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區

渭城區

渭城區是陝西省鹹陽市市轄區,位於鹹陽市區東半部,是1986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1987年5月成立的縣級行政區。東西長約26.73公里,南北寬17.92公里,全區總面積272平方公里,耕地23萬畝,屬典型的城郊型縣區。

地處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鹹新區的核心區,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座落境內。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經轄區,地下水資源蘊藏豐富。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王朝的國都所在地,又是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文物薈萃,古蹟眾多,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渭城區
  • 外文名稱:Weicheng District
  • 別名:渭陽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陝西省鹹陽市
  • 下轄地區:10個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鹹陽市文林路9號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2000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東南部,關中盆地中部
  • 面積:272平方千米
  • 人口:44.52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片-東府小片(秦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秦鹹陽遺址長陵陽陵安陵義陵渭陵漢康陵延陵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鹹陽站、鹹陽秦都站
  • 車牌代碼:陝D
  • GDP:344.90億元(2016年)
  • 行政代碼:610404
歷史,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資源,地熱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交通,人口,經濟,農業,工業,社會,科技,政治,衛生,教育,文化,戲劇,工藝,旅遊,唐順陵,陽陵,千佛鐵塔,

歷史

區境夏為有扈氏轄地,商代封予帝嚳時司天官吳回的後代,名程(郢)。武乙三十四年(約前1108年)賜予周王季歷。季歷子姬昌(周文王)營造豐京之前,曾居於程。周武王伐紂之後,封其弟畢公高於此,遂名畢。畢、程國中心在韓家灣鄉白廟村南漢安陵附近。
渭城區局景渭城區局景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今區境東部窯店鄉一帶建設“冀闕”宮廷。因其位於九荘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歷經惠文、悼武、昭襄、孝文、莊襄五王及始皇、二世兩帝,為秦都144年。秦始皇在鹹陽置內史統領關中諸縣。秦末,項羽西屠鹹陽,分秦內史為雍、翟、塞三國,謂之“三秦”。區境窯店以東屬塞國,窯店以西屬雍國。
漢高帝元年(前206)劉邦“還定三秦”後,在鹹陽故城置新城縣,七年併入長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復置,更名渭城縣。西漢還在境內漢高祖陵寢處置長陵縣,漢惠帝安陵陵寢處置安陵縣,漢景帝陽陵陵寢處置陽陵縣。
太初元年(前104),分長安以東為京兆尹,渭城以西為右扶風,長陵以北為左馮翊,謂之“三輔”。境內長陵、陽陵二縣屬左馮翊,渭城、安陵三縣屬右扶風。東漢光武六年(30),渭城併入長安。十五年(39),長陵、陽陵改屬京兆尹,安陵仍屬右扶風。
三國魏將長陵、安陵二縣併入京兆郡的長安縣,陽陵併入高陵縣。區境遂為長安、高陵二縣縣地。
十六國後趙石勒(329),分始平和長安在故渭城置石安縣。前秦皇始二年(352),分京兆在長陵城置鹹陽郡,轄石安等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屬鹹陽郡。46年把涇陽縣併入石安縣。太和二十年(496),鹹陽郡由長陵遷至涇水北,(今涇陽縣城區)。景明二年(501),分石安復置涇陽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在靈武縣兼置靈武郡。建德二年(573),靈武郡、縣均廢,轄地併入石安縣。隋開皇三年(583),撤銷鹹陽郡,石安縣併入涇陽縣。
武德元年(618),分涇陽、始平置鹹陽縣。宋金仍屬京兆府。元屬奉元路。明、清屬西安府。明洪武四年(1371),縣城移至老城區。民國初屬關中道,1933年改屬省。1937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渭城區夜景渭城區夜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鹹陽分區,1950年5月改屬鹹陽專區,專署駐老城區中山街。1952年12月,分城、郊設縣級鹹陽市。1953年撤銷專區,鹹陽縣、市改省直屬。1958年12月,縣併入市。1961年復設鹹陽專區。1983年10月地改市後,原市改為秦都區。1986年12月,以樂育路為界,與秦都區分治鹹陽市區。

