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簡稱:東北老航校),是1946年3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於1945年9月底歸降東北人民自治軍。先後輾轉移至牡丹江東安(今黑龍江密山)、長春等地。在短短的3年零9個月裡,東北老航校培養出了一百多名飛行員和四百多名各類航空技術人員,為人民空軍和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成為人民空軍的搖籃,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 簡稱:東北老航校
  • 創辦時間:1946年3月1日
  • 類別:軍事學校
  • 知名校友:王海、張積慧劉玉堤
  • 所屬地區:中國吉林
航校歷史,籌備階段,初建階段,訓練階段,發展階段,航校人員,創建航校人員,教官,學員,航校飛機,航校榮譽,紀念場館,

航校歷史

籌備階段

抗日戰爭結束後,侵華日軍在東北遺棄飛機和航空器材較多,具有創辦航空學校的物質基礎。中共中央決定,抽調30餘人,由第18集團軍總參謀部航空組負責人王弼常乾坤帶隊,於1945年10月,分批從延安去東北,收集航空器材和人員,為創辦航空學校做準備。1945年9月底,原駐遼東侵華日軍航空大隊300餘人,在大隊長林彌一郎(後改中國名字林保毅)率領下,歸降東北人民自治軍
在荒漠深山裡,發現了被日寇破壞掩埋的航材在荒漠深山裡,發現了被日寇破壞掩埋的航材
10月中旬,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決定,將其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隊。12月上旬,航空隊移駐通化。12月下旬,選調110人到航空隊。1946年1月1日,航空隊擴編為航空總隊。14日,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籌建航空學校人員把蒐集飛機和航空器材作為主要任務,在蒐集到120餘架破舊飛機、200多台飛機發動機和一批其他航空器材、設備、油料後,3月1日,由中共中央選派的航空技術幹部和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合編,在通化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建制,常乾坤任校長,東北民主聯軍後方司令部政治委員吳溉之兼任政治委員。學校機關設訓練處、政治部、校務處、供應處,轄1個學生大隊。全校共631人,有30—40架經過修理可以使用的飛機。

初建階段

當航空學校準備開始飛行訓練時,國民黨軍隊占領瀋陽鐵嶺,直逼四平,國民黨空軍飛機頻繁轟炸通化機場。1946年4月,全校轉移到牡丹江市
航校為躲避國民黨戰機轟炸,歷經四次大搬遷航校為躲避國民黨戰機轟炸,歷經四次大搬遷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任命王弼為航空學校政治委員。為迅速培養教學骨幹,學校選定過去學過飛行的部分人員組成飛行教員訓練班,學員編成2個飛行班(飛行第1期甲班12人、乙班31人)、1個機械班(機械1期40人),開始航空理論教育。飛行第1期甲班學員於7月開始飛行訓練。11月,機械2期57人開學。

訓練階段

按照飛行訓練常規,要按初級教練機、中級教練機、高級教練機順序進行。當時,航空學校只有4架破舊“英格曼”式初級教練機和一些日制“九九”式高級教練機,沒有中級教練機。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領導提出,越過初、中級教練機,直上“九九”式高級教練機。通過反覆試驗和嚴格訓練,取得成功。
隨著飛行訓練時間增加,面臨缺乏油料的嚴重困難。從資料查到,日本投降前,曾因缺乏油料,一度用無水酒精代替汽油進行飛行訓練。學校通過反覆試驗,以酒精代替汽油作飛機燃料獲得成功。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關心和支持下,1946年9月,生產出可用作飛機燃料的酒精。10月,馬文任航空學校第一政治委員,王弼任第二政治委員。由於國民黨軍隊對東北解放區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國民黨空軍飛機經常到牡丹江地區偵察、掃射,11月,全校遷至東安(今密山)。
1947年2月,飛行第1期乙班克服技術和後勤保障方面的困難,開始飛行訓練。飛機上沒有無線電設備,編隊飛行時,採用晃動機翼的辦法互相聯絡;飛機上沒有時鐘,轉場飛行時,學員把鬧鐘綁在腿上計時;沒有航空地圖,學員們對照普通地圖進行描繪;飛機輪胎和螺旋槳不夠用,機務人員就在前一架飛機著陸後,將輪胎、螺旋槳拆下來裝到後一架飛機上;沒有充氣設備,用腳踏車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沒有棉衣,自己動手用面袋縫製;細糧和蔬菜不足,自己開荒種菜、養豬、磨豆腐,改善生活。9月,為加強對航校的領導,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劉亞樓兼任航空學校校長,東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吳溉之兼任航空學校政治委員。

