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勁夫,航空科技情報專家,新中國航空科技情報研究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是航空科技情報研究機構的創建人。他主持編寫了《航空工業科技詞典》,編制了中國第一部漢語主題詞表《航空科技資料主題表》。他帶領航空科技情報研究人員創造性地開展情報研究,為國家制定航空發展規劃、自行研製飛機提供了大量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情報研究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勁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吉林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簡介,簡歷,生平,背景,在困境中為國家做出貢獻,主要論著,主要貢獻,培養人才,以技術學習為主,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參考資料,
簡介
楊勁夫,高級工程師。吉林永吉人。193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赴美國學習,1942年回國。曾任張家口平綏鐵路局課長、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訓練處編譯室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航空局航工處科長。建國後,歷任空軍訓練部編譯科科長,空軍工程部特設處副處長、處長,中國航空研究院航空文獻情報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中國航空學會第一屆理事。長期從事航空科技情報工作。領導編寫了《航空科技資料分類主題表》,主編有《航空工業科技詞典》。
簡歷
1912年11月19日 出生於吉林省永吉縣東河通屯。
1929-1937年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
1937年 任湖南湘潭大明電燈公司技術助理員。
1937-1938年 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
1938年 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學習。
1938-1939年 任成都空軍機械學校教官。
1939-1941年 任成都空軍第八修理廠課員。
1941-1942年 在美國聖路易空軍通訊學校學習空勤通信。
1942-1943年 任成都空軍通信學校電學教官。
1943-1944年 任成都空軍電器修造廠電機股長。
1944-1945年 任成都空軍第二大隊技術附員。
1945年 任西安西京電廠供電課副工程師。
1946年 任張家口平綏鐵路局電氣課課員、課長。
1947-1949年 任東北航校訓練處編譯室副主任。
1949年 任軍委航空局業務課課長。
1949-1950年 任空軍訓練部編譯科科長。
1950-1960年 任空軍工程部特設處副處長、處長。
1960-1961年 任空軍第一研究所第五研究處處長。
1961-1982年 任航空研究院航空情報研究所副所長、顧問。
1982年2月16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
背景
楊勁夫,1912年11月19日生於吉林省永吉縣東河通屯。1929年考取吉林省“旗費”,送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1937 年畢業。大學畢業後到湖南湘潭大明電燈公司任技術助理員,後考取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之後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學習並任教官。楊勁夫在東北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軍的暴行,親身體會到當亡國奴的痛苦,產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四川任職時,非常厭惡國民黨的腐敗,並接受了共產黨的先進思想,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做地下工作,投身於革命事業。抗日戰爭初期,他與其他黨員一起組織了東北救亡總會成都分會,負責分會的宣傳工作,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和政策,為華北抗日前線派出戰地宣傳隊,為陝西和華北敵後輸送幹部,組織“五一”反汪大遊行等。1941年8月,楊勁夫赴美學習,在美國聖路易空軍通信學校學習空勤通信,學習期間仍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回國後,1945年底到解放區工作,1946年在張家口平綏鐵路局擔任電氣課課長,到戰火紛飛的前線與敵人的破壞作鬥爭,成功地解決了共電式電話電源和電話線路增設等技術問題,為保證鐵路通信暢通做出了貢獻。1947年2月,楊勁夫調到東北航校,參與了航校的組建工作,任編譯室副主任,負責出版航校的教科書,由於工作努力,榮立小功一次。1948年隨大軍進關,到機場蒐集航空器材,為建立空軍和航空工業做準備。1949年在北京軍委航空局任業務課長,負責翻譯工作,整理出版了《航空名詞》小冊子,解決了翻譯人員沒有工具書的困難。
在困境中為國家做出貢獻