行政區劃

街道名稱下轄地區
渭陽路社區,東明街社區,西寧街社區,儀鳳街社區,北大街社區,中山街社區,抗戰南路社區,利民社區,團結社區,旭鵬社區
東風路社區,畢塬東路社區,文匯東路社區,文匯西路社區,新興北路社區,鋼管廠社區,華星公司社區,畢塬中路社區,聯盟一路社區,聯盟二路社區,202所社區,民院社區,陝工職院社區,光輝社區
新興路街道
人民東路社區民生路社區,陝西一棉社區,陝西紡織器材廠社區,陝西第八棉紡織廠社區,樂育路社區,建國路社區,抗戰北路社區,鳳凰社區,民生西路社區,東潤花園社區
濱河社區,金旭路社區,文科社區,文林社區,三普社區,長慶昌源社區,文苑社區,望賢路社區,長慶石化社區,雙泉社區馬家堡社區,杜家堡社區,張家堡社區,鹼灘社區,任家咀社區,李家堡社區,西耳社區,金家莊社區,塔爾坡社區,日月星城社區
陝西玻璃廠社區,西電社區,三五三零廠社區,朝陽四路社區,冶家台村,渭城灣村,擺旗寨村,石何楊村,坡劉村,石橋村,龔東村,龔西村,羊過村
長電社區,渭柳佳苑社區,窯店村,劉家溝村,三義村,鄧家村,大寨村,倉張村,長興村,黃家溝村,西毛村,毛王村
正陽街道
渭電社區,秦韻佳苑社區,九張村,肖家村,東楊村,後溝村,張灣村,柏家咀村,左排村,許趙村,同仁村,楊家灣村,後排村,卓所村,孫家村,馬家堡村,怡魏村,韓家灣村,咀王村,北舍村,楊新莊村,黃家寨村,上寨村,岳家莊村,張閆村興隆村,史村,白廟村
空港花園社區,蘇家寨村陳老戶寨村,西郭旗寨村,東郭旗寨村,黃嚴村,黃家寨村,李家寨村,司魏西村,司魏東村,五莊村,新莊村,南賀村,賀家村,北賀村大石頭村,雷家村,趙家村,崔李費村,西大寨村,東大寨村,陵照村,西石羊村東石羊村,王車小村,東石村,王車大村,西石村
空港幸福里社區,底張村,閆家寨村,岩村,陶家村,布里村,朱家寨村,師家寨村,孫家村,順陵村,龍棗村,陳家村,陳馬村眭村,王村,瓦劉村,西蔣村,岳家村,郭村
北杜街道
空港陽光里社區,成任村,南杜村,靳里村邊方村南朱劉村西劉村北朱村,北里村,齊村,龍巖村,楊寨村,北杜村

地理環境

位置

渭城區位於鹹陽市區東半部,關中盆地中部,秦都區以東,渭河以北,處於涇河、渭水交匯的三角地帶。東面與高陵縣接壤;西面和秦都區為鄰;南面隔渭河與西安相望;北面同禮泉、涇陽毗連。東西長約26.73公里,南北寬約17.92公里,面積272平方公里。

地貌

渭城區地貌為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向渭河谷底傾斜,大致以寶雞峽北乾渠為界,分為北部黃土台塬區和南部沖積平原區。北杜鄉楊家寨南窯最高,正陽鄉同仁莊東南最低,海拔在514~367米之間,高差147.0米。北部台塬區劃分出台塬與塬間窪地兩類,南部平原則劃分為三級河流階地、河漫灘及河床

