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是中國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7月1日發布的意見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
  • 發布單位:中國最高人民法院
  • 發布文號:法發〔2016〕16號
  • 發布時間:2016年7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
法發〔2016〕16號
為加強和規範審判、執行中困難民眾的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財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法務部《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對權利受到侵害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符合本意見規定情形的,可以採取一次性輔助救濟措施,以解決其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
第二條 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正、公開、及時原則,嚴格把握救助標準和條件。
對同一案件的同一救助申請人只進行一次性國家司法救助。對於能夠通過訴訟獲得賠償、補償的,一般應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人民法院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無論其戶籍所在地是否屬於受案人民法院轄區範圍,均由案件管轄法院負責救助。在管轄地有重大影響且救助金額較大的國家司法救助案件,上下級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聯動救助。
第三條 當事人因生活面臨急迫困難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造成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死亡,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依靠被害人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其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鑑定人因舉報、作證、鑑定受到打擊報復,致使其人身受到傷害或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陷入生活困難的;
(六)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等,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申請執行人陷入生活困難的;
(七)因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受害人陷入生活困難的;
(八)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員。
涉訴信訪人,其訴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通過法律途徑難以解決,且生活困難,願意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後息訴息訪的,可以參照本意見予以救助。
第四條 救助申請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
(一)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
(二)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案件事實的;
(三)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訴訟的;
(四)在審判、執行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者拒絕侵權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
(五)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
(六)已經通過社會救助措施,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
(七)法人、其他組織提出的救助申請;
(八)不應給予救助的其他情形。
第五條 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並與思想疏導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
第六條 救助金以案件管轄法院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確定,一般不超過三十六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總額。
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當嚴格審核控制,救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給付或者雖已判決但未執行到位的標的數額。
第七條 救助金具體數額,應當綜合以下因素確定:
(一)救助申請人實際遭受的損失;
(二)救助申請人本人有無過錯以及過錯程度;
(三)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
(四)救助申請人維持其住所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
(五)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
第八條 人民法院審判、執行部門認為案件當事人符合救助條件的,應當告知其有權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當事人提出申請的,審判、執行部門應當將相關材料及時移送立案部門。
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立案部門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經審查確認符合救助申請條件的,應當予以立案。
第九條 國家司法救助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救助申請人書面申請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提出,人民法院應當製作筆錄。
救助申請人提出國家司法救助申請,一般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救助申請書,救助申請書應當載明申請救助的數額及理由;
(二)救助申請人的身份證明;
(三)實際損失的證明;
(四)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生活困難的證明;
(五)是否獲得其他賠償、救助等相關證明;
(六)其他能夠證明救助申請人需要救助的材料。
救助申請人確實不能提供完整材料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十條 救助申請人生活困難證明,主要是指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或者所在單位出具的有關救助申請人的家庭人口、勞動能力、就業狀況、家庭收入等情況的證明。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成立由立案、刑事審判、民事審判、行政審判、審判監督、執行、國家賠償及財務等部門組成的司法救助委員會,負責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司法救助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由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辦公室行使其職能。
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司法救助委員會的日常工作部門,負責牽頭、協調和處理國家司法救助日常事務,執行司法救助委員會決議及辦理國家司法救助案件。
基層人民法院由負責國家賠償工作的職能機構承擔司法救助委員會辦公室工作職責。
第十二條 救助決定應當自立案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案情複雜的救助案件,經院領導批准,可以適當延長。
辦理救助案件應當製作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加蓋人民法院印章。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應當及時送達。
不符合救助條件或者具有不予救助情形的,應當將不予救助的決定及時告知救助申請人,並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第十三條 決定救助的,應當在七個工作日內按照相關財務規定辦理手續。在收到財政部門撥付的救助金後,應當在二個工作日內通知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
對具有急需醫療救治等特殊情況的救助申請人,可以依據救助標準,先行墊付救助金,救助後及時補辦審批手續。
第十四條 救助金一般應當一次性發放。情況特殊的,可以分批發放。
發放救助金時,應當向救助申請人釋明救助金的性質、準予救助的理由、騙取救助金的法律後果,同時製作筆錄並由救助申請人簽字。必要時,可以邀請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或者所在單位的工作人員到場見證救助金髮放過程。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救助申請人的具體情況,委託民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救助申請人所在單位等組織發放救助金。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應當積極協調財政部門將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列入預算,並會同財政部門建立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動態調整機制。
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助的國家司法救助資金,人民法院應當嚴格、規範使用,及時公布救助的具體對象,並告知捐助人救助情況,確保救助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委員會應當在年度終了一個月內就本院上一年度司法救助情況提交書面報告,接受紀檢、監察、審計部門和上級人民法院的監督,確保專款專用。
第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國家司法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設,將國家司法救助案件納入審判管理信息系統,及時錄入案件信息,實現四級法院信息共享,並積極探索建立與社會保障機構、其他相關救助機構的救助信息共享機制。
上級法院應當對下級法院的國家司法救助工作予以指導和監督,防止救助失衡和重複救助。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予以批評教育;構成違紀的,應當根據相關規定予以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濫用職權,對明顯不符合條件的救助申請人決定給予救助的;
(二)虛報、剋扣救助申請人救助金的;
(三)貪污、挪用救助資金的;
(四)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不及時辦理救助手續,造成嚴重後果的;
(五)違反本意見的其他行為。
第十九條 救助申請人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等相關單位出具虛假證明,使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獲得救助的,人民法院應當建議相關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機關依法依紀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理。
第二十條 救助申請人獲得救助後,人民法院從被執行人處執行到賠償款或者其他應當給付的執行款的,應當將已發放的救助金從執行款中扣除。
救助申請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等手段騙取救助金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追回;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涉訴信訪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後,違背息訴息訪承諾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救助金予以追回。
第二十一條 對未納入國家司法救助範圍或者獲得國家司法救助後仍面臨生活困難的救助申請人,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人民法院通過國家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將其納入社會救助範圍。
最高人民法院
2016年7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