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氏來源 來源有三:
一楚景氏,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室羋姓三大氏(屈,景,昭)之一。系以謚為姓,為楚景平王之後。子西(公子申),楚平王長庶子,楚令尹,景氏第一世祖。丹淅故地之商密、析邑為景氏故里。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用婁敬“強幹弱支”計,遷關東豪族以實關中,景氏一族被遷至關中長陵(長陵故城,即今鹹陽市渭城區韓家灣鄉怡魏村)。在兩漢之際,景氏自長陵播遷至陝西、山西、河洛,甚至甘肅一帶,一支還南下入蜀(梓潼)。自漢至唐,景氏一族主要形成兩大郡望,晉陽郡和馮翊郡。因國內戰亂、民族衝突、災荒等眾多因素,景氏族人自上述之地頻遷全國諸處,及至國外。
二是齊景氏,是戰國時齊國君主齊景公的後代,以王父名為姓,相傳姓景,現主要分布于山東。
三是滿族有人改為景姓,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氏族譜
- 來源:有三種
- 史實記載:《史記》
- 源自:羋姓和姜姓
- 輩分:又稱班輩,字派
- 歷代名人:景申
景氏族譜,景姓字輩,
景氏族譜
據《史記》記載,不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國”地區的華夏族古帝是源出黃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邊地區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黃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瑞高陽。”高陽(黃帝之孫)生稱(即伯服),稱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吳回,吳回在帝嚳時主管火政,號祝融氏。吳回生陸終,陸終生昆吾、參胡、彭祖、鄶人、曹姓、季連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禿、壇、曹、斟、羋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連(羋姓)的後裔鬻熊為楚國的開山鼻祖。
景氏源自羋姓和姜姓,是一個較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繼中華民族傳統,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譜也包括在內。但因天災人禍,目前僅看到的是收藏於上海圖書館和河北大學圖書館的:浙江“餘姚周行景氏宗譜”,共六卷,景懷燕傳輯,民國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冊。還有清光緒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璽修的《景氏族譜》。上海圖書館還收藏了江蘇丹陽景炳文1925年(民國十四年)第十五次續修的《雲陽景氏宗譜》20冊。
-------------------------------------------------------
景姓字輩
輩分字行,又稱班輩,字派。它是同一血緣姓氏秩序的標誌,同時也起著嚴格與其他堂、房、支系相區別的作用。此項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制訂。多見四言駢文、五言駢文,此習俗至今仍有流傳。
浙江《餘姚周行景氏宗譜》的輩份字行:
大瑞之傳,鹹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謀及乃心,惇德允元。踐修厥猷,齊聖廣淵。
訓其成式,嗣守遺緒。垂裕後昆,彝倫攸敘。
從十三世起換次輪名,不得紊亂。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條,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編次。
逢瑞增時勝,元良寧先道。
山東萊蕪市寨里鎮水北西村輩分子行:
(宗字輩以後)
宗世榮華慶 義正陸恆興
山東省萊蕪市大王莊鎮照咀村子系輩分子為:
齡 元 玉 如 錫 學 祥 焱 鑫 賢 孝 旭 屹 呈 峙 澤
山東省鄒平縣有《梁鄒景氏世譜(公積堂藏版)》存世 作者景步雲
河南鄧州市習仲勛祖居地有景姓的民國時期流傳字輩排序:雲興自天,澤潤盛成,時和年豐,永樂康平。現 至今仍有興字輩老人,字輩至今不亂。
山東省單縣東郊村胡菜園有景氏一支輩分:金、東、瑞、新、文。