氣候

渭城區地處內陸,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性氣候。表現為四季冷暖分明,春季(3月下旬開始)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氣活動頻繁,易出現寒潮、大風、霜凍和春旱天氣;夏季(5月下旬開始)氣溫最高,降水量大,光照充足,夏初和伏天多旱,後期易出現大風暴雨;秋季(9月上旬開始)初多陰雨,氣溫緩降,濕度大,光照少,後期氣溫猛降,乾旱少雨;冬季(11月上旬開始)氣候變冷,乾燥少雨。

資源

地熱資源

渭城區地熱資源得天獨厚,儲量豐富,地熱儲量約2500億立方米,已勘查和規劃的地熱出水量為372億立方米,出水量大,溫度高,水質優良,持續性好,富含氡、硫、鋰、鍶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達到優質醫療熱礦水標準,極具開發利用價值。渭城區已鑿成地熱井7眼,井深1998米~3558米,水溫最高可達120℃,湧水量44.34立方米/小時~182立方米/小時,均為自流井,最大關井壓力達1.2千怕。

水資源

渭河是渭城區區的河流。由秦都區流入,經渭陽、渭城、窯店、正陽4鄉,在同仁莊入高陵縣境內。河段長25.06公里,年流量51.6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為163.8立方米/秒,即使在枯水年,年徑流量也達24.15億立方米,而且無斷流現象。

生物資源

動物
渭城區屬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的南部。其特點是:動物區繫上以古北界成分和廣泛分布種居多,東洋界成分的種數不多;森林動物貧乏,以北方農耕區的相關種為主;大型獸極少,多為一般種類;鳥類種類較多,具有南北混雜的狀態。
植物
渭城區木本植物有豆科、榆科、苦木科、木蘭科、松科、懸鈴木科、楝科、楊柳科、薔薇科等43科、81屬、131種、240多個種類或品種。其中以楊柳科、豆科、薔薇科分布較廣,塬上樹種以臭椿、中槐、泡桐、石榴、棗、蘋果等較普遍;塬下以榆、臭椿、柳、苦楝、梨、桃、泡桐等栽植較多;城區各道路兩旁普遍栽種的行道樹,主要樹種有柏、國槐、楊、法桐等。
渭城區延陵渭城區延陵

交通

渭城區域交通便利,是古絲綢之路第一站,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亞歐大陸橋的新樞紐,西鹹經濟一體化的承載者,隴海鐵路鹹銅鐵路、銀福(武)高速、西寶高速、西鹹機場高速、312國道、208省道、上林苑大橋、規劃中的西安捷運2號線、蘭池大道和橫橋等穿境而過,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坐落其中,是全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構成公路、鐵路、航空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

人口

渭城區人口數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有記載,當時為52290人;清道光三年(1823) 59600人;清宣統三年(1911) 61799人,歷時190年,共增加9509人。
中華民國後,人口增長緩慢,至1949年總人口共85179人。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至1987年底,渭城區總人口270958人,育齡婦女人數為61936人,全年出生人口8291人,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69.3% ,全年出生率為16.1‰。1990年,人口已達到306253人,41年淨增人口221074人,比1949年增加了28%。
2009年,渭城區常住人口為429900人,與2008年人口持平,出生率為9.89‰,死亡率6.09‰;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計畫生育率達到99.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8‰。

經濟

2014年,全年生產總值316.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28億元,增長5.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第二產業增加值226.04億元,增長11.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4%;第三產業增加值77.11億元,增長8.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71613元,較上年增加2405元。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5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62%,比上年提高0.73個百分點。

