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大集

李村大集

李村大集位於中國山東青島李村河灘,始建於1892年,距今約有120多年的歷史,每逢農曆二、七大集,大集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村大集
  • 外文名:暫無
  • 拼音:li cun da ji
  • 地區:李村河灘
  • 始建時間:1892年
  • 大集時間:每逢農曆二、七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前言,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跨國貿易,

前言

根據記載,早在明代後期李村就是聲名遠播的集市重鎮。它位居青島建制之初時的大陸中心點,雄居李村河中段。

歷史

李村大集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即墨縣誌》,其建置篇載:“市集,在鄉十二。李村,在縣南六十里”。據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屬鄉間12大集之一。 清同治《即墨縣誌》,對李村大集也有載錄。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縣內有城集4個,鄉集39個,李村大集為其中之一。至清朝末期,李村大集已形成繁榮一方、輻射百里的規模了。
清末至民國時期,大集以自由交易為主。交易的商品有糧食、海產品、手工製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交易品有本地自產的,也有產自外地的,還有煤油、火柴等洋貨。
民國十七年(1928年)《膠澳志》,對李村大集的交易情況有過記載。
據載,當時李村區有名的市集有李村、棗園、滄口、浮山所。流亭、華陰在即墨縣境,與李村區毗連,附近的膠州人也在此購買所需。
李村大集以逢二、逢七為集日,利用李村河的沙灘為臨時市場,其買賣之繁盛,可謂“首屈一指”,每年的72個集日,四面八方趕集的人,皆匯集於此,年均每次臨時賣店約1200家,魚類、雜貨、種子、古衣、錢攤、食物攤不計在內,其陳列物品的總值,每次不下9000元(銀元,下同)。當農事閒散時,又逢天氣晴朗,賣店可至1400家以上,物價總值可達萬元以上。德國人曾十數次對蒞會人數做過調查,平均每次計有22000人。日本人多次對大集主要陳列物品進行過統計,在日本人所著的《李村要覽》中,有每集日主要陳列品的平均總值,並說明了商品產地,如:小麥,1150元,屬城陽趙村產;棉紗900餘元,屬日本產;布匹800元(土布占4/10、洋布占6/10);茶葉700餘元,屬濰縣產;豆餅500元,屬滄口、流亭、大村莊產;總值在200元以上的,為海州產豌豆,大連產玉黍;總值在150元上下的,為海州產黃豆,李村產高粱、地瓜乾,宋哥莊產柳條筐,上海運來的火柴;在百元以上的,有泰安、萊蕪芝麻,上海粗紙,安丘葦笠,趙村粟米等。
德占時的李村大集德占時的李村大集
統計的其他物品還有即墨黃酒,李村豬肉,外洋煤油,上海棉花,嶗山松柴,樂安炕席,平度雞蛋,下莊陶器。更有靴釘鐵鍋笤帚竹簍,木扒、鋤柄、鍋蓋、箢斗等等。加上沙子口、滄口運來的海產品,李村大集全年陳列總值不下70萬元,按交易3成計,交易額可至21萬元。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大集物品以農產品、日用品為主,品種相當豐富,也反映出大集的熱鬧紅火。另外,從日本人過細的統計中表明,其欲從經濟上統治中國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1930~1940年代,李村大集按貨類分市,如糧食市,布匹市,雜貨市,魚肉市,條貨市,豬市等。由於戰火紛擾,蒞市人數比德占時期大幅下降,每集日約有三千到五千人,集上同行挨近設攤陳列物品,總值在萬元左右,成交額在500~1000元間。40年代末,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貨源奇缺,物價飛漲。僅1948年8月統計:鹽每市斤10萬元(法幣,下同),玉米每市斤44萬元,豬肉每市斤360萬元,後又相繼幾倍、幾十倍地增長,造成大集蕭條。

