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吉興鄉名源於駐地吉興村名。清末民初,吉興鄉一帶屬木蘭縣第一區和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分隸城區保和利東保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11月,隸屬城西區管轄,1950年10月改隸第三區。1956年春,撤區劃鄉,分設吉興、南利東、公義3個鄉。1958年3月,將3鄉合併為吉興鄉,同年9月改稱紅星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為吉興公社。1984年春,改為吉興鄉。
經濟社會
2007~2012年糧食總產量五年累計2.4萬噸,是“十一五”前的1.2 倍;農業生產總值五年累計5.17億元,是“十一五”前的2.4倍;農民人均收入6344元,是“十一五”前的1.5倍。幾年來,全鄉狠抓春秋倒田整地工作,秋季年深松整地面積可達2萬餘畝。實施水稻育苗插秧示範推廣項目,年推廣水稻鋼架大棚300餘棟,優質品種率達到98%,全鄉基本上消滅了小棚育苗。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新增90馬力以上大型農用拖拉車近20餘台,各類收割機、插秧機百台以上,成立了紅豐農機合作社。強化畜牧業生產,黃肉牛、生豬、肉雞存欄量逐年提高,牧業總產值五年累計1.06 億元,是“十一五”前的2.9倍。調整農村產業化結構,烤菸、萬壽菊、馬玲薯、粘甜玉米、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積極開展綠化造林工作,哈肇路綠化帶成功建設,綠化村屯道路50多公里,綠化屯圍十個自然屯。加強防汛抗旱工作,確保了不發生較大的洪澇災害。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力度,年轉移6000餘人。
2007~2012五年,是吉興新農村建設成果突出,鄉村面貌顯著變化的五年。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補貼,一事一議獎勵、扶貧開發、通村公路、人畜飲水等政策,全鄉統籌安排,科學規劃,確保了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道路建設明顯加快,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的任務、通屯水泥路率達88%,屯內道路硬化率達75%。農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結合全縣城鄉環境整治工作共清理邊溝18.68萬延長米,新建改建水泥、紅磚邊溝2100延長米,水泥圍欄 10600延長米。新建村級活動場所9處,泥草房改造220餘戶,新建休閒廣場二處,木慶路過境路段得到徹底改造。人畜飲水環境明顯改善,70%的自然屯能已經吃上自來水。農民素質明顯提升,各村都配備了電腦、投影儀,建立了圖書室、衛生所,部分村有自己的文化大院。紅豐村、五棵樹村、吉興村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這五年,是吉興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惠民政策落實最多的五年。我們把改善民生、保持穩定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堅持為民眾辦好事,做實事,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進程。全面實施惠家工程,落實計畫生育政策,兌現獨生子女父母獎勵費的954人,婚育排查率達到100%。加強硬體建設,投入40多萬元擴建了鄉計畫生育服務站,完善了11個檢查服務室。社會保障工作開展順利。成立公共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享受農村低保政策的人數達到了 854人,享受五保戶政策的達到了98人。健全疫病體系,有效地控制了豬藍耳病,羊布病等畜禽疫病。全力抓好安全穩定工作,積極接待來信來訪,認真化解矛盾,加大安全檢查的力度,保持了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糧食綜合補貼,家電下鄉等惠民政策全部落實。農村經濟管理進一步加強,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資委託代理”工作全面開展。鄉村兩級債務得到有效化解。
是吉興幹部能力明顯提升,制度建設得到全面加強的五年。建立了鄉村幹部績效考核制度,全面推進政務和村務公開。進一步完善了內部管理制度,工作效能和工作作風明顯改進。認真落實《廉政準則》的各項規定,深入開展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提高了鄉村領導幹部的廉潔意識。
我們堅持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開展政府工作,認真落實縣委確立的重大戰略決策和工作部署,雷厲風行,一抓到底,全力推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
地圖信息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吉興鄉委(慶木公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