農業

1949年渭城區灌溉面積僅有2.3萬畝,占耕地面積7.3%,尚無農用動力機械。糧食、棉花、油料總產分別為20164噸、1021噸和150噸,單 產為85.8公斤、13.5公斤和10.1公斤。大家畜存欄8000頭(匹),生豬存欄2900頭,農業總產值1162.8萬元。
1986年,渭城區灌溉面積23.49萬畝,占耕地面積92.9%。糧食總產、單產年遞增8.99%、12. 03%。年平均向社會提供肉、蛋、奶、魚、瓜、果、菜等總值830.18萬元,農業總產值年遞增9.87%。
1990年,渭城區灌溉面積23.05萬畝,占耕地面積91.45%;庭院經濟收入近3000萬元,年收入千元以上大戶6000多戶;間作套種發展到7.9萬畝,總增收790萬元。
2009年,渭城區全年共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462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為73056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9.8%;林業產值為259萬元;牧業產值為25859萬元;漁業產值為33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120萬元。
2016年,現代都市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北京苗木、西部芳香植物園等都市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初具規模,張裕酒莊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農業增加值完成14.5億元、增長4.7%。

工業

民國初年,只有小型手工業生產,其鐵器、醬製品遠銷西北諸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僅有9家私營工廠,121戶個體手工業者,產值274.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34%。1950年後,以西北第一棉紡織廠為代表的30餘座現代化工廠相繼建成,形成以電子、紡織為主的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和專業化特點的工業體系。1990年底,渭城區工業總產值突破9億元,是1949年的290倍。
2009年,轄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44.80億元;實現銷售產值242.67億元,產銷率為99.13%。轄區內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4.439億元,比2008年下降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1.798億元。
2016年,紮實推進兩個“1113”工程,啟動實施工業千億行動計畫,有色光電、凝遠綠色建材等項目投產達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01.8億元、增長8.8%。

社會

科技

1987年渭城區成立後,科技工作按照“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積極組織實施“星火計畫”、“科技發展計畫”項目,開展民眾性的科技、科普活動。1987~1990年,渭城區共完成“科技發展計畫”項目17個,組織實施“星火計畫”項目7個,其中獲陝西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個,獲鹹陽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個,總投資697.49萬元,各項目實施後平均每年新增工業產值1504.6萬元,新增農業產值1197.84萬元,新增利稅259.13萬元。
2011年,渭城區獲鹹陽市科學技術獎項目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6項。

政治

渭城區縣委領導
中共渭區委書記
楊美樂
中共渭區委副書記
余天西、陳鋒、蒲博霞
中共渭區常委
李曉曦、邢曉明、李睿、王亞娥、馬秋實、劉向東、郭涵、郭鷹
渭城區人大領導
人大常委會主任
聶文衛
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楊存悌、杜彩玲、劉毅力、南步忠、張俊峰
渭城區政府領導
區長
余天西
副區長
李曉曦、邢曉明、成小曼、姚會林、李強、王洲
渭城區政協領導
政協委員會主席
劉軍
政協委員會副主席
牛雲科、蒲田德、梁祖一、張國鋼、姚少榮
註:以上領導均為現任

衛生

1949年以前,境內有中西醫醫務人員200餘名,只有8張簡易病床。1959年6月,市區內設立了以中醫為主的聯合醫院,並設病床50張。
1979年,轄境內有西醫醫院、衛生院、所69所,床位700多張,西醫醫務人員1300多名。
1990年,區屬醫療衛生院、所15個,醫務人員400名;中央、省、市駐轄區單位醫院17所,衛生所(室)79個,醫務人員1841名。其中中醫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43名,主管中藥師8名;西醫主任醫師6名,副主任醫師62名,主治醫師94名,主管護士31名,主管藥師20名。
2009年,渭城區共有各類醫院和衛生院(所) 37家、床位2720張、衛生技術人員4063人;渭城區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人數達146474人,參合率達92.3%。
2016年,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榮獲市級食品安全示範區稱號。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98%、98.9%。

