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清代以前,清代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後,行政區劃,區劃沿革,行政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林業資源,藥材資源,礦產資源,風力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現任領導,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醫療,城鎮建設,歷史文化,名稱來歷,宗教信仰,飲食文化,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概況,景點,榮譽,
歷史沿革
清代以前
木蘭縣建制前,隸屬呼蘭廳管轄。粗分為大木蘭達、小木蘭達兩段,無明確行政區劃。
漢末,挹婁族興起,境內屬挹婁西境。
魏晉時期,北夫
余之裔在夫余國故地建寇漫汗國,境內遂屬其轄。
唐代,黑龍江地區納入唐朝版圖,改治
黑水都督府,境內遂為其轄地。
五代,耶律阿保機於建立遼朝,原黑水鞨靺歸遼,境內歸東京道術甲部所轄。
宋代,
完顏阿骨打建金滅遼,境內屬金國上京會寧府(
阿城)所轄。金轄地被韃靼占領後,境內便成為成吉思汗幼弟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
永樂五年(1408年),設定木蘭河衛,亦稱哈夫衛。
清代時期
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
寧古塔將軍統領境內軍政事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曾設黑龍江將軍衙門,境內遂屬其轄。
同治元年(1862年)呼蘭城守尉下設呼蘭廳(
巴彥縣),境內遂為其屬地。
光緒五年(1879年)改呼蘭城守尉為呼蘭副都統,境內仍歸其轄治。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東興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巴彥蘇蘇旗營協領遷至東興鎮,置協領公署,歸呼蘭副都統管轄。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副都統升呼蘭廳為
呼蘭府,移治呼蘭,而於原呼蘭廳治設巴彥州,隸屬呼蘭府,將蒙古爾山(蒙古山)以東大、小木蘭達、白楊木河一帶從巴彥州劃出,置木蘭縣,與
東興鎮均隸屬巴彥州。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東興鎮協領公署,屬旗營制,分鑲紅,鑲白兩旗,下轄6佐42屯。區域含現在的東興鎮和滿天、建國、東風3個鄉全部,新民鄉、大貴鎮的東半部地方。同年木蘭建制。初,簡劃為西、東、北3鄉,共有村屯258個。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將軍,改行省制,木蘭為黑龍江轄境。
宣統元年(1909年),縣城由小石頭河遷至現址,全縣劃分為5個行政區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撤東興鎮協領公署,劃歸木蘭縣管轄,行政區劃仍沿清制。
民國二年(1913年),成立木蘭縣公署,歸黑龍江省綏蘭道管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置東興設治局,脫離木蘭縣,歸綏蘭道直轄,東興鎮設立東興設治局,廢除旗、佐制,改為區、村制,劃為5個區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木蘭縣、東興設治局直屬黑龍江轄治。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9月,日軍占領木蘭,建立偽縣公署,為偽黑龍江省公署管轄,偽縣公署為強化法西斯統治,推行保甲制,其行政區劃。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撤東興設治局,建
東興縣(丁等縣)。實行保甲行政區劃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木蘭、東興兩縣均劃歸
濱江省轄治。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偽滿康德6年),廢保甲制,實行街村制,各保甲改為村、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9月6日,
李兆麟將軍派抗聯將士
陳德山、趙連升、何有才抵木蘭,進行建黨、建軍、建政工作。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木蘭、東興兩縣相繼解放,分別建立民主政府。兩縣歸
松江省哈北專區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東興縣併入木蘭縣,歸松江省哈北專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49年,成立木蘭縣人民政府,為松江省政府直轄;1954年8月,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木蘭由黑龍江省直轄;1955年,為木蘭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3月,木蘭縣劃歸
