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

景德鎮瓷器(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景德鎮瓷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景德鎮瓷器,江西省景德鎮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2005年04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景德鎮瓷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德鎮瓷器
  • 外文名:Jingdezhen Ceramics
  • 產地名稱江西省景德鎮市
  • 品質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05年第63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05年04月1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品種分類,歷史淵源,名稱由來,創始人,制瓷歷史,產地環境,生產情況,手工制瓷,作坊營造,現代發展,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相關人物,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景德鎮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總和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品種分類

玲瓏瓷
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並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
青花瓷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於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
粉彩瓷
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製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
顏色釉瓷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係。
薄胎瓷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景德鎮著名傳統瓷器品種中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製成。製作從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繪畫、燒制,須經數十道工序,全部採用手工,分三次燒成。尤以利坯和藝術加工最為精細。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覆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體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內,人稱之為“薄似蟬翼,輕若浮雲”。它輕巧、秀麗,做工精緻,透光性好,是中國景德鎮傳統藝術名瓷之一。
雕塑瓷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青花影青瓷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繪有幽靜雅致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麗的紋飾,稱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鎮於1983年創出的新品種,該釉色酷似白玉,花紋晶瑩剔透,釉層下的暗花與青花融為一體,使器物顯得更加秀麗、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關部門召開的技術鑑定會上,陶瓷專家們認定:該產品“具有獨創性,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是升級換代上高檔的新產品,屬國內首創。”

歷史淵源

名稱由來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新廠;老廠;樊家井;三閭廟;高新區等)。
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
景德鎮瓷器
千餘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尤其以“白瓷”最為有名。白瓷的瓷質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創始人

趙慨(304年—?)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隱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製、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製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後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誌》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內御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制瓷歷史

景德鎮瓷器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和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陶瓷生產史。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藝傭,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繫中。由於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並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嫻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緻的特點分不開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乾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元代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裡,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成功創燒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的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製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明代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湧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淨的霽青,嬌艷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明、清以後,珠山御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湧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繫,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里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製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採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產地環境

景德鎮屬丘陵地帶,坐落於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市區內平均海拔32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於與安徽休寧接壤的省界地帶,海拔1618米。
景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主要礦產有瓷石高嶺土煤礦鎢礦砂金銅礦螢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別是瓷石、高嶺土和煤炭蘊藏最具特色。景德鎮的高嶺土在國際陶瓷界都具有影響。高嶺土是陶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鎮產的高嶺土品質非常好,用它生產出來的景德鎮瓷器,曾經代表著中國陶瓷製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質,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國際上通用的高嶺土學名——Kaolin來源於景德鎮北部山區鵝湖鎮高嶺村邊的高嶺山

生產情況

手工制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行業分工極其細緻,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五項工序。
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
手工制瓷工藝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製作。它是將製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製成型方法製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將經過印坯工藝後的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使之厚度適當、表里一致。
3、施釉:俗稱“剎合坯”。它是在器坯內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之光潤。其方法有蘸、澆、吹、盪、塗等。
4、畫青花:俗稱“畫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後上釉燒成。
5、燒窯:是成瓷的最後一道關鍵工序。它是將裝有成坯的匣缽按窯位置放在窯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燒至1270--1300度,採取先氧化焰,後還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緊火、淨火三個階段,用一天一夜(24小時)的時間,把匣缽內的坯胎燒成瓷胎。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採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盪釉等技藝製作瓷坯,再採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總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採礦、每道工序都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煉泥的只管煉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鎮手工制瓷業至此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在匯集全國各地名窯技藝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並自成體系。其行業分工之細,專業化強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業所無法比擬的。從御窯廠來說,其生產組織分工相當完備,具備了制坯行業的各種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製作大小圓、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缽的作坊,還有各種輔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鐵作等。許多局部操作大都由專業性很強的工匠擔任。同時將燒、做兩行集中在廠內,設御窯若干座,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無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景德鎮在"集大成"之後,又將其精湛的制瓷工藝傳播開來,促進了全國及世界各產瓷區制瓷業的蓬勃發展。因此,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及生產體系不愧為中國陶瓷業中的傑出代表,體現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與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當地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配合城區改造,保護一批歷史文化遺蹟,把散落在市區的部分古窯場、古作坊、古建築異地集中保護,建立了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整個博覽區由古窯和陶瓷歷史博物館兩大景區組成,是景德鎮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遊區之一,也被國內外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稱為“活的陶瓷博物館”。