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有景氏族譜:1:世 泉 2:連 元 3:期 4 :朝 陽 5 :梅 6:源 7:田 8:賈 太 雲 堂 加 9:榮 建 福 10:志 11:增 12:鍚 13:鴻 14:本 15:德 16:培 17:錦 18:澤 19 :木 20 :恩 作者景志宏。
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有景氏族譜:新春大吉祥,世澤玉清芳,厚德多餘慶,程佳永克昌。
三、歷代名人
景申——子西(公子申),楚平王長庶子。歷任楚令尹,曾有兩次為王的機會,但都堅辭不授。
景翠——楚柱國(最高軍事指揮官)。
景鯉——楚令尹。
景缺——楚將。
景陽——戰國時楚將。齊、魏、韓三國攻燕,燕使太子求救於楚,楚王命景陽為將救燕。景陽不赴燕而遷攻魏之丘,取之以與宋,三國恐懼,乃罷兵,燕國得解圍。景陽這種戰略,被載於《戰國策》。
景差——楚大夫。戰國時楚國人。他是楚辭作者之一,當時與屈原齊名,辭賦家,有《大招》傳世。
景伯——楚柱國。
景駒---秦末人,楚國貴族,秦末農民戰爭中擁立為楚王,都城在江蘇沛縣,後被項梁殺害。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功勞巨大。
景丹---字孫卿,封櫟陽侯,驃騎大將軍,陝西臨潼人,東漢的開國元勛之一,劉秀的雲台28將之一,戰功卓著。
景丹---字孫卿,封櫟陽侯,驃騎大將軍,陝西臨潼人,東漢的開國元勛之一,劉秀的雲台28將之一,戰功卓著。
景范——(903——955),字萬卿,五代時淄州長山人,即今山東省鄒平縣人。以戶部郎中致仕景初之子,行三。景范仕至(五代)後周上柱國晉陽縣開國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三司,贈侍中奉,賜銀青光祿大夫,詔立祠崇祀。景范,初以明經擢第。先後由貝州清陽吏(今河北清河縣)、高密掾、授范縣令。周太祖廣順初年(即公元951年),擢秋曹郎進階至朝散大夫。周太祖廣順二年八月,以刑部侍郎景范為左司郎中,充樞密直學士。周太祖廣順三年春三月,充職左諫議大夫。明年即周太祖廣順四年,改元顯德。春壬辰是日巳時帝郭威駕崩,世宗(柴榮)嗣位。二月,(北漢)河東劉崇乘周有太祖大喪,與契丹大將楊袞,擁眾南寇。世宗親征之,分命大臣保釐。范以太祖舊臣仍拜二卿,作東京副留守。既平寇,殲敵而還。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秋七月,景范以功加晉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以樞密院學士、工部侍郎擢升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顯德二年八月丁未,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景范罷判三司、加銀青光祿大夫,依前中書侍郎、平章事、晉陽縣開國伯,以列卿歸,懸車故鄉。顯德二年十一月卒,享年52歲。
景延廣-----字航川。五代後晉陝州人。高祖時累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出帝立,大臣議告契丹致表稱臣,延廣獨不肯,但致書稱孫,契丹數以責晉。延廣對契丹使者說:“晉有橫磨大劍十萬口,翁要戰則來,他日不禁孫子取笑天下”。其後契丹入寇,延廣閉壁不肯出,尋出為河南尹,北騎奄至,延廣顧其家,未能引決,被執。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自殺,以身殉國。終年55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極,字幼南。江蘇泰州人。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著有《哲學論文集》、《哲學新論》、《道德哲學新論》、《名理新探》。譯有《柏拉圖對話集選篇》、《溫楷斯德文學評論之原理》等;
景定成----字梅九,山西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人,辛亥革命主將,1905年加入同盟會,山西同盟會發起人,1910年在北京創辦《國風日報》任主編,孫中山稱他一支筆可抵十萬大軍,《討袁檄文》就是他寫的。
景耀月---字太昭,筆名大招,帝招。山西運城市人,1904年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1909年在上海和于右任辦《民呼》報,1911年草擬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任命為教育次長,先後任山西議長,山西督軍,北京政府高級顧問。
景克寧-----山西運城市人,2006年3月不幸去世,當代全國十大演講藝術家,著名美學家,教育家,哲學教授。著作有,《美在召喚》《真 善 美》《景梅九評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