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置。
雍正十二年建呼蘭城(1734年)。
清同治元年(1862年),設定呼蘭廳,初駐今呼蘭城(哈爾濱市呼蘭區)。
清同治三年(1864年)移駐巴彥蘇蘇(今哈爾濱市巴彥縣巴彥鎮)。
清光緒五年設呼蘭副都統
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呼蘭廳升改呼蘭府,移駐呼蘭城(1878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呼蘭府
- 時間:雍正十二年
- 職位:呼蘭副都統
- 類型:行政
清置。
雍正十二年建呼蘭城(1734年)。
清同治元年(1862年),設定呼蘭廳,初駐今呼蘭城(哈爾濱市呼蘭區)。
清同治三年(1864年)移駐巴彥蘇蘇(今哈爾濱市巴彥縣巴彥鎮)。
清光緒五年設呼蘭副都統
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呼蘭廳升改呼蘭府,移駐呼蘭城(1878年)
清置。雍正十二年建呼蘭城(1734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設定呼蘭廳,初駐今呼蘭城(哈爾濱市呼蘭區)。清同治三年(1864年)移駐巴彥蘇蘇(今哈爾濱市巴彥縣巴彥鎮...
呼蘭區,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南瀕江與阿城市、賓縣相望,東臨巴彥縣,西毗肇東市,北接綏化市、蘭西縣。總面積2197平方千米。呼蘭...
呼蘭城守尉,清代官名,雍正十二年(1734年) 置,初設城守尉一人,駐呼蘭城(呼蘭府,今哈爾濱市呼蘭區),左右翼副總管各一人,佐領、驍騎校各八人,統轄八旗滿洲、...
呼蘭鎮,原名呼蘭城。隸屬呼蘭區管轄。位於縣境南部,呼蘭河左岸,距省會哈爾濱市25公里(公路)。交通發達。...
鎮名取自境內石人城屯名,因該屯內的金代古城遺址曾出土兩尊“石人”,故名“石人城”。清末,屬呼蘭府河東第二區,中華民國時期,隸屬呼蘭縣康井鄉。東北淪陷時期...
許堡鄉位於呼蘭區城北22.5公里。全鄉面積180平方公里。東西相距約21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呼蘭鎮第二中學是黑龍江中等教育學校。...... 1911年(清宣統三年),呼蘭府知府王順存開西大街,城中心...名稱:呼蘭鎮第二中學 郵編:150521 註冊日期:1968 註冊...
呼蘭城,以呼蘭河得名。...... 呼蘭廳升改呼蘭府(移駐呼蘭城);添設巴彥州、木蘭縣、蘭西縣,均隸於呼蘭府,並設定綏蘭海兵備道(道署駐綏化府城),管轄呼蘭、綏...
樂業鄉隸屬呼蘭區管轄。位於區境西部,東北瀕臨呼蘭河,南與哈爾濱市毗鄰,鄉政府駐地距城區10公里。清末,屬呼蘭府河西第四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後,先後歸呼蘭城守尉,呼蘭副都統和呼蘭府管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定湯原縣,帶嶺地屬之。 東北淪陷後,1939年實行街村制,設立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副都統升呼蘭廳為呼蘭府,移治呼蘭,而於原呼蘭廳治設巴彥州,隸屬呼蘭府,將蒙古爾山(蒙古山)以東大、小木蘭達、白楊木河一帶從巴彥州...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副都統升呼蘭廳為呼蘭府,移治呼蘭,而於原呼蘭廳治設巴彥州,隸屬呼蘭府,將蒙古爾山(蒙古山)以東大、小木蘭達、白楊木河一帶從巴彥州...
呼蘭府濱臨松花江,南接哈爾濱,日本和沙俄僑民以及倚仗外人勢力的教徒,在境內胡作非為。沙俄船隻公然違背條約,闖入松花江和呼蘭內河,尋釁鬧事。為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利...
西井鄉隸屬哈爾濱市呼蘭區管轄。位於區境東北部,東北隔漂河與巴彥縣為鄰。鄉政府駐地距城區55公里,是呼蘭區東北部邊遠鄉鎮。鄉名源於駐地西側的西井村名。清末,...
白楊木河 原名“布雅密河”,舊稱“烏耶古河”。據《呼蘭府志》載,“烏耶古河即今木蘭縣之布雅密河,土稱白楊河。...
按《呼蘭府志》所記的晃鈴,其形制為“以木為之,長二尺有半,桿首綴銅鈴數枚”。《依蘭縣誌》記載的晃鈴,其形制為“以柞木細棍二根作成,長三尺,每棍梢...
陳元慎(1882~1952),字雲程,號祗堂,江西臨川羅針鄉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入北京高等巡警學堂學習。畢業後,調黑龍江,歷任知縣、呼蘭府知府、巴彥州知州。 ...
《呼蘭府志》、《黑水先民傳》與《渤海國記》三部著作中的開創性、注重調查研究的方法及經世致用思想,奠定了黃維翰在學術界的地位,從而使他成為繼曹廷傑之後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