綏化地區管轄;1958年8月,木蘭縣改屬
松花江地區管轄;1960年5月,木蘭縣劃歸哈爾濱市轄;1965年6月歸松花江地區管轄;1967年7月,成立木蘭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為松花江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11月,木蘭縣改屬松花江地區
行政公署管轄;1980年9月,恢復木蘭縣人民政府;1997年,松花江地區行政公署與哈爾濱市合併,劃歸
哈爾濱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6年1月,木蘭解放,縣民運工作委員會將全縣劃為街市、城垣、利東、柳石、大貴5個行政區。1946年2月,東興解放,縣民運工作委員會將東興也劃為一區(城區)、二區(新民)、三區(姜家崗)、四區(滿天)、五區(大營)5個行政區。
1947年11月,東興縣併入木蘭縣後,全縣劃為9個區:街市區(木蘭鎮全部)、東興區(東興鎮全部)、城西區(吉興鄉全部)、城東區(五站鄉全部、建國鄉南部)、柳石區(柳河鎮、石河鄉全部)、利東區(利東鎮、東風鄉全部、建國鄉北部)、大貴區(大貴鎮、龍江鄉全部)、新民區(新民、新勝鄉全部)、滿天區(滿天鄉全部)。
1950年10月,按松江省政府規定,將9個區按順序稱呼:一區(街市區)轄4個街道,二區(東興區)轄7個村、4個街道,三區(城西區)轄12個村,四區(城東區)轄15個村,五區(柳石區)轄21個村,六區(利東區)轄17個村,七區(大貴區)轄14個村,八區(新民區)轄12個村,九區(滿天區)轄9個村。
1956年,實行小鄉制,將9個區劃分為21個鄉,1個鎮。
1958年3月,將21鄉1鎮,又重新劃歸8鄉1鎮(即原9個區)。同年8月,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將8鄉1鎮改為9個人民公社。
1961年,將柳石公社分為柳河、石河兩個公社,全縣共10個公社。
1962年,新民公社劃分為新民、新勝兩個公社,將興隆公社分為五站、建國兩個公社,全縣共12公社。
1972年,將利東公社分為利東、東風兩個公社,全縣共13個公社。
1975年,將大貴公社分為宏大、龍江兩個公社,全縣共14個公社。
1980年,東興公社改稱東興鎮人民政府,其餘13個公社改稱經濟管理委員會。至1981年末下轄164個大隊,814個生產隊。其區劃名稱。
1982年開始,先後將12個公社改為12個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襯、屯。
1984年,木蘭鎮改稱木蘭鎮人民政府,柳河鄉、利東鄉、火貴鄉改為鎮建制。至此,全縣有5個鎮、9個鄉、169村、400屯、11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劃分
截至2005年末,木蘭縣轄6個鎮、2個鄉:木蘭鎮、東興鎮、大貴鎮、利東鎮、柳河鎮、新民鎮、建國鄉、吉興鄉。86個行政村(少數民族村3個),400個自然屯。木蘭鎮是縣政府所在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木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北岸。自東經127°3′至128°18′,自北緯45°54′至46°36′,大體呈長方形,西以大黃泥河為界,與巴彥縣毗連,東以二道河子為界,與通河縣為鄰,南以松花江為界與賓縣相望,北以青峰嶺與慶安縣接壤。轄域南北長77公里,東西寬60公里,總面積為3 6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木蘭縣全境三面環山,大體呈北高南低的地勢走向。北、東、西三面被低山及丘陵圍繞著;中西部為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向西延伸到巴彥縣境內。東北部盆地的低山區,是境內最高地勢區,南部的沿江地帶地勢最低,地處五站鄉王家屯附近的松花江灘地,海拔高程僅107米。境內有大小山峰50座,小
興安嶺余脈從東北入境,蒙古山脈從西入境,最高峰摩雲頂子海拔961米。
木蘭縣地處
小興安嶺南麓,為半山區。境內地層複雜,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受小興安嶺褶皺山帶及松嫩凹陷帶的東部邊緣斷裂作用影響,火成岩侵入活動有多次。地層分為二迭、朱羅、白堊系、第三、第四紀等結構。木蘭縣境內各類地貌,明顯地反映地貌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中內外力的互相作用。
水文
木蘭境內天然水資源儲量和可利用水資源儲量充足,為豐水區。松花江流經木蘭縣全境74.4公里。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均屬
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流長110公里的木蘭達河和流長58公里的
白楊木河。水域面積6.5萬畝,水資源總量為9.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為6.6億立方米,地下水為3.09億立方米。可利用資源為2.3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為1.22億立方米,地下水為1.16億立方米。
