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十大怪

東北十大怪

東北“二人轉”名揚海內外,那獨特的唱腔,逗人捧腹的台詞,喜慶歡樂的舞姿已經令太多的人無比熟悉。然而,長期生活在寒冷的東北,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文化習俗,人們稱之為“東北十大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北十大怪
  • 地理標誌:東北三省
  • 非遺級別:普通民俗
第一怪,第二怪,第三怪,第四怪,第五怪,第六怪,第七怪,第八怪,第九怪,第十怪,

第一怪

窗戶紙糊在外
早年間,那時沒有玻璃,無論多么好的房子,窗戶上面一律使用一種專用的十分厚實的“麻紙”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來。在滿族三合院,窗戶紙如果糊在裡面,室內溫度過高時,窗戶紙受熱膨脹就會被繃緊,外面寒風颳來就會把窗戶紙颳得嘩嘩地響,既嚇人又容易損壞。而把窗戶紙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風推紙的大面積壓強減小了風的壓力,還可以形成室內外溫差,從而減輕了窗戶紙的損壞率,不但風大也不出現撕破紙的現象,而且也十分美觀。到後來雖然有了玻璃,人們一方面因為買不起,或者由於習慣,覺得安上玻璃之後,在屋外可以把屋內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襲下來。就是現在,還有極個別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戶紙糊窗戶。多數情況下,糊窗戶紙這一景象,我們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裡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戶紙,有時為防止發出聲響被人發現,一般用舌頭舔破窗戶紙,然後向屋內吹迷魂藥或者是向屋內窺視。
東北十大怪

第二怪

大姑娘叼菸袋
大姑娘叼菸袋在過去東北農村比較普遍,東北姑娘(滿族格格)“貓冬”在家的時候,就借抽菸袋來暖嘴、暖手,甚至用來作為嘮嗑閒暇打發時間的活動。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在田間勞動,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攏火堆熏煙或自己直接吸菸的辦法將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特別是上山挖人參、狩獵時,吸菸的這個作用就更是明顯。那時侯、甚至是直到現在,許多人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孩子不讓上學讀書,女孩們很早就和大人們一起到田間勞動,於是,也就和大人們一起吸菸。用菸袋吸菸,把煙沫放到菸袋鍋子裡,點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農村女性抽菸也很常見,不同的是,不再使用菸袋,而是吸捲菸。

第三怪

養活孩子吊起來
在滿族(東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個說法,大人要看著給他“睡腦袋”,只有把腦袋睡的圓圓平平的,才聰明好看。不僅如此,為了孩子將來長大後,腿比較直,不出羅圈腿等現象,還要把孩子的雙腿捆綁在一起。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稱“悠車子”的搖籃中,悠著長大,是在給他“睡體形”。據說滿族的阿哥或格格們如果長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實,那一定是用悠車悠出來的。不過,人們確實可以通過後腦勺的形狀來判斷出一個人是哪個地方的。
其實,把孩子放在一個長的兩頭橢圓或半圓形的俗名叫“悠車子”的東西裡面,再把“悠車子”用細繩子懸掛在屋中的幔桿(夜晚睡覺時,用以懸掛隔開南北炕之間的布簾的長木桿)上面,來回象盪鞦韆一樣悠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悠車子”中酣睡時,大人在炕上、屋內幹活或到近處的田間勞動。
現在還有農村人使用“悠車子”把孩子吊起來,而城裡人哄孩子睡覺,卻都是爺爺、奶奶、老爺、姥姥親自抱著。也有的是買一個落地式的類似“悠車子”功能的搖床,但也還是離不開爺爺、奶奶、老爺和姥姥的上門來照料。

第四怪

嘎拉哈姑娘愛
“嘎拉哈”,是豬、牛、羊、貓、狗、狍子、麝、駱駝等後腿的一塊骨頭(學名髕骨),共有四個面兒,較寬的兩個面一個叫“坑兒”、一個叫“肚兒”,兩個側面一個叫“砧兒”、一個叫“驢兒”。因為農村貧窮,孩子們沒有什麼玩具,遇到吃羊腿的時候,把那塊骨頭積攢下來,再用舊布頭兒縫製一個小方口袋兒,裝上糧食。遊戲時,把小口袋拋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變方向,然後在口袋掉下來時及時接在手中,如此往復,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變過四個方向為止。這是農村女人和女孩都會的遊戲,俗稱“欻嘎拉哈”,技藝高超的有的如同雜技團的雜耍演員一般。當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參與的。可惜的是,上面只是眾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簡單的規則,而還有許多高難的玩法如今已經失傳。
東北十大怪