1950年楊勁夫調到空軍工程部特設處任處長。這時我空軍部隊初建,條件很差,一切機上設備全靠蘇聯供應,經常出現零備件短缺的現象。為了克服飛機特設零配件短缺的困難,楊勁夫領導大家自力更生,利用廢舊器材,配製成“遠讀羅盤電位計”。在50年代,尚無專門儀器時,他因陋就簡,將手提電影機裝入飛機座艙內,用於記錄氣壓、高度表指示,用大地經緯儀測量高度法測定國產無線電高度表準確度,為保證我軍作戰任務的完成,提高飛機戰鬥力做出了貢獻。楊勁夫在特設處工作期間,編寫了《線路故障》,總結出在飛機特設維護中,線路故障占特設總故障30%的規律,對新中國白手起家的特設維護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還以專家身份參加空軍機務條令的編制工作,對條令的編寫付出了心血,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意見。1950年楊勁夫調到空軍工程部特設處任處長。這時我空軍部隊初建,條件很差,一切機上設備全靠蘇聯供應,經常出現零備件短缺的現象。為了克服飛機特設零配件短缺的困難,楊勁夫領導大家自力更生,利用廢舊器材,配製成“遠讀羅盤電位計”。在50年代,尚無專門儀器時,他因陋就簡,將手提電影機裝入飛機座艙內,用於記錄氣壓、高度表指示,用大地經緯儀測量高度法測定國產無線電高度表準確度,為保證我軍作戰任務的完成,提高飛機戰鬥力做出了貢獻。楊勁夫在特設處工作期間,編寫了《線路故障》,總結出在飛機特設維護中,線路故障占特設總故障30%的規律,對新中國白手起家的特設維護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還以專家身份參加空軍機務條令的編制工作,對條令的編寫付出了心血,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意見。
主要論著
1 楊勁夫組織編寫.航空科技資料主題表.航空628所,1964,1977
2 楊勁夫等.歷史上的飛行嘗試一一談談飛機是怎樣發明的(一).航空知識,1976(4)
3 楊勁夫等.近代的探索——談談飛機是怎樣發明的(二)(三).航空知識,1976(7)(8)
4 楊勁夫等.飛機的發明成功一—談談飛機是怎樣發明的(四).航空知識,1976(9)
5 楊勁夫等.飛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談談飛機是怎樣發明的(五).航空知識,1976(11)
6 楊勁夫組織編寫.航空工業科技詞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2
7 楊勁夫等譯.情報檢索辭彙規範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2
主要貢獻
楊勁夫作為航空情報所的主要創建人,從上任第一天開始,就為航空情報事業嘔心瀝血,他在航空情報研究所工作20多年,為該所的基礎建設、情報研究方向任務的確定、人才培養和各種工作制度的建設等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我國航空情報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培養人才
努力培養航空情報研究人才:
1961年楊勁夫被任命為航空情報研究所副所長時,研究所沒有任命所長,他實際上擔起了組建情報所的重任。他認真貫徹“邊研究、邊建設”的方針,立即組織調研,制定建所方案和人員培訓規劃,在抓好研究所籌建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情報研究工作,於1962年7月完成了航空情報研究所的組建工作。新所成立伊始,工作千頭萬緒,但突出的問題是人才培養。當時研究所共有69名情報工作人員,而真正懂得航空情報研究工作的只有他1人,除少數幾名從其他研究所調來的科技人員外,大部分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面對這種情況,楊勁夫將培養人才列為建所之初的主要工作。他提出了“以人為本、狠抓基礎”的人才培養構想,制定了人才培養計畫。
以技術學習為主
在十分強調“突出政治”的年代,楊勁夫頂住壓力,提出了以技術學習為主,同時重視思想鍛鍊的實習計畫。他組織剛入所的大學畢業生到空軍部隊和空軍飛機修理廠實習,摸“活飛機”,目的是提高學員們對我國空軍現役飛機的感性認識,了解飛機結構,掌握性能數據,為今後的情報研究練好基本功。外語是開展航空科技情報工作的必備工具,楊勁夫要求情報人員在學好一門外語的基礎上,爭取熟練掌握兩門外語。他想方設法為情報研究人員創造學習外語的條件。從1962年到1964 年,所里採取派出去和自辦短訓班的方式,展開了全所性的外語學習大練兵活動,前後開辦了英、德、日、法等8期外語短訓班,學習時間為3到6個月不等。在學習中,把學習課本和翻譯講評結合起來,並利用已定稿的科技文獻譯文作教材,提出組織互校和翻譯講評,要求“翻譯一篇,總結一篇,前進一步”,並且親自校對很多譯文,這種學習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楊勁夫對人才培養,既嚴格要求,不放過一個差錯,又耐心幫助,循循善誘,給予具體指導。對前來向他求教翻譯問題的同志,不管自己多忙,總是為他們查找各種語言資料,將準確、令人信服的答案提供給他們。一位只學過54天英語,又不是學航空的文獻檢索人員,翻譯了一篇《數世紀的檢閱》的文章,介紹美國F-101 飛機試飛情況。這位同志請楊勁夫審校文章,一篇5000來字的文章,楊勁夫修改了260餘處,就像在批改學生作業!這位經他審校稿子的青年人,後來成為航空文獻檢索的專家,他至今不忘老所長的教誨,每當回憶起自己成長的歷程時,總是情不自禁地激起對老所長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一大批情報研究人員,在楊勁夫的精心組織、嚴格要求、耐心幫助下,外語水平有很大提高。1978年教育部第一次向全國公開招收出國進修生,情報所有一批人通過外語考試並被錄取。他們出國進修,開闊了視野,學習了新技術,掌握了現代科技研究方法和技能。這些經過多年培養和嚴格鍛鍊的科技情報研究人員,已成為航空情報專家和領導幹部,活躍在航空科技情報戰線上。
參考資料
[1] 楊振坤.科技情報專家楊勁夫.航空情報工作。
[2] 航空工業部第六二八研究所所史。
[3] 吳奇文.六院四所組建初期的回憶.航空工業史料,第二十輯。
[4] 邱祖斌.一份發黃的手稿——憶老領導楊勁夫.中國航空報。
[5] 任源博.“嚴”字當頭,誨人不倦——懷念科技情報專家楊勁夫.中國航空航天報。
[6] 楊士瑋.紀念航空科技情報事業創建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