發展階段

1948年1月1日,學校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歸東北軍區建制。3月,形勢好轉,全校由東安遷回牡丹江市。4月—10月,機械第1、2期學員,飛行第1期甲班、乙班學員相繼畢業,共畢業飛行員43名、領航員24名、機器人員97名,全部留校工作,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老航校的搬遷轉移老航校的搬遷轉移
遼瀋戰役結束後,1949年3月,學校遷到長春市,訓練規模擴大,除開辦第2、第3期飛行班和第3、第4期機械班外,還創辦通信班、氣象班、場站班,全校發展到3 500人,在校學員320餘名。5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學校機關設訓練處、政治部、機務處、供應處、衛生處、管理科、通訊科、場站科、佇列科,轄第1、第2飛行大隊,第3、第4大隊(機械)和警衛營。
1949年12月13日,該校停辦,所屬人員調往新組建的航空第七學校等單位。該校先後共培養各類航空人員560名,其中飛行員126名,機務人員322名,領航員24名,場站、氣象、通信、參謀人員88名。這些人員後來大多成為建設人民空軍和創辦、發展新中國航空事業的骨幹。

航校人員

創建航校人員

張開帙:航校早期創建者之一,空軍少將軍銜。
東北老航校營區校門(通化)東北老航校營區校門(通化)
魏堅:1945年11月開始參加東北老航校早期的籌建工作,中央組織部最早選派創建航校的人員之一。
王麥林張開帙夫人,曾任航校教員、指導員、編譯室主任等職。
方子翼:教官,1955年少將。
王弼:航校副政委、政委。
常乾坤:航校副校長、校長,1955年中將。

教官

飛行主任教官有林彌一郎、黑田正義、平信忠雄、系川正夫、長谷川正等人。一直到1958年前後,根據中日兩國政府的協定,這批日本軍官才能先後回國。後來,林彌一郎出任了日中和平友好會會長,並於1985年1月率團訪問了中國。(參見詞條:日籍解放軍

學員

航校決定從山東抗日大學和延安炮校、山東大學挑選一批學員學習飛行。他們是飛行第1期甲班12人:姚 峻、孟 進、劉耀西張建華、翟滿緒、吳元任、李熙川、張風岐、阮濟舟、於希和、吉世堂、龍定燎。飛行一期乙班一31人: 劉玉堤張積慧孟力、王勃、白雲、劉洪德林虎韓明陽、陳繼發、王洪智王恩澤、李永寬、牟敦康李憲剛李漢、徐登坤、相玉剛、姜宗奎、徐東和、張文亮、馬傑三、李向民、吳玉潤、林軍、高月明、慕宗惠、錢煥章、馬周全華龍毅李國治陳亮
航校的兩個教學組航校的兩個教學組
由於沒有初、中級教練機,航空學校加強地面演練、增加帶飛時間、改進訓練方法,使學員直接飛高級教練機。造就了王海(航校二期的學員)、劉玉堤張積慧、李漢、鄒炎徐懷堂王天保、高月明等空軍飛行員,其中多人後來擔任了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大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海軍航空兵司令員。抗美援朝戰爭時,參戰的空四師十團二十八隊飛行員全部是航校的畢業生。