第五怪

火盆土炕烤爺太
東北地區氣候寒冷,農村貧窮多半沒有人買煤燒爐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桿、黃豆秸桿等燒得土炕就很熱了,特別是熱炕頭兒,足可以供取暖用。儘管這樣,由於房子不保溫,而且土炕熱的時間不夠持久,於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個泥制的盆子,裝上帶著余火的熱灰,放在炕上取暖。有時在熱灰中埋上一個雞蛋、三兩個土豆、地瓜,或是幾個粘豆包等,以便打個牙祭,或者哄一哄凍、餓得受不了不聽話的孩子。

第六怪

百褶皮鞋腳上踹
因為買不起棉膠皮鞋穿,於是,人們才就地取材,就用乾蒲草編成鞋子,穿在腳上,以御風寒。因為蒲草葉片中有蜂窩狀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熱的功能,所編的鞋上有許多的褶,非常實用。

第七怪

吉祥喜慶粘豆包
粘豆包主要來源於滿足人的飲食習俗。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如大黃米乾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牛舌餅碗坨;苞米麵餑餑有“鳳梨”葉餅(以柞木闊葉做皮,在皮上抹面,內加菜餡)、苞米餑餑(即發糕);高粱米麵甜餑餑(加上許黃豆磨水面蒸製)。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冬天到來,東北也沒有什麼新鮮、好吃的東西,人們就把大黃米磨成面,包上豆餡,上屜蒸熟,然後凍起來,以後隨時想吃,就從外面拿回來化開,熱一下吃。有條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第八怪

不吃鮮菜吃酸菜
那個時侯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冬天,人們為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貯藏白菜、蘿蔔外,家家都漬酸菜。漬制方法是:把鮮菜洗乾淨後,用熱水浸燙後放到大缸當中,一層菜一層鹽,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頭壓起來,一段時間過後,大白菜就發酵了,這樣漬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開春。酸菜可做湯、填火鍋、做餡等食用。四季鮮菜已經擺上了普通人的餐桌上,但吃酸菜的習俗卻延續了下來,甚至夏天也漬酸菜吃。

第九怪

捉妖降魔神仙舞
農村偏遠落後,孩子們又很少上學,人們常常對科學的認識不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懶于田間勞動,就利用這一點以及對妖魔鬼怪的懼怕心理,自己裝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錢財。因此,人們在生病時,就以為是妖魔鬼怪附體,招了“沒臉的了”,於是,就請這樣的誣醫神漢,“大神”、“二神”或“幫兵”等一班人馬,連唱帶跳地給病人“跳大神兒”來驅魔降妖。
東北十大怪
事實上,“跳大神”實際是薩滿(巫師)的舞蹈,薩滿舞是巫師在祈神、祭禮、祛邪、治病等活動中所表演的舞蹈。滿族稱薩滿舞為“跳家神”或“燒旗香”,在表演的時候,薩滿腰間繫著長鈴,手持抓鼓或單鼓,在擊鼓擺鈴聲中,請各路神靈。請來神靈後(俗稱“神附體”),就要模擬所請之神的主要特徵,作為各路神靈的表演。比如:請來“虎神”,要竄跳、撲抓;請來“鷹神”,要擬鷹飛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氣氛中舞耍點燃的香火,這就表示已請來“金蒼之神”。
蒙古族稱薩滿舞為“博”、“博舞”。薩滿的神帽上有鷹的飾物,身穿帶有飄帶的裙,腰裡繫著九面銅鏡,用以顯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時候,法器用單面鼓,一名薩滿為主,另外兩名薩滿為他擊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鳥獸與各種精靈的動作,最後表演“耍鼓旋轉”。這就是“薩滿舞”,俗稱“跳大神”。

第十怪

煙囪砌在山牆外
有兩個說法,有的說是過去蓋房子砌磚的技術不夠高,如果煙囪從屋頂出去,下雨時雨水會沿著煙囪流進屋子裡,造成濕牆根等現象。於是人們為了避免這個麻煩,建造房屋時,把煙囪建在房山頭兒一側。另一種說法是,秋天收穫糧食的時候,為了貯存糧食而在房山頭建的糧食囤子,因為糧食囤子高,象個煙囪一樣。
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菸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三個原本是滿族人的三大怪,後來延伸到了整個東北。總之,這十大怪的出現或形成,主要原因是過去東北農村比較貧窮落後造成的。如今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農村人自己蓋樓房、燒暖氣、鋪地面的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種地不但是機械化,而且農活都是雇別人來乾。農村和城市人的生活差別越來越小,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而這十大怪也最終將慢慢成為歷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講給孩子們聽的笑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