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坑村(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李坑村)

李坑村(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李坑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坑村位於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是千年舊寨,相傳是李氏的舊居所,現居彭氏,舊寨村落至今完好。是典型的客家發祥地樣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揭西縣
  • 地理位置:廣東揭西縣五雲鎮
所處位置,歷史,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社會,經濟,文化,交通,旅遊,地圖信息,

所處位置

李坑村位於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處於北回歸線附近,是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村里民風淳樸,是典型的客家村落。

歷史

李坑是有著千年歷史的舊寨,相傳原先居住李氏,600多年前彭仲可協兩子川叟、存耕遷入,明中期六世埜逸公子孫於李坑建成彭氏宗祠。整個李坑舊寨是典形的客家半圍屋狀,新居環繞四周,舊居依然完好。明代嘉靖到萬曆年時期海陸豐地區連續24年因民間起義,義軍搶掠富人,李坑深受其害,僅在公元1567年,李坑發生大戰,就死了300多人。而後立成寨,四周建成圍房,圍牆和荊棘牆。形成了現在的李坑寨,東西有二門,東門曰萬昌樓,西六曰重光樓。是進入李坑的必要通道。
李坑在以前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附近 上砂鎮的主要通道,所以古時李坑很繁華,飯館、客棧林立。在1860年前後,李坑人外出淘金為主,其中到泰國和馬來西亞淘金最為多,李坑人淘金髮家致富者眾,故有“李坑金砂”的美稱。
而李坑附近人才濟濟,在清乾隆年間,李坑附近同一時期的舉人就有九位之多,若在李坑敲銅鑼,則九位舉人的家中都可以聽到,故有“一聲九舉”之美譽!與李坑接連的下崗村,出了一位進士以修黃河出名,受得封賞,故有”下崗黃銀“之稱!
清中後期馬來西亞南方共和國(蘭芳大統治共和國)建 立,今梅州市梅縣區人為領導人,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客家話為官方語言,作為梅州客家人的李坑人亦開始外遷到婆羅洲,至共和國覆滅,李坑人依然不斷外遷至砂撈越淘金,並建立了帽山共和國。至道光年間,李坑以金砂聞名於世,而原居於李坑的彭人不斷外遷,成為了海豐、陸豐、廣州各地的發源地,用淘回來的金錢外出做生意,遷往省城、縣城。李坑則是從周邊村落遷來補充人口。
彭氏族譜彭氏族譜
李坑村
李坑村

地理環境

李坑處於北回歸線附近,是亞熱帶氣候,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有山塘一座,水力電站一座。動植物資源豐富,古時虎患嚴重,現今野生動植物品類繁多!

行政區劃

李坑村現屬於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明代時屬於海豐縣,清屬陸豐縣,一九六五年屬於揭西縣。舊時是潮惠嘉三府交匯之地,現是五華 揭西 陸河三縣交匯之地。李坑包括:下壩(榕樹下)、龍頸、崗頭埔、廳下門、下塘頭、石溜腦、背頭嶺等處。
李坑村

社會

境內客家人居住了600年的歷史,民風淳樸,因為全部彭氏,所以家家等同親戚,互往慎密。主要災難發生在明代中期,清代1857年因馬 來西亞古晉石隆門抗英事件,死傷慎重,倒置不少居民外遷海豐、惠州等地!民國時飢年較多,人多地少的李坑,亦是一片譁然。

經濟

境內居民以生意及務工為主,因山多地少,農業並不發達,嘗從詩書而外出成名者眾。

文化

境內居住的彭人源於江西,客家人自古好學,在祠堂做教所是傳統,從李坑彭氏宗祠舊有匾額上看,”文魁“、“進士”均有。地方上延習傳統的五餐,即是除了正常三餐外,還在中間加上兩餐客家擂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李坑的真實寫照。村中彭人均以輩分論居。
客家擂茶客家擂茶
客家米呈客家米呈

交通

李坑舊是通往鄰鎮的要道,現在只是附近村落的過道,兩條村落要道可以方便快捷通往附近村落。

旅遊

李坑及周邊有古建築做為百姓遊玩之地:石山橋、會仙橋、文昌宮、大聖爺宮、土地伯宮、石觀音、九廳十八井、彭氏宗祠、李坑舊寨、重光門、萬昌樓、山塘、尚陂橋
李坑村(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李坑村)
李坑村(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李坑村)

地圖信息

地址:揭陽市揭西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