航校飛機

主要飛機型號
東北老航校的飛機大多是從東北各地的日軍手中繳獲的,有各型日制飛機120餘架。航校以其中的46架(可飛的36架)為主要裝備,開展了飛行訓練。
國際四式基本練習機(Kokusai Ki-86 Cypress)
通常稱為“英格曼練習機”。1945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先後繳獲了10餘架不完整的國際4式基本練習機。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成立初期,經拼湊修復4架該型飛機。1946年6月7日首次使用該機帶飛學員時,即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事後檢查其餘3架也有故障,遂停止使用。
國際四式基本練習機國際四式基本練習機
立川九九式高等練習機(Tachikawa Ki-55 Ida)
通常稱為“九九高練”。1945年底,東北人民自治軍在東豐機場繳獲了30餘架九九高練;在鐵嶺與開原間的平頂堡繳獲了100餘台發動機、汽油與備件。後來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輝南縣朝陽鎮又繳獲了一批九九高練,經修理拼湊後約有30架可以使用,成航校的主力教練機。由於東北老航校當時沒有初級和中級教練機,所以採用直上99高練的方法訓練新飛行員。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99高練23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3年最後14架退役,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和航空博物館都陳列有該型飛機。
立川九九式高等練習機立川九九式高等練習機
立川九九式高等練習機立川九九式高等練習機
立川一式雙發高等練習機(Tachikawa Ki-54Hickory )
通常稱為“雙發高練”。1946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哈爾濱附近的機場繳獲了該型飛機。加上先前1945年9月初,八路軍民兵在山東根據地繳獲日軍1架該型機。此後共有5架“雙發高練”在東北老航校作雙發運輸機和高級教練機使用。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雙發高練”4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1年這批飛機被用於訓練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第一批女飛行員。1952年這4架飛機退役。
立川一式雙發高等練習機立川一式雙發高等練習機
滿飛二式高等練習機(Manshu Ki-79b)
此機是雙座高等練習機,通常稱為“二式高等練習機”。東北民主聯軍曾繳獲了幾架“滿飛(滿洲飛機製造株式會社,位於哈爾濱)2”式高等練習機,但因備件不足而無法使用。隨著解放戰爭戰局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大城市和飛機工廠,繳獲了大量飛機器材,2式高等練習機才得以恢復使用。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2式高等練習機3架,均在第7航校使用。1953年,這3架飛機退役。戰後印尼至少擁有該型機九架之多。
滿飛二式高等練習機滿飛二式高等練習機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Nakajima Ki-43Oscar )
二戰時大坂基地的一式戰鬥機,通常稱為“隼”式戰鬥機。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4月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同年6月在哈爾濱附近的機場,先後繳獲了1式1型戰鬥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隼”式戰鬥機5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這5架飛機退役。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中島一式戰鬥機“隼”
中島二式重型戰鬥機“鐘馗”(Nakajima Ki-44 Tojo)
該機是日本中島公司在1938年與1式戰鬥機同時研製的防空用重型高速戰鬥機。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軍隊繳獲了一批中島2式戰鬥機。國軍曾用該機裝備了第6大隊18分隊。東北民主聯軍在1946年也繳獲了3架中島2式戰鬥機2型乙,在航校用於飛行訓練。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2架中島2式重型戰鬥機,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
中島二式重型戰鬥機“鐘馗”中島二式重型戰鬥機“鐘馗”
川崎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Kawasaki Ki-48 Lily)
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接替93式輕轟炸機。由日本川崎航空機公司於1937年12月研製,各型累計共生產2000架。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革命軍繳獲了一批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於數量眾多,國軍曾於1945年10月用該機裝備了第6大隊5中隊。東北民主聯軍也繳獲該機,於航空學校中用於飛行訓練。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1架99式輕空炸機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該機退役。
川崎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川崎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
三菱九九式襲擊機乙型(Mitsubishi Ki-5l Sonia)
三菱九九式襲擊機乙型是一種性能介於戰鬥機和輕型轟炸機之間的機型。1938年2月,日本三菱公司按軍方提出的要求,開始研製用於襲擊地面目標的襲擊機。三菱公司以九七式輕轟炸機為基礎,減小尺寸、減輕重量,設計了一種戰場偵察機兼襲擊機。九九式乙型為襲擊機,機身下部增設了裝甲板,左右機翼各增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外翼下可掛4枚小型炸彈。九九式甲、乙型在三菱工廠生產到1944年,累計生產1472架。侵華日軍從九九式飛機剛投產即將其廣泛用於中國戰場,其中包括軍偵察機和襲擊機。東北民主聯軍曾繳獲了九九式乙型襲擊機。航空學校用於飛行訓練,直至1953年最後4架退役。
