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勤奮少年
馬致遠年少時非常好學上進,為馬氏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不時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子孫後代向之看齊。
仕途不順
馬致遠青年時期追求功名,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經歷了蒙古時代的後期及元政權統治的前期,都未曾擔任顯赫官職,所以其政治抱負一直沒能實現。
寄情創作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
雜劇創作在
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1285年—1287年)間曾擔任江浙行省務官,元貞元年到元貞三年(1295年—1297年)間與文士
王伯成、
李時中等組織了“元貞書會”,與藝人
花李郎、紅字
李二都有交往。
晚年歸隱
馬致遠在大約五十歲的時候辭官歸隱。他的一生都是鬱郁不得志,漂泊無依,在官場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和人生的恥辱,對政治的各種不滿意,就有了“隱居山林其樂悠悠”的念頭。從此就過上了很平淡的休閒幽雅的恬靜生活。
主要成就
雜劇
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擅長用嘆世超世的形式,虛掩其外,而憤世抗世的內容,則深寓其中。雖其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但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共鳴,二是語言藝術的高超。
散曲
馬致遠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狀元”之稱。其散曲題材領域廣、藝術意境高、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
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小令
《
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被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與他的小令《秋思》和套曲《秋思》構成了馬致遠藝術創作的三座高峰。
藝術特點
綜述
馬致遠是元代曲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家,在元代散曲作家中,其的散曲數量最多、流傳最廣,創作的散曲數量比關漢卿、白樸兩人現存散曲的總和還多。其雜劇創作脫離市井,脫離平民,是無根化的創作,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
對於馬致遠的散曲風格,有學者認為是“豪放”的,其實當是“曠”。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一樣,馬致遠散曲所表現的,更多的是和蘇軾詞中相似的曠達。
雜劇
特點
馬致遠的雜劇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其劇作大抵寫實的效果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戲劇衝突通常缺乏緊張性,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劇衝突去作大段的抒情,以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至於雜劇內容,則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
岳陽樓》、《
陳摶高臥》、《
任風子》以及《
黃粱夢》等。這些道教神仙故事既表現出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又包含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
略論
《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是其供相關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改造成的宮廷愛情悲劇。
《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
青衫淚》是由
白居易的《
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係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或多或少表現出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風格
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通脫之風格,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語言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於典麗,但又不像《
西廂記》、《
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鍊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
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存世作品
散曲
特點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
寫景、
嘆世、
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代表作品
3、【雙調】清江引·野興·林泉隱居誰到此
16、【雙調】落梅風·夕陽下
18、【雙調】水仙子·春風驕馬五陵兒
21、【南呂】四塊玉·帶月行
22、【南呂】四塊玉·美貌娘
23、【南呂】四塊玉·綠鬢衰
24、【南呂】四塊玉·雁北飛
25、【南呂】四塊玉·酒旋沽
27、【南呂】金字經·絮飛飄白雪
28、【越調】小桃紅·畫堂春暖繡幃重
以上參考:
作品評價
人物爭議
籍貫考實
關於馬致遠的籍貫,僅史籍記載就有5種不同說法:許州、集慶、廣平、東光、大都。據黃卉等學者考證,是由於5人年代相近而同名所致,其籍貫以大都說為可信。
卒年考實
關於其卒年,史籍並無明確記載,據黃卉等學者考證,其應卒於1321年至1324年間,死後葬於
祖塋。
軼聞趣事
逢馬不殺
據說,馬致遠取得的文學成就讓自己的家鄉躲過一場災難。
明初年間,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期間,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慘遭殺害,慘不忍睹,大地滿目瘡痍的大地。但因朱棣曾經學過馬致遠的雜劇和散曲,而對他很崇敬,得知東光是馬致遠的故鄉,便下令“逢馬不殺”,即不殺姓馬當地百姓,當地百姓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名字由來
因誨改名說
據說馬致遠最開始的名字叫做視遠。為了自己的前程,馬致遠想要離家去遠處學習。臨走之前他來到了縣城的鐵佛寺來拜佛。
拜完
鐵佛之後,馬致遠求見了寺廟的長老。說,我叫視遠,想要求學,長老看見他非常好學,便他和交談,教誨他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既然在
東籬出生,志在千里。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能圖富貴,要為了百姓黎民做事。”從此之後馬致遠將名字的視遠改成了致遠。關於馬致遠號稱東籬,據說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
陶淵明之志。以上說法真實性待考。
跨朝改名說
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馬氏長支譜》、同治八年(1869年)《馬氏二門世譜》、《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畿輔通志·選舉表第三冊》、《畿輔通志·選舉表第五冊》等,馬致遠有兩個名字,在元朝叫致遠,明朝叫視遠,但這與馬致遠生活年代不符。
改名破讖說
據《馬氏家譜》記載,有一年,來了一個相面算卦的先生,在給馬致遠父親馬德昭相面後言之鑿鑿地說:“您是兩個兒子的命。”可當時第三個兒子已經出世,眼見著三個兒子要“留其二傷其一”,馬德昭急中生智,想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辦法:將長子“視遠”改為“致遠”,與次子“治遠”同音異字,剛剛出生的老三叫“馬平遠”。單從字音上聽起來,成了“馬zhì遠”、“馬平遠”兩個人,想用這種辦法破其讖語,但此種說法經不起推敲。
親屬成員
父親:馬德昭,金朝的遺民。
弟弟:馬治遠,馬平遠。
後世紀念
故居
元代眾多戲劇家的生平資料都很少,通常只能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及作品的書籍《
錄鬼簿》、《
青樓集》等中找到,對馬致遠的記載也不多,有跡可循的只有其故居。
在
京西門頭溝區
王平鎮的
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有一元代古宅,據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代相傳,這裡就是馬致遠故居。
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門頭溝區
王平、
大台、
木城澗、
莊戶村、
千軍台、
張家村、七里墳等村鎮,到軍響鄉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
東落坡村、
西落坡村和
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牆上寫著“馬致遠故居”,並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影壁後是院子,院子很大,但因長久沒有人居住而破舊得很厲害,院內野草叢生,雜物滿地。
《
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
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寫的可能就是西落坡村。
紀念館
馬致遠紀念館位於河北省
東光縣普照寺院內西南方向。朱紅色的大門兩側,黑色的高高門柱上由中國楹聯學會理事,省楹聯學會副會長
朱惠民撰聯並書寫的對聯: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復存古道西風瘦馬;十萬里江山大變尚容有
小橋流水人家。對聯把馬致遠的代表作巧妙地融入,七百年前的風景仿佛依然在目,七百年的時光恍若一瞬,呼啦啦翻開的歷史畫頁中,新時代祖國日新月日的大好河山靜然呈現眼前,懷想與沉思中,馬致遠向我們靜靜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