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史著如林的中國,關於木蘭的載記雖語焉不詳,但林林總總亦蔚為大觀。關於木蘭本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推原到成於北魏,見於南朝陳代的《
木蘭辭》。至兩宋時,收入《西文苑》、《文苑英華》、《
樂府詩集》中。民國以來,成為中國小課文。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
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
宋州人,有人說她是延安人,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
虞城
木蘭原姓魏,是商丘市虞城縣人。因匈奴犯邊,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疆場12載,屢建功勳。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元統二年,立《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詳細記載了木蘭的籍貫、身世、事跡及年代考證等,改“昭烈”為“孝烈”,改“娘娘廟”為“
木蘭祠”。木蘭祠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現存有記載木蘭身世的元、清記事碑兩通,並有木蘭當年辭世的陵墓。據史料記載,唐代在此處建有木蘭廟。
金朝泰和年間,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
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已經占地萬餘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畝,原祠三節院落,有坐北朝南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東西配房等百餘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後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該祠不幸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通為
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木蘭的身世、英雄事跡及歷代修祠情況;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於嘉慶十一年立。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當地老百姓都認為這天是
花木蘭的生日,百姓們舉辦廟會,共同祭奉花木蘭。每月農曆的初一、十五,當地老百姓到
木蘭祠燒香的絡繹不絕。 因為木蘭大忠、大孝、大節、大義,她首先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敬仰,同時,她的精神也淨化著當地勞動人民的心靈,影響了當地的民俗。至今,當地人尊稱
花木蘭為“花姑奶奶”,稱姑娘為“花娘”。另外,在當地老百姓當中流傳著許多木蘭顯靈懲惡揚善的故事,他們已把木蘭當成了神。
中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恩洪說:“《木蘭詩》我耳熟能詳,但真正感受木蘭文化的是
木蘭祠。虞城木蘭的大忠、大孝、大節、大義得到了大力弘揚,虞城縣百姓的理念中早已注入了木蘭精神。木蘭文化應進一步挖掘、深化、開發一些以木蘭為題材的音樂、舞蹈、戲劇甚至影視作品,開發有關木蘭的文化設施和有關木蘭品牌的產品。”河南大學教授高有鵬說:“通過考察,我不僅感受到了木蘭精神,而且領會到了木蘭精神在當地百姓中的力量。木蘭是女中豪傑,木蘭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特殊的文化符號。木蘭有容納四海的胸懷,有替父從軍的大孝,在她身上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美德。
針對木蘭家鄉在
虞城的事實,2007年,虞城縣委、縣政府向中國民協申報虞城為“
中國木蘭之鄉”。3月25日至3月27日,“中國木蘭之鄉”考察驗收組對虞城縣進行考察驗收。考察驗收匯報會上,專家們對虞城木蘭文化建設予以高度評價,一致同意授予虞城為“中國
木蘭之鄉”。
黃陂
台灣著名學者
張覺明到訪武漢黃陂,在武湖台創園論道
木蘭文化。張先生髮布了他的研究考據木蘭故里和研究木蘭文化的最新學術成果: 木蘭故里在黃陂。
張先生一開場,就拋出了一個讓學界和社會困惑多年的問題—木蘭故里究竟在哪裡?張先生依據詳實的史料,進過多年細緻地研究、論證,最終得出結論,木蘭故里既不在河北完縣,也不是河南上虞,而是湖北黃陂,按照先有木蘭廟,再有
木蘭山,最後才有木蘭縣的歷史邏輯,
黃陂作為木蘭故里最有歷史依據和說服力。
張先生研究表明,木蘭屬於漢朝文帝時代,本姓朱,曾在河南信陽從軍,也曾為驅逐匈奴遠征河北
燕山,其生辰並不是所謂四月初八佛祖生日那天。張先生在研究《
木蘭辭》的傳播方式、寫作手法以及鑑賞上也造詣頗深,他特別提到,“唧唧復”中的“唧唧”絕不是簡單的象聲詞,而是黃陂本地方言。
黃陂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嚴中興表示,張先生用詳實的歷史證據和縝密的歷史邏輯考據的木蘭起源,讓人耳目一新。下一步,區委、區政府將以黃陂
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爭創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大力支持張先生的學術成果付梓發行,並在適當時機舉辦“木蘭故里”國際學術研討會,加快木蘭史研究和《黃陂通史》增訂版的推出。同時歡迎張先生多來黃陂做客,為兩岸文化交流和木蘭史學研究多做貢獻。
唐代大詩人
杜牧曾到黃陂,寫下了韻味深沉、清麗動人的《
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詩中說的是木蘭以女兒之身化妝男兒參加征戰,在邊塞上思歸,還到明妃
王昭君墓前(拂雲堆,即今內蒙古之昭君墓青冢)去把酒。此詩成於唐
會昌三年。
《黃陂縣誌》載記:唐武宗會昌三年,
杜牧游木蘭山。
題木蘭廟一詩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已經很盛,怪不得後來宋代名儒程大昌讀了此詩後,在《演繁露》中,感慨系之:“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這首詩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
黃陂區進行了紮實的史實、史料、史跡徵集、研究工作,並由黃鋰寫成《花木蘭將軍三考》。他提出木蘭是
漢代人,家在黃陂。特別是史跡調查中,文中談到黃陂雙龍鎮(今
木蘭山北之姚集鎮大城潭村)有許多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遺存,而古籍中的《木蘭奇女傳》云:“木蘭,姓朱,為湖廣黃州府
西陵縣(今
黃陂)雙龍鎮人。”而在
木蘭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將軍墳,並發現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凡此都證明黃陂為木蘭故里。
延安