三菱九九式襲擊機乙型三菱九九式襲擊機乙型
三菱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Mitsubishi Ki-15 Babs)
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ki-15-II)司令部偵察機主要用於戰略性的遠程照相偵察、相當於現代的戰略偵察機。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6月在哈爾濱附近的孫家機場繳獲了該型飛機,1948年下半年在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修復後用於飛行訓練。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時,還有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2架,均在航校使用,1951年退役。
三菱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三菱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
立川九八式聯絡機(Tachikawa Ki-36 Ida)
該機是日軍將九八式直協偵察機改變用途而成的聯絡機。於航空學校中用於飛行訓練。98式飛機到1944年停產,累計生產1333架。侵華日軍曾在中國戰場大量使用98式直協偵察機,以後又將部分該機轉為聯絡機。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民主聯軍繳獲了該型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98式聯絡機2架,均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
立川九八式聯絡機立川九八式聯絡機
三菱一〇〇式運輸機(Mitsubishi Ki-57 Topsy)
三菱公司於1939年8月在九七式重轟炸機基礎上研製的人員運輸機,採用了與九七式重轟炸機相同的主機翼、動力裝置、著陸裝置等。1940年9月,首架一〇〇式運輸機製成。適合載運傘兵。該機的日本民用型號是(日文)MC-20。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民主聯軍曾繳獲該機。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唯一的一架MC-20運輸機在第7航空學校使用。1952年該機退役。
三菱一〇〇式運輸機三菱一〇〇式運輸機
三菱九七式單發輕轟炸機(Mitsubishi Ki-30 Ann)
三菱97式攻擊機(原名97式輕爆擊機)是日本陸軍航空隊的第一種單翼全金屬攻擊機。是原三菱93式的後繼機,該機除翼下裝有炸彈掛架外,機身腹部也設有開放式的炸彈艙,採用帶有半整流罩的艙蓋;1938年後由三菱飛機廠及日本陸軍航空工廠聯合生產,至1940年止共出廠686架。1938年1月首次配屬陸軍航空隊第9飛行隊在中國華北戰場出現。曾參加徐州會戰和在華南戰線上使用,亦參加初期的太平洋戰鬥;在中國東北則駐有第32飛行隊,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蒐集日本飛機時曾獲得3架,曾提供其航校訓練用。
三菱九七式單發輕轟炸機三菱九七式單發輕轟炸機
三菱一〇〇式3型乙防空戰鬥(攔截)機(Mitsubishi Ki-46-III Dinah)
1936年日本三菱飛機廠生產的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以其速度快、續航運的優點為轟炸機開道而橫行壹時;為了再提高偵察機的性能,軍方向三菱再提出設計壹種高度在6000米以上,速度達到600公里塒,能續航6小時以上的快速偵察機;1937年12月27日由久保富夫工程師負責設計,1939年11月制出原型機,1940年又繼續制出8架作試驗,隨後小批量生產26架試用,等到量產時該機共有4個修改型,除設備上有所改進外,主要是機頭型狀作了修改,其中的III型曾改作防空戰鬥機而稱為“III乙”型,共改造過75架。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接收兩架。其中一架編入1949年3月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機飛行大隊”第1中隊使用。
三菱一〇〇式3型乙防空戰鬥(攔截)機三菱一〇〇式3型乙防空戰鬥(攔截)機
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改型丁(Kawasaki Ki-45 Nick)
川崎2式是一種裝有重武器的雙座重型戰鬥/攻擊機,該機根據作戰任務而有5種修改型,也供夜間作戰之用,能作攻擊、轟炸、導航多種用途·其中II、III型曾配用於東北和華中戰場基地。當1944年秋美國駐成都基地的B-29空襲東北鞍山的日本軍事經濟要地時,“屠龍”所屬的第28戰鬥飛行隊和第16獨立航空隊曾多次參加對B-29的截擊戰鬥:後來,當蘇軍進攻東北時,“屠龍”丙型曾在機頭安裝37mm的機炮蘇聯坦克進行低空攻擊。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接收的3架”屠龍”是屬於”改丁’型,後曾調入1949年3月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飛行大隊第1中隊使用。
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改型丁川崎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改型丁
1946—1948年飛機航材三菱一〇〇式運輸機
名稱
數 量
合計
“九九”高練
30 架 ( 待修 6 架 )
90 架
其中待修
35 架
“雙發”向練
4 架 ( 待修 1 架 )
“隼式”高練
4 架 ( 待修 3 架 )
P 一 51
21 架 ( 待修 ll 架 )
C —46
5 架 ( 待修 1 架 )
B — 24
2 架
B — 25
4 架 ( 待修 4 架 )
L — 5
6 架 ( 待修 4 架 )
C — 47
l 架
MC
1 架 ( 待修 1 架 )
PT 一 19
2 架 ( 待修 l 架 )
“北美”式
1 架
“零”式
3 架 ( 待修 3 架 )
“重成”式
3 架
“九七”襲擊機
3 架
日制發動機
86 台、待修 90 台
326 台
美制發動機
?5 台、待修 75 台
工廠
7 所
7 所
工具機
325 台、待修 1219 台
1544 台
汽油
250011 噸
280011 噸
滑油
300 噸
飛機徽記
1946年至1947年
飛機以青天白日徽外鑲白圈塗裝機身與機翼。尾翼則是四藍條間三白條。
飛機徽記  1946年至1947年飛機徽記 1946年至1947年
1947年至1949年
飛機以五角星內鑲中字徽塗裝機身與機翼。尾翼則是四紅條間三白條。
飛機徽記  1947年至1949年飛機徽記 1947年至1949年

