
  • 輔料:胡蘿蔔適量、洋蔥
  • 調料:大醬2、5大勺
簡介,製作步驟,原料,調料,做法,貼心提示,

簡介

【醬燜脊骨】幾乎是每個東北餐館的招牌菜,上菜的時候用盆,然後給每個食客發一個一次性的塑膠手套,食客不論男女老幼都是直接上手,不會顧及形象,圖的就是吃著過癮。在這炎熱的夏季,一道醬香濃郁的東北醬骨頭,配上冰鎮的鮮啤,再來兩個小拌菜,那叫一個爽快!

製作步驟

原料

脊骨1000克、胡蘿蔔適量、洋蔥適量。

調料

大醬2、5大勺、蔥段薑片各適量、大料3顆、蔥薑末適量、乾紅辣椒2-3根、料酒1大勺、生抽醬油1大勺、糖2茶勺、水澱粉適量、雞精適量。

做法

1、骨頭洗淨,放入開水鍋中焯一下,去除血水和雜質,撈出,水倒掉不要。
2、從新做一鍋開水,水開後放入焯好的骨頭,再放入薑片、蔥段、大料將骨頭煮至8分熟。
3、將煮好的骨頭撈出備用。
4、洋蔥和胡蘿蔔切片,紅乾椒切圈。
5、炒鍋中倒入適量植物油,油熱後下蔥薑末和紅椒圈爆香。
6、放入大醬炒勻。
7、加料酒。
8、加生抽醬油炒勻。
9、放入煮好的骨頭炒勻。
10、加點糖炒勻。
11、倒入煮骨頭的湯。
12、湯與骨頭平齊即可,大火燒開。
13、蓋上鍋蓋,轉小火燜至剩少許湯汁(其間要翻炒幾次,讓骨頭均勻的被醬汁包裹住)。
14、放入洋蔥片和胡蘿蔔片炒勻。
15、加雞精調味。
16、用水澱粉勾芡,出鍋,上菜。

貼心提示

還可以用這種方法製作‘醬燜豬蹄’、‘醬燜豆腐’、‘醬燜豬肝’等美食
以下關於東北大醬的介紹來自百度:
據說在以前每年的四月二十八,廟會的最後一天,東北城鎮鄉村家家戶戶的主婦幾乎都忙著製作一種家制的大醬,名曰“下醬”。選擇這一天,不僅是藉助那個“八”字的諧音“發”,好讓那些擱到了時候的醬塊兒順利“發酵”,更主要的還是節氣使然——端午左右,雨季之前,東北最美好的季節來到了,穩中有升的溫度才能保證大醬里的毛黴菌正常而快速地發酵。
相傳,下醬的傳統起源於滿族人。就像火鍋的吃法一樣流傳下來,經久不衰。至今,滿族人依然下正宗的“盤醬”,炒豆、煮豆、絞豆、做醬塊兒、封醬塊兒,直到四月二十八那天的正式下醬,這一系列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溫度、濕度、力度的掌握,井水與自來水的選用,碘鹽與不加碘鹽的區別,鹽和水的比例等等,都要把握得恰倒好處,處理得一絲不苟。待到上述一系列工作逐一完成,頭一兩個月里,還得需要一位有耐心的專人,每天至少一次坐在醬缸旁“打爬”、“撇沫兒”,這個任務同樣艱巨,不可忽視。至於雨天給醬缸蓋蓋兒,晴天撤蓋兒,就不屬於有難度的技術類活兒計了。
由於東北地區的氣溫常年較低,不利於細菌繁殖,因而人們有生吃蔬菜的習慣,用茄子、芹菜、亦或海帶蘸醬均不足為奇。各家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一大盤應時應季的“蘸醬菜”。那些青菜鮮拂誘人,青翠欲滴,用它蘸上青花小碟中金黃濃香的大醬,既開胃又可口,能吃下一碗飯的,至少還得再來一碗。
東北人嗜醬如命。從前生活水平不高,青菜小蔥蘸醬權當主菜。而今一日三餐即使七碟八碗俱齊,煎炒烹炸少得,甚至東北的大燉菜少得,卻少不了一碟鹹香適口的大醬。
以前在東北,幾乎家家都常年放置一口大小不一的醬缸。三久天也不必挪動,醬缸當然不會上凍。而衡量這家主婦合格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品嘗她“親手”下的大醬、醃的鹹菜和做的斗包兒。尤其是品嘗她家發透了的生醬的味道。民間有種說法:大戶人家的醬一定好吃。更為準確地講,是家中人口多,環境相對窩囊,不太乾淨利落的主婦下的大醬更香一些。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很多事起初就是這么奇妙,待到後來就變得順理成章了。不是自己種的莊稼,雖然事先省了力氣,卻得大大動些腦筋才行。
東北醬燜脊骨
東北醬燜脊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