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壽陽曲(二首)

雙調·壽陽曲(二首)

雙調·壽陽曲(二首)是元朝的一首散曲,由元朝著名作曲家馬致遠創造。此散曲暗含作者思鄉憂愁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雙調·壽陽曲(二首)
  • 創作年代:元朝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馬致遠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雙調·壽陽曲

作品原文

( 其 一 )
雲籠月,風弄鐵①,兩般兒助人淒切②。剔銀燈欲將心事寫③,長吁氣一聲吹滅。
( 其 二 )
一陣風,一陣雨,滿城中落花飛絮。紗窗外驀然聞杜宇,一聲聲喚回春去④。
( 其 三 )
夕陽下,酒旆閒,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作品注釋

①風弄鐵:晚風吹動著掛在檐間的響鈴。鐵,鐵馬,懸掛在檐邊的小鐵片或小鈴鐺。
②兩般兒:指“雲籠月,風弄鐵。”淒切:十分傷感。
③剔銀燈:把銀制的油燈挑亮。
④驀然:突然,忽然。杜宇:子規鳥,鳴聲悽厲,引動遊子鄉思。

作品賞析

(其一)月亮被層雲籠罩,陣陣晚風吹動懸掛在畫檐下的鐵馬銅鈴,叮噹作響,這使得人更加感到悲涼淒切。起身挑挑燈芯,想把自己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悲苦、所有的怨恨都寫下來說給心上人聽,可是又長嘆一聲,想把燈吹滅,不再寫了。前三句寫淒涼情景,天空中一輪孤月悄悄地躲進了雲層,滿耳聽到的儘是風吹房檐間掛的鐵片發出的聲響,這無限淒清引起未眠人深沉的思念。妙在後兩句,本欲剔亮銀燈敘寫心事,誰知因一聲長嘆卻將燈吹滅。委婉含蓄地描寫了抒情主人公心事的淒涼、沉重。將燈挑亮而又吹滅,更提示出她在淒楚的夜晚,欲說還休卻又無法打發悲哀的複雜心情。主人公因愛極而生的怨恨心態,表現得極其微妙曲折,細膩真切。喜愛馬致遠的《壽陽曲》: 雲籠月,風弄鐵,兩般兒助人淒切。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吁氣一聲吹滅。 雖說元曲有“俗”與“白”之說,但馬致遠恰如其分地抓住“長吁氣”,結果就是把燈吹滅,心事也只好長埋心底,命運何嘗不是如此! “月”的寒光被“雲”“籠”得忽明忽暗;“鐵”的冷音被“風”“弄”得時大時小;月光、雲影、鐵音、風聲,怎么就都是一雙一對的?我的愛人啊!你在何方?如此長夜,光影只會令我更淒涼,聲音讓我更悲切。連命運也如此捉弄我,長嘆一聲卻將希望之火也吹滅了。
(其二)晚春時節的“一陣風,一陣雨”,就要把春天帶走,而不是“風雨送春歸”。風捲起滿城飛絮,雨摧落花滿城。這形象地點化出暮春時節的景物特點。突然聽到紗窗外杜宇聲聲啼叫,“不如歸去”,希望杜宇把春叫回去,春欲歸去,又是暮春時節,時間的流逝特別快,更帶惜春之情。
(其三)詩人一開頭就點明時間:夕陽西下。給人的第一景則是“酒旆閒”,酒店垂掛的酒旗卻在悠閒地飄著。一個“閒”字,不僅表示旗飄悠閒,也意味著酒店生意清閒,因為時間已晚,酒客已去。而下句則點明酒店“閒”的真正原因:“兩三航未曾著岸”。在遼遠的江面上有兩三隻漁船還沒有靠岸。他們等不及了,只好先回去了。這裡的航,也是指船,正在行駛歸來,但還未靠岸,妙就妙在“未曾著岸”,就更顯得埠岸的寧靜。

作者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所做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跡,被譽為“秋思之祖”,已被載入蘇教版語文初二課本。有名家評語:“一切景語皆情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