航校榮譽

1950年9月,美帝國主義把侵略朝鮮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東北老航校歷史照片東北老航校歷史照片
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同年12月,空四師十團二十八隊被空軍司令部確定為首批參戰的部隊,飛行員全部是東北老航校畢業的,是新中國空軍的精華。此時,人民空軍剛剛成立不到一年。
在朝鮮上空,年輕的中國空軍很快就有了與強敵的第一次交鋒。在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戰鬥中,平均飛行時間只有200多小時、噴氣式戰鬥機飛行時間僅15小時的中國年輕的飛行員,面對參加過二次世界大戰、“喝過”成千上萬噸航空汽油、飛過數千小時的美國空軍“老油條”們,絲毫沒有膽怯。大隊長李漢首戰即擊傷敵機,8天以後,也就是1951年1月29日,與敵再次交鋒時,李漢又首創了人民空軍擊落敵機的先河。這一天,噴氣式飛機打掉敵機的世界首創,被永遠地載入了人類空戰的史冊。
初戰勝利,對整個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乃至全中國人民都是極大的鼓舞。隨後,老航校的飛行員們不斷地在朝鮮戰場上創造戰爭的奇蹟。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東北老航校的威名遠揚世界,5名空軍一級戰鬥英雄有3名出自東北老航校,他們是王海、張積慧劉玉堤李漢鄒炎王天保高月明等4名畢業學員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據統計,凡參加抗美援朝的東北老航校畢業學員人人都立有戰功。

紀念場館

黑龍江省密山市是擁有空軍贈送飛機最多的地方。為發展紅色旅遊事業,密山市多方籌措資金,建成成了東北老航校歷史紀念館,館內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