氣候特徵
木蘭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在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之下,氣候寒冷、乾燥;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的影響,降水集中,氣候溫熱,濕度大,日照長。春秋兩季是冬、夏風交替的過渡季節,天氣多變,春風大,降水少,易發生乾旱。秋季氣溫急降,常有寒潮出現,霜凍發生。木蘭縣氣候具有冬寒、春旱、夏雨多、秋霜早的特點。加之縣境呈帶形,受複雜的自然環境制約,南北氣候有所差異。
全縣年平均無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42小時。年平均氣溫1~3℃之間,南北相差2~3℃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2.3℃,極端最低氣溫-4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2.6℃,極端最高氣溫35.5℃。全縣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2600℃,屬黑龍江省第二、三積溫帶。北部山區雨量較多,南部平原雨量較少。全年平均降水量596.2毫米,南北部年平均相差87.9毫米。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木蘭縣有國有、集體林場6個,有林面積6.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409萬立方米,年林木採伐量2萬立方米。國有森工系統雙豐、興隆兩個林業局4個林場在木蘭縣境內,林業總面積252萬畝(非縣屬部分136萬畝),有林地面積186萬畝(其中天然林169.3萬畝,人工林17.3萬畝),森林蓄積量1000萬立方米,年林木採伐量2萬立方米。
藥材資源
礦產資源
木蘭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有:
鐵礦、
煤炭、石黑、
矽石、
珍珠岩、
黑耀岩、
膨潤土、
泥炭、
礦泉水、
紅柱石、
瑩石、各種花崗岩飾面石材、金、銅、鐵、鉬等,尤以花崗岩飾面石材較為豐富,花色品種達12種以上。其中角閃輝長岩:1994年經省地質一大隊詳查,C+D級礦石儲量411萬立方米,C+D級荒料儲量88萬立方米,荒料率21%;灰白色花崗岩:礦石儲量320萬立方米,荒料儲量60萬立方米,荒料率30%,並有三級砂石公路直達礦山。
風力資源
蒙古山位於木蘭縣境內中心位置,太平洋暖風和西伯利亞寒風交替穿越此處,一年四季風速較高,年平均風速為7.62米/秒,風力資源充沛。自2003年起開發風力資源,在蒙古山山脊上安了20颱風力發電機機組,到2008年8月末累計發電9800萬千瓦時,年創產值1500萬元。
水資源
1993年10月省地質勘察設計院對泉水進行調查評價,1994年11月,省礦泉水技術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1994年12月30日, 國家飲用天然泉水技術評審組複審通過。該礦泉水色度<3°,混濁度<3°,無嗅無味,清澈透明,口感清涼純正。水中含偏矽酸50.73—54.60毫克/升,含鍶0.418—0.640毫克/升,各種限量指標、污染指標、微生物指標均符合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87)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限量標準。泉水日湧出量79.2-85.44立方米。枯水期最小湧水量79.2立方米/日。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木蘭縣總人口為26.5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7.83萬人,全縣城鎮化水平為27.81%。與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地區的城鎮化平均水平差距較大。縣域平均人口密度較低,全縣人口密度為83人/km2。
2007年據木蘭縣公安局統計全縣總戶數為81348戶,共267263人。
2010年11月1日木蘭縣進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共277685人。
2012年為98280戶共276982人。
民族
現任領導
代縣長:王忠勛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木蘭縣地區生產總值為3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一、二、三產分別實現12.9億元、8.1億元、17.8億元,年均增長8.6%、16.8%、16.6%;全口徑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到2.18億元,年均增長21.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2.7億元,年均增長3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8億元,年均增長1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081元,年均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177元,年均增長13.7%。