教育

1959年,全轄境有中學8所,學生3666名。其中公辦完全中學和國中各2所,國中生2540名,高中生834名;民辦國中2所,學生120名。
周陵周陵
1976年,轄境內中學猛增至71所。其中完全中學36所,國中35所,學生19828名,教職工1226名(其中民辦教師284名)。 1978~1979年,轄境有中學47所,學生25827名。其中教育部門辦31所,國中生12566名,高中生7006名。
1984年,對中學也和國小一樣實行三級辦學兩級管理。區屬4所完全中學和城內的2所國中,鄉辦國中歸鄉直接管理。1985年,本轄境有中學43所,學生24834名。其中區直屬完全中學和國中6所,有國中生3865名,高中生5903名;鄉屬國中18所,學生8283名;企事業單位辦19所,學生6783名。
1987年,有中學41所。其中直屬完全中學4所、國中2所,鄉屬16所,企事業單位仍為19所。1980~1990年,升學率逐年增多,平均在40%左右,最高為60%。1990年,渭城區共有直屬中學6所。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國中3所。
2009年渭城區擁有學校100所,其中普通中學29所、職業中學9所、國小62所;渭城區擁有專任教師3917人,其中普通中學2000人、職業中學180人、國小1737人;共有在校生58794人,其中普通中學30584人、職業中學3500人、國小24710人。
2016年,深入推進“雙高雙普”和省級“教育強區”創建工作,鹹陽中學順利通過省級示範高中初驗,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文化

戲劇

秦腔
屬板腔體,境內地方戲的主要劇種,民眾稱大戲。秦腔傳統劇目共有400多本,其中大戲(亦稱本戲)300多本,小戲(或折戲)100多出。主要劇目有:《五典坡》、《鍘美案》、《劈山救母》、《游西湖》、《三滴血》、《麻瘋女》、《白蛇傳》等等。
弦板腔
亦稱“板板腔”。以其伴奏樂器主要為二弦、三弦和板子三大件而得名,起源於宋代,由啁戲發展而形成,是渭城區民間小戲劇種之一,多用於皮影戲。
眉戶
又稱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時“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後而形成的民間小戲劇種之一,明代開始在渭城區流傳,今猶盛不衰,並搬上大舞台。

工藝

民間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名目繁多,主要有刺繡、針織、編織、布貼、剪紙、紙紮、泥塑、面花、木雕、石雕、金燙等。其造型主要有飛禽走獸、蜂蝶蟲魚、花草樹木、高山流水、戲曲人物、民間故事、風物傳說等。
關中盛產小麥,境內以地方特色的面花工藝著稱。互送花饃,此風俗世代沿襲至今。花饃均作為禮饃和供品形式出現,源於中華民族古老的陰陽觀和周禮傳統風俗。其形狀多為動物、花卉、蔬果及吉祥圖案。花饃饋贈時間為每年的春節、端午重陽3個節令,尤其是“九月花糕”更具特色。其他如為老人祝壽、婚喪嫁娶、嬰兒滿月、忙罷女兒回娘家亦用。

旅遊

唐順陵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陵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市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西南,龍棗村東北,是中國現存風貌最完整的古陵園之一。楊氏死於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按王妃禮制修建楊氏墓冢。武則天稱帝後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后”。將墓改為陵,稱順陵。陵園分為內外二城,內城也叫皇城,為方形,四角夯土牆明顯;外城系改墓為陵後所擴建。順陵陵園南北長1264米,東西寬866米,占地面積110萬平方米。陵前現有石人12尊,石羊、石獅各一對,華表頂1件,石礎1對,蓮花座1個。東門、西門、北門各有石蹲獅1對,北門外還有石馬1對,南門有石走獅和天祿各一對。
唐順陵唐順陵

陽陵

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陵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其中出土的彩繪陶俑人物造型準確,表情豐富,出土的斷臂漢裸俑,堪稱“東方維納斯”和“東方大衛”。

千佛鐵塔

千佛鐵塔,在距鹹陽市15公里的渭城區北杜鎮,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所鑄。195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內用青磚砌築而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座正南門額上有鐵制匾額一塊,正中鑄有陽文“千佛塔”,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
千佛鐵塔千佛鐵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