作坊營造

2006年,國務院公布景德鎮傳統瓷窯的營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修復鎮窯是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接保護。
砌築營造和修補制瓷窯爐,景德鎮瓷業俗稱之為“攣(luˊan)窯”,這是一種專門的技藝。攣窯一業,從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傳經營。到清嘉慶年間,其手藝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學得,並由此傳承。據載,清末景德鎮鎮窯有100多座,窯業的興盛可以想見。
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
景德鎮傳統窯爐
鎮窯窯爐的型制體量、結構比例、砌築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講究,代表了世界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鎮窯工千百年勞動經驗和高度智慧的結晶,這次鎮窯窯爐的砌築是國寶級傳統技藝的實際操作。
清代人對攣窯技藝有這樣的描述:“余嘗見其排砌磚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磚,只試三下即緊粘不動。其排泥也,雙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層磚中間兩分之,則泥自靠結砌兩路流至腳,砌磚者又一一執磚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漿,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
攣窯使用特製的窯磚和攣窯泥。
窯磚是用來砌築或修補制瓷窯爐的主要材料,一般長、寬、厚的規格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規格的條子磚和煙囪磚等。
制磚的原料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經過踩煉、成型、晾曬、燒煉等工序,最後製成窯磚。過去,磚坯一般裝進瓷窯燒成“響磚”,使用專門的圓窯包燒制。
窯爐使用一段時間後需進行修補或拆倒重新砌築,所以景德鎮有大量拆窯時留下的窯磚頭。經過高溫煅燒,夾帶著火紅色和黑釉色的窯磚頭被人們廣泛地用來砌牆、鋪路,使瓷都風貌呈現出一種獨有的特色。
攣窯泥取自於田泥,即水田表層下的泥土,因其沒有沙石雜質,具有粘性且耐高溫。田泥運到窯場後需曬乾,便於練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將泥塊化開。用水攪拌的田泥經過踩練後成為泥漿狀的攣窯泥。
景德鎮傳統瓷窯營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窯磚和攣窯泥的製作技藝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清代鎮窯的重新修復,傳統窯磚的燒制和攣窯泥製作等傳統技藝也被“激活”。

現代發展

有著2000多年制瓷歷史的景德鎮,因瓷而興,因瓷而榮。自北宋景德元年至清代,景德鎮為宮廷燒制瓷器的歷史達900餘年。
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由於昌南盛產精美瓷器,遠銷世界五大洲,且作為朝廷貢品,深受皇帝喜愛和讚譽,於是宋真宗皇帝將其年號賜予昌南鎮,並欽命進御瓷器底款書“景德年制”,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英國的李約瑟博士說:“景德鎮是全世界最早的工業城市,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前,景德鎮瓷器已成為世界性的大產業”。
新中國成立後,景瓷獲得空前發展。1949年建國以後,陶瓷工業作為景德鎮市主導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計畫經濟年代,景瓷憑著號稱擁有十大瓷廠的整體實力,依託當時中國建陶行業龍頭企業景德鎮瓷廠、江西最大的工業陶瓷企業景德鎮電瓷電器公司、一批部省屬電子陶瓷企業,景瓷在日用瓷、藝術瓷、工業瓷、建築瓷、電子陶瓷領域全面開花,並形成了規模優勢和品牌效益。無論在內銷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景德鎮均以“大而全”的“大陶瓷”生產格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景德鎮以占江西省3%的人口,上繳的稅收卻占全省的20%,成為江西省重要的工業基地。
20世紀90年代初期,計畫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傳統的陶瓷產業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症”,整個行業陷入困境,十大瓷廠開始了艱難的改革之路,但一直進展緩慢。
2007年,中國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若干意見》,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景德鎮成功申報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試點,使景德鎮踏上轉型發展的新路。
2012年,景德鎮市陶瓷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全市陶瓷企業總計50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陶瓷企業近百家,陶瓷生產、銷售及輔助配套的從業人員達到10萬餘人。僅景德鎮高新區陶瓷工業園就有入園陶瓷企業70多家,年產值近40億元。全市陶瓷註冊商標也由2008年的不到50件增加到2012年的380餘件,並擁有1件中國馳名商標、2件中國名牌產品、23件江西省著名商標、8件江西名牌產品、23件市級知名商標和139件陶瓷註冊商標。擁有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7家,創意實體近5000家。有國家級大師數十人,省、市高級工藝美術師和民間陶藝人8000多名。
2014年,景德鎮市陶瓷行業總產值291.6億元,在全國10大陶瓷產區排名第5位,占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05%。
2016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總產值由2007年的42億元人民幣,增長到366.7億元人民幣。
2017年,景德鎮陶瓷產業總產值為372億元。
2021年,景德鎮陶瓷產業總產值約516.2億元,其中,2021年景德鎮藝術陳設瓷陶瓷產值為185.3億元。