2016年,木蘭縣地區生產總值為813797萬元,同比上年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260694萬元,同比上年增長8.1%,第二產業實現88453萬元,同比上年負增長-8.5%,第三產業實現464650萬元,同比上年增長6.9%。
第一產業
1984年,木蘭縣農業總產值934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1.1%,比1949年增長了3.24倍。由於注重發展水田,興辦了"五小"工程,整頓了以
香磨山水庫為主的13座中、小型水庫灌溉配套工程,採用了旱育稀植和拋秧新技術,使水田面積不斷擴大,至1985年已發展到23.12萬畝,占木蘭縣總耕地面積的23.17%,水稻總產量達1.25億斤,平均畝產525斤。
2007年,木蘭縣內耕地面積14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30%。大豆面積49萬畝,產量3.8萬噸;水稻面積49萬畝,產量20萬噸;玉米面積34萬畝,產量11萬噸。80%水田靠天然水自流灌溉。
2010年農業生產總值實現21.3億元,年均增長8.3%;農業增加值實現12.9億元,年均增長8.6%。戰勝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總產量由7.4億斤增加到9.9億斤,連續5年實現增產增收。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3個土地整理項目和10項水利工程建設,田間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0%。畜牧業產值預計實現5.1億元,比2006年增長40.9%。
2016年,木蘭縣農業實現303162萬元,同比上年增長9.1%。
第二產業
1985年,木蘭縣工業產值達4592萬元,按不變價折算,比1949年增長67.7倍。在此期間,工農業總產值比重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1949年工業產值只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2%,1985年工業產值已占工農業總產值36%。
1985年,木蘭縣有18種工業門類,企業,達424家。其中,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136家(重工業占43%,輕工業占57%),個體工業288家(重工業占1.4%,輕工業占98.6%)。
2010年全口徑工業增加值預計實現7.97億元,年均增長1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6億元,年均增長11%。積極向省、市申報新型工業化、科技產業化項目67個,幫助企業協調資金9300萬元。完成工業技改投資5.8億元。現代農業園區2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區實現“五通一平”。
2010年,跟蹤洽談核電、風電等大項目21個,協定簽約資金11.4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03億元。
2016年,木蘭縣工業總產值實現89815萬元,同比上年負增長16.6%。
第三產業
2010年木蘭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8億元,年均增長16.9%。
2015年,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35萬元完成了香磨山景區水沖式廁所項目建設;香磨山景區擴道工程推進順利,一期投資50萬元,加寬水泥路面2248平方米,維修破損路面1135米;對三門徐屯至雞冠山景區路面實施勘察測量工作,預計硬化13.5公里,10月完工。
交通運輸
木蘭縣城距省會城市哈爾濱128公里,已融入哈爾濱1小時經濟圈。南有
松花江水路運輸線,過境74.4公里;北有森林鐵路,過境46公里;哈(爾濱)—蘿(北)省級公路橫穿東西,過境59.8公里;木(蘭)慶(安)縣級公路縱貫南北,過境90公里;木蘭縣有鄉級公路159公里。
哈肇公路硬化升級工程2011年10月竣工通車,東西貫穿全境,西接哈爾濱,東連俄羅斯;已硬化升級竣工通車的木慶公路和504公路,縱貫南北,北連慶安縣,南接哈同公路。
社會事業
教育
1985年,全縣幼兒班4 720個,兒童13 748人;有國小315所,學生33 538人,中學有20所(初高中),學生13 280人。
2005年全縣共有各類普通中學17所、職業技術中學1所、國小校113所、幼稚園25所,如幼教中心、進修學校、木蘭一中、木蘭二中、木蘭高級中學、職業高中、特殊教育學校、兆麟國小、建設國小、人民國小、民主國小等教育機構。
2010年新建和維修校舍5萬平方米,招聘教師100名。
2016年,十二五”期間,新建校舍26944平方米,維修校舍52707平方米,共15所學校完成了標準化學校建設。
醫療