傳承與發展

1950年代初,社會安定,物價低廉,大集年成交額在百萬元左右,並呈逐年上升之勢。1954年起,糧油實行統購統銷,自由交易被限制,大集貿易額略有下降。1958年,受極“左”思潮影響,農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業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種明顯減少,並一度被冷落,由李村河底遷至河上。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自由市場重新恢復,農副產品及家庭加工產品上市,李村大集又活躍起來,但交易品種有限,比較單調,交易額與5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1963年,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大集交易額逐年上升。70年代,集市搬到了李村廣場,即今商貿中心所在地。1978年改革開放後,農村體制改革,農民收入增加,李村及周邊城鄉購買力提高,李村大集進入了繁盛時期。
以前人們趕集,主要為吃,口糧交易頗盛,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大集物品的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90年代,政府對集市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河南岸硬化了地面,設立了台式攤點,闢為海產品市,為固定攤點,並改為全日市場。河北岸全線建設了2層樓房,部分攤點退河進室,同時也吸引了更多行業參與集市經營。

現狀

進入21世紀,政府又投入百萬元對大集進行改造,用花崗岩大理石鋪設地面1萬多平方米,集市環境得到更大改善。李村大集已發展成為綜合性市場,攤位設於李村河底及兩岸,東至東李村,西至楊哥莊,南北百餘米,東西綿延3公里,盤地500多畝。集市被3座橋樑自然劃分,闢為4大地段,每段北岸正對應1村。自東向西,東李段為汽車、機車交易市,每集上市車輛2000餘輛,汽車、機車各半。東北莊段主要是服裝市、鞋帽市、舊貨市,約有攤位600個。河北段為固定市,設有大棚,主要經營蔬菜,海鮮,糧食,肉類產品,攤位400餘個。楊哥莊段主要有花鳥市,農產品市,木材市,日用品市,腳踏車市,攤位達千餘。除河北段為固定市外,其他3段皆為集市場所,集日逢二排七,為露天市。整個大集年交易額達2個多億元。李村大集歷史悠久,聲名遠播,輻射面遍及青島市7區5市,濰坊、安丘、壽光、日照等地也參與李村集交易。近一兩年,陝西人,東北人,甚至韓國人,也將生意做到了大集上。除去天氣影響外,集集火爆。
青島李村大集一瞥青島李村大集一瞥
特別是每年臘月的幾個年集,大集上人山人海,趕集人群摩肩接踵,有時幾近耳鬢相摩。集市物品琳琅滿目,大到幾十萬元的小轎車,小到針頭線腦碗筷杯勺,應有盡有。大集氣氛興盛火爆,熱鬧非凡,一派喜氣繁忙景象。一個集日的人流量可達數萬人,上市攤位達到1萬多個。
對聯市里,寫滿吉言的大紅對聯一排接一排,沿東西河道一溜掛起,形成一條條長卷;地攤上擺滿五顏六色的過門帖;方方正正的大“福”字,四角襯著“富貴吉祥”、“年年有餘”燙金字,格外顯眼。從遠處望去,對聯市里紅紅火火,自成一景。
花市里,一片段預告團錦簇、奼紫嫣紅。茶花杜鵑花海棠君子蘭瓜葉菊……文雅的,鮮艷的,有名氣的,平凡的,應季的,不應季的,都被花農催著趕著,盛開到了大集上。到花市的人,你一盆、我一盆,鮮花映著笑臉,那份喜興,那份熱烈,讓人看著也頓生暢快。上市花卉有從本地城陽、枯桃等地運來的,也有從廣東、安徽等南方各省市販運而來的。
燈籠市里,大多是牽子攜孫的人。不一會,小孩的手上就會擎上一盞燈籠,有“年年有餘”雙魚燈,有“萬事勝意”宮燈,還有各式花燈。小孩另一隻手上再拿上幾包小禮花,就會心滿意足往家趕了。近幾年,城區禁售禁放煙花爆竹,原來興盛的鞭炮市便隨之消失,讓一些“鞭迷”多少有些失落。
李村大集