花木蘭是鮮卑族人隨父到河套 “很早就寫過一篇文章《花木蘭故里在延安》,裡面說的已經很清楚了!”朱文杰一邊說一邊從書櫃中取出一本《拾穗集》遞給記者,翻開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花木蘭故里在延安》。
“花木蘭的故事傳頌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認為她只是文學虛構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詩人以熱情的詩歌讚頌了花木蘭,例如白居易的《戲題花木蘭》,杜牧的《木蘭廟》,還有宋代《太平寰宇記》,以及1980年發現的鮮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證花木蘭確有其人。說花木蘭是鮮卑族人,隨父到河套的。元人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征》裡面也是說‘其所據之地域為河套,即延安郡’。
亳州
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云:“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云:“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誌》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云:“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云:“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
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
匈奴犯境。
文化傳承
據湖北當地民間傳說,西漢年間,花木蘭出生在黃陂雙龍鎮(今
姚家集街道)。從古至今,黃陂就有著眾多與花木蘭息息相關的名勝古蹟,關於她的傳說也在此流轉不息。
作為花木蘭故里的湖北武漢市
黃陂圍繞“木蘭故里、山花黃陂”品牌,著力打造“賞花經濟”,栽種木蘭花、桃花、油菜花、杜鵑花、玫瑰花、梔子花、桂花……,建設以雲霧山、清涼寨、木蘭草原等為重點的核心賞花景區,做到一年中“月月有花開、四季花不斷”。據統計,2012年黃陂通過賞花帶來的旅遊年綜合收入達到1億多元,占全區旅遊總收入的12%左右。
據黃陂當地百姓相傳,
木蘭天池是花木蘭的外婆家,也是她小時候生活、習武的地方。進入木蘭天池景區,首先看到的是被山林圍繞的小天池,恬靜秀麗。要從小天池上到大天池,途中要經過一段約長十里的峽谷線路,期間貫穿著怪石、溪潭、飛瀑、奇木等多種景觀。途中經過一個名為“
聰明泉”的水井,傳說花木蘭小時候在此生活時曾喝過這個井水,後人見長大之後的木蘭將軍如此聰明,所以就將其取名為“聰明泉”了。上到大壩,大天池的壯闊景觀便出現眼前,山水相依,碧波萬頃,氣勢比小天池大了數百倍之多,還可以坐上小船遊玩,遍賞無限風光。走過石砌古樸的外婆橋,就來到了木蘭將軍外婆的“家”,前有流水,後有青山,讓人聯想木蘭將軍小時候必定在這裡和外婆度過了幸福的童年。
黃陂就召開木蘭文化研究會,不惜花費高價邀請
易中天、余秋雨、李學勤等100多位文化、歷史界的名人、學者,遊覽木蘭生態旅遊區,討論黃陂木蘭文化。據悉,
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作為武漢黃陂最主要的旅遊景點,黃陂已制定對木蘭文化資源的四大爭奪挖掘戰略。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被人們記起的巾幗英雄並不多,
花木蘭便是其中之一,而男扮女裝代父從軍的唯獨她一人。在坊間,花木蘭的故事廣為流傳。一千多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巾幗英雄的代表,甚至被人稱之為“東方女神”與“東方維納斯”。人們對木蘭的了解,大多是通過民間傳說與影視劇。木蘭,不僅確有其人,她對後世的影響,也遠遠超過了文獻記載。不論是世界,還是中國,對木蘭以及木蘭文化的認可和褒揚無不在傳遞一條令人興奮的信息:木蘭文化的概念與品牌搶注,已經步入了一個國家化、國際化的成熟時代,其彰顯出來的精神價值和商業價值都是不可限量的。
北魏太武年間(公元424年至452年),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木蘭的父親年邁,弟弟又小,於是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十多年後,木蘭凱旋,皇帝欲加官進爵,木蘭卻請求回家孝敬父母。 從“唧唧復唧唧”到“暮宿黃河邊”,從“萬里赴戎機”到“歸來見天子”,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位偉大的女性一直受到國人的尊敬。一九九八年,美國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卡通片《
花木蘭》並發行。花木蘭的故事走出了國門,在全世界造成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和轟動,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木蘭不僅是中國的英雄,而且成為了全世界學習的榜樣。
木蘭文化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
在
豫劇誕生地以及
花木蘭故里——
虞城所在的
商丘這片熱土上,這樣樸實、昂揚、鏗鏘而且非常唯美、膾炙人口的唱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即便是咿呀學語的稚童,也能唱得有滋有味、聲情並茂。
1956年10月,
花木蘭的故事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轟動全國。豫劇表演大師
常香玉飾演
花木蘭,一時大江南北都在傳唱花木蘭,使得
豫劇和
花木蘭在全國的影響“花開遍地”、家喻戶曉。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一曲悲壯的詩,她的精神曾經激勵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家衛國時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同樣,在木蘭故里——商丘
虞城,木蘭精神依舊激勵著智慧的人們熱情投身祖國新時期的各項事業建設中,搶抓機遇,勇於創新,勤勞致富,感恩社會。木蘭故里——
虞城有
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木蘭食品、木蘭紡織集團等600多個以“木蘭”命名的文化品牌;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
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等。木蘭文化儼然成為一種經濟軟實力,已被眼光長遠的木蘭故里人民傳承並開發成文化產業,造福一方。
2005年11月11日,
虞城縣申報的“
木蘭傳說”被
文化部正式確認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結束了“木蘭故里”長期以來的爭論。
為宣傳和弘揚木蘭文化和木蘭精神,
2009年由河南省旅遊局、省婦聯、商丘市人民政府主辦,
於2009年10月26日在
花木蘭故里虞城縣隆重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