2005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2個,其中各類醫院三個,共有醫療床位467張,縣、鄉、村三級醫療網路進一步完善。2010年投入1278萬元新建和維修縣人民醫院等醫療基礎設施。
城鎮建設
2010年完成木蘭鎮建設發展總體規劃。投入2965萬元完成振興大街、中心路等7條街路改造升級工程,鎮內主次幹路、中心廣場、縣標廣場、金蘭公園全面更新升級。投資420萬元完成北城壕治理一期工程,成為鎮內又一靚麗景觀。全縣新建住宅小區40萬平方米。萬噸東水源工程投入使用,完成供熱管網改造和設備更新,完成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完成縣公路客運站升級改造。東興、柳河等中心鎮改造成效明顯,民眾生產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木蘭縣取名於木蘭境內之木蘭達河。對於木蘭之涵義,《黑龍江志稿·地理志》云:木蘭,蒙古語,江也;答,滿語源也。《呼蘭府志》卷一載:木蘭達為索倫語“阿穆塔哈”之譯音,謂打牲也。另說:木蘭,滿語圍場也,或哨鹿之意。“索倫”是黑龍江少數民族的總稱,不是一個民族,而黑龍江又是
女真人的發祥地。所以索倫語亦應理解為滿語。即滿語謂哨鹿日木蘭,圍場為哨鹿之所,故以得名。
宗教信仰
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寺院有龍泉寺、香集寺、慈航寺、地藏寺等。1985年,木蘭鎮內有1名老尼姑設定了觀音堂,發展20餘名信徒進行佛教活動。
民國14年(1925年),伊斯蘭教傳入東興縣。1932年(偽滿大同元年),伊斯蘭教隨著回民的遷入傳入木蘭縣。無教務組織,亦無禮拜堂,只在宰殺牲禮時請主持參加。木蘭縣伊斯蘭教民以東興滇為最多。
飲食文化
居民喜吃菠菜、韭菜、小白菜、生菜,夏秋吃黃瓜、豆角、西紅柿、茄子、辣椒、角瓜、窩瓜等。冬儲大白菜、蘿蔔、土豆,醃製酸菜、大醬、糖面醬。蔥、蒜則常年不斷。此外,還有雞,魚、肉、蛋和豆製品。漢、滿族喜食豬、羊、牛肉,回族只食牛、羊肉。朝鮮族則喜食狗肉。
地方特產
蘭縣野生可食植物資源豐富,山野菜類有猴腿、柳蒿芽、剌嫩芽、蕨菜等30種;食用菌類有黑木耳、榛蘑、松樹蘑、猴頭等十餘種;堅果類有山核桃、松籽、榛子等。
其他特產香磨山鰱魚、白松大馬哈魚、
三鮮鹿茸羹、木蘭大豆、香磨山大米、哈埠龍菜、木蘭刺五加、木蘭五味子、達河柳製品、藍藝地毯。
風景名勝
概況
木蘭縣有“六點一線”(六點:香磨山景區、雞冠山景區、蒙古山景區、駱駝峰景區、白楊木景區、木蘭鎮休閒遊;一線:金蘭公園沿江景觀帶)旅遊發展格局。其中香磨山景區在2001年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駱駝砬子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景點
雞冠山(又稱佛期享山)景區,位於木蘭縣建國鄉境內,距縣城35公里,景區由大雞冠砬子、小雞冠砬子、片砬子、轉山子四座主要山峰組成,總面積30平方公里。
白楊木水庫位於木蘭縣建國鄉北興隆林業局施業區內,距縣城26公里,林地面積2000公頃,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8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63.5%。水庫規模為中型水庫,大壩高15.8米,壩長800米,壩頂寬6米,設路燈柱20個,壩頂有通車功能,起閉塔為仿古建築風格。
慈航寺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000平方米,於2000年8月12日開光,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山門殿、天王殿、
觀音殿、地藏殿,供奉著
如來佛祖、彌勒佛、
四大天王、兩大金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和十八羅漢等
銅佛像。此外,寺院建築還有鐘樓、
鼓樓、齋堂、寮房、
東西配殿等。
禪淨寺前身為慈航古寺,始建於1919年,1993年6月更名為禪淨寺。寺院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
鐘鼓樓、寮房和山門等。
駱駝峰景區位於木蘭縣龍江鄉西部、石河鄉北部,西與巴彥龍泉鎮毗鄰,距縣城55公里。主峰海拔540米,東西兩峰相距1000餘米,因遠望如駱駝背上的駝峰而得名。山中風景四季各異,其古樸典雅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各具特色。黑龍江省林業廳1993年正式立項,在此建立森林公園。
該
古城遺址位於蒙古山南部一個較孤立而又平坦的山丘之上。古城因所處山峰而得名,又稱“蒙古爾山寨”。古城呈不規則圓形,周長1180米,城內有半地穴式房址100餘座,另有一處寮址。此城應建於1092年前,為遼代至明代的四朝古城。蒙古爾山寨於1999年1月10日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冰湖位於蒙古山的北坡,面積約100平方米,由山中的
清溪匯聚而成,冬季冰層重疊,下面流水潺潺。
榮譽
全國文明小城鎮示範點
全國文化先進縣
全國農業生態縣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
國家商品糧生產基礎縣
國家綠色優質水稻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