鳥市里,畫眉八哥、翠鳥、鸚鵡、黃鸝……鳥聲啾啾,婉轉清脆。來這裡的一般以男性居多。金魚市里,烏黑的墨龍,大紅的溜金,還有鶴頂紅、紅鼓眼、瑩球,一拉溜用藍塑膠盆盛著,水清魚紅盆底藍,煞是好看,買上幾條,裝飾過年的家,別有一番情趣。
李村大集上,有很多小吃,最讓趕集人割捨不下的是脂渣火燒,大鐵鍋里的脂渣冒著熱氣,2元錢舀1碗,加1把蔥段和香菜末,香噴噴的,再來兩個火燒、1瓶啤酒,圍著小桌又吃又喝,趕集的疲憊立時消除。這種小吃雖然已經有幾十年了,但很多人就是衝著這種“味”來的。在西橋下,一位李姓婦女做這一生意已經多年了,她說她每集要煮40斤脂渣,能出300~400碗,算來生意還是相當可觀的。來這裡消費的,以販運水果蔬菜的小販為主,他們大多來自偏遠農村。
現在,很多外地人把他們當地的風味小吃搬到了李村大集上。大西北的清真羊肉泡饃,韓國的狗肉冷麵,陝西的大刀涼皮朝鮮打糕,東北大麻花。這裡面有行商,也有坐商,南腔北調,好不熱鬧。一位莒縣薛姓男子,常年賣大鍋盔(餅),這是沂蒙山地區有名的主食,每斤一塊五,厚厚的大鍋盔每集能賣出200斤,他在李村、西流莊、浮山所、夏莊、流亭這5個集當中輪流趕,集集不落,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像這樣在幾個集之間輪流趕的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村集上很多流動商販都屬這種情況。
如今,城鎮居民對海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李村眾多酒樓飯店的興起,加大了海產品的消費量,一度使李村的海產品價格高於其他市內三區。一年四季,大集都有活海鮮,日照的螃蟹、沙子口的立蝦、紅島蛤蜊以及威海、王哥莊等地的八帶?、蝦虎,還有新鮮的刀魚鮁魚魷魚、鯧魚等,海產品品種不下百餘個。乾海鮮有海參、魚翅海米、魷魚、干貝、蛤蜊肉、銀魚、烏魚,等等,品種有30多個。
李村大集
大集上的水果市也是一年四季都繁盛,福建的芒果,海南的香蕉鳳梨,新疆的哈密瓜,還有荔枝、柚子等等,除了這些“南果”,相當多品種的水果產自本地,桃子、櫻桃、草莓、蘋果、梨、杏、葡萄等,有時令的,也有反季的,這些一般來自城陽嶗山等周邊郊區,還有膠南、膠州、萊西平度即墨等地。上市水果品種在100多個。蔬菜品種也相當豐富,四季有鮮菜。
大集的糧食市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糧食交易以地瓜乾、玉米等粗糧為主,以後逐年發生變化。現在,大集的糧食品種有30多個,主要產自東北地區,有大米、小米、黑香米糙米、玉米,有大豆、豌豆、紅小豆、雪豆、黑豆,有大麥、高粱、花生等。由於居民副食品需求加大,糧食需求減少,所以糧食市的交易與其他品類相比,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李村大集巨大的消費群帶動了李村商業的迅速發展。目前,李村早已成為青島地區北部的商業中心。大集與李村眾多的大型商場超市,還有林林總總的商家店鋪,相互補充,互為協調,並逐漸形成了各自的主流消費群。
李村大集為繁榮一方經濟,方便居民生活,增加稅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4月,李村大集搬遷工程啟動,2016年6月底完成業戶搬遷,7月1日新李村大集正式開業,目前,800餘戶“天天市”業戶已在新址安心經營,1000餘家臨時趕集業戶也已習慣了新址,新李村大集漸成氣候。

跨國貿易

做土產生意的胡寶洗大爺說,近幾年集上的突出變化是,青島的外國人也來趕集了。據了解,改革開放後,外國人在青單純旅遊的越來越少了,許多洋人來青島,就是直奔青島的民俗和土特產。李滄市場管理中心的王吉旭主任告訴我們:“2002年的時候,日本就有一個商務考察團專程來對李村集進行了商務考察,購買了大批貨物。今年春節前,還有200多韓國商人,在李村大集上擺出了食品、衣服、裝飾品等50多個攤位。”市場的“國外貿易”,也為“李村大集”抹上了些許亮色。王鐸李剛現在規模盛大的李村大集。
李村大集熱鬧場景李村大集熱鬧場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