產品榮譽

2005年04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景德鎮瓷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4年12月,景德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創意城市網路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
2015年,兩件江西景德鎮陶瓷作品榮獲2015中國“陶瓷藝術100”實力榜金獎。
2018年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創新獎授獎儀式暨首屆遺產地DIBO論壇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舉行,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被授予該國際獎項。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範圍以江西省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函》(景府文[2004]41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昌江區、樂平市、浮梁縣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青花瓷、玲瓏瓷、高溫顏色釉瓷、粉彩瓷、新彩瓷。
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
景德鎮瓷器
(二)製作工藝
1.原料:選用保護範圍內所產的原料:高嶺土、瓷石、釉果、釉灰。高嶺土含鐵量在0.7至1%,瓷石含鐵量0.4至0.7%。要求原料精選,漂洗乾淨。
2.原料加工:用傳統工藝原料經破碎、研磨、過篩、除鐵、陳腐製成坯泥、釉料。
3.成型:根據不同產品器型,分別選用可塑法、澆注法、手工技藝法成型。
4.施釉:根據產品不同器型,分別選用湯釉、浸釉、沾釉、噴釉、塗釉的施釉方法。釉層厚薄得當,均無缺損。
5.燒成:高溫一次氧化――還原焰燒成。
(三)外觀特色及理化指標
1.外觀特徵。
白里泛青、色澤渾厚、瓷質細膩、釉色瑩潤、清雅透亮。加上各類藝術裝飾後,呈現各類瓷器的特色。
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瓷)
景德鎮瓷器
青花瓷:色調青翠欲滴、經久不褪;紋樣清新明麗、幽靜雅致;釉面晶瑩柔潤、白里泛青。
玲瓏瓷:瓷里顯現透亮釉紋圖案,精巧細緻,玲瓏剔透、碧綠透亮。
高溫顏色釉瓷:釉面如鏡,五彩繽紛,猶如朝霞、彩虹,美不勝收。
粉彩瓷:畫底有層玻璃白,畫浮玻璃上,色彩豐富,“脂粉”柔和,紋樣凸起,立體感強。
新彩瓷:彩料直接附著瓷面,料薄而鮮艷明快,畫面明亮逼真、生動自然、不脫落褪色。
2.理化指標。
瓷體吸水率不大於0.5%。
熱穩定性:(指餐飲器皿)從160℃至20℃熱交換一次不裂。
鉛、鎘溶出量:鉛溶出量不大於1.0毫克/升,鎘溶出不大於0.2毫克/升。顯微結構游離石英含量8至22%,莫來石含量20至30%,玻璃相含量為50至60%。

專用標誌使用

在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景德鎮瓷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相關人物

陳聖發
景德鎮第一位獲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利坯項目代的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9年,陳聖發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炎生
先後被景德鎮市政府和江西省政府授予“手工制瓷技藝優秀傳承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9年,王炎生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曹開永
景德鎮市第一批四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也是景德鎮市唯一進入剮坯項目非遺傳承人名單的藝人。
2009年,曹開永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余雲山
2009年,余雲山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蘭國華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古彩大盤《梅林曲》獲第八屆全國金獎;2010年古彩《春色滿園》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莆田);2009年古彩《花開四季》外交部作為國禮贈送;2008年古彩《金雞牡丹》被評“中華民族珍品”獎,為國家文物局收藏;2006年古彩《春回大地》被評奧運禮品“最佳藝術風格金獎”,並作為國禮贈送薩馬蘭奇先生;2010年古彩《綠梅小鳥》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2012年,蘭國華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黃雲鵬
中國古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古陶瓷鑑定、仿古專家,其擅長繪製元、明青花,並對歷代古瓷原料配製、成型、裝燒等工藝研究頗深。其先後出版了《景德鎮古陶瓷紋樣》、《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黃窯說瓷》等著作。20世紀80年代初,參加仿製的元代和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先後三次獲國家和部級優質產品獎;2001年,其仿製的元青花三顧茅廬圖罐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07年,其領銜精仿的大雅齋款粉彩瓷器被故宮收藏。2005年中國政府贈送給台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禮品瓷“仿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仿清乾隆粉彩壽桃紋天球瓶”正是佳洋“景德皇窯”瓷。外交部常選購由其領銜仿製的古瓷精品陳列於中國各駐外使館。
2012年,黃雲鵬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李文躍
國家高等院校教學名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二級教授、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生導師。現任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精品課程《陶瓷粉彩裝飾》主持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深圳文博會評審、景德鎮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景德鎮畫院副院長、景德鎮粉彩藝術研究院院長,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陶瓷文化藝術大師。他將粉彩瓷的粉潤柔和之秀美與墨彩瓷的清麗雅致之意韻融為一體,創立了頗具個性的“粉墨彩瓷”裝飾。主要著作有《景德鎮粉彩瓷畫藝術》、《圖案與裝飾基礎》等。
2012年,李文躍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鄧希平(女)
50多年從事陶瓷顏色釉研究、創新工作,創新了40多種顏色釉,複製出可生產的傳統顏色釉瓷器品種達1000多個,代表作“300件郎紅釉美人肩花瓶”多次被選作國家主席出訪禮品,是景德鎮唯—高溫色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唯—高溫色釉國家級專家,唯—高溫色釉國際金牌得主,被譽為景德鎮陶瓷顏色釉“女王”。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生成就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傑出專業人才—等功、第五屆江西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2012年,鄧希平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朱丹忱
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原景德鎮市民眾藝術館副館長,政協景德鎮市委委員、民進市委委員。中國書協江西分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景德鎮藝術陶瓷商會副會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書法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美術家稱號,景德鎮陶瓷書法家。
2012年,朱丹忱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傅長敏(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二級教授,贛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文化領軍人物,自幼在父親、著名國畫家、陶瓷美術家傅堯笙的藝術薰陶和嚴格指導下學習素描、水粉畫、國畫和陶瓷繪畫。1986年,又師從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山水畫家孔仲起、卓鶴君等學習山水繪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
2012年,傅長敏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胡家旺
2018年,胡家旺成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