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鎮窯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代景德鎮窯瓷器
- 所屬年代:元代
元代景德鎮窯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
元代景德鎮窯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燒造瓷器,不僅有聞名遐邇的青花瓷,而且將青花與釉里紅融於一體,青、白、紅、藍、藍釉白花及戧金五彩均極成功。青花瓷多系瓶、觚、尊、罐,紋飾有龍紋、牡丹與蒙恬將軍、四愛...
卵白釉是樞府瓷的一種,——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好似鵝卵色澤,故名,景德鎮窯宋代始燒,元代軍事機關樞密院在景德鎮訂燒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燒到明初。來歷 到元代瓷器,人們自然會想到元代青花,實際上,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
景德鎮窯青白釉多穆壺是元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文物特徵 通高24.9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2.4厘米 元代出現了一些符合蒙古遊牧民族生活習俗的瓷器造型,如多穆壺、僧帽壺、高足杯等。多穆壺是流傳於蒙、藏少數民族地區的盛器,藏語稱為"勒木",蒙語中稱為"東布壺",內地稱為"多穆壺"。一般用於盛...
從器形看,此藍釉大罐有明顯的元器特徵。豐肩、腹下急收無凸顯的大罐在元代是最為典型,磁州窯大罐有這種器型,景德鎮窯大罐也有這種器型。大罐脛部近底處向外撇開,也是元代立件器如高足碗、玉壺春瓶、梅瓶及一些青花大罐較為普遍的特徵。從釉色釉質看,藍中微微泛紫,青花深沉渾厚,從工藝角度看,接胎...
元景德鎮窯青花碗青花碗是一件高12厘米、口徑29厘米、足徑10厘米的元代青花瓷器,器體顯斗笠狀漸收,墎厚,足底露胎,足心見乳突,胎釉結合處火石紅濃重,且呈沙灘式,器身有細碎開片。青花為國產料,底色發青,外飾焦葉紋且不連瓣,口內及碗心飾青花勾連紋,上述特點為典型元青花特點。元景德鎮窯青花碗高12...
元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是國家一級文物。高18.7厘米,口徑4厘米,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部分用於外銷國外市場,如西亞地區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形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
此盤屬於高溫鈷藍釉瓷器。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新品種之一,它是明代霽藍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儀)、爵、小杯、盤等。裝飾...
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於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於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並有各種各樣的瓷塑。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
底徑9.3厘米 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內口沿繪如意雲頭紋。頸部為纏枝花卉,頸腹之間飾一周幾何紋,腹部主題紋飾繪兩鴛鴦游弋於蓮池之中,其下繪卷草紋,頸繪變形蓮紋瓣,足壁是重疊覆蓮。用國產青料繪畫,青花色調淡雅。胎質細白,釉色細潤,白中閃青,工藝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鎮制瓷工藝的水平。
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於河北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參見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另從罐體腰部明顯凸現的接痕分析,因元代制瓷工藝水平所限,小口徑的罐體皆由上下兩部分粘接而成,該罐的製作工藝為典型的元代產品。青花發色濃艷鮮麗,具元代(蘇麻離青)特色。器物端莊規整,釉色瑩潤,為景德鎮窯的典型產品。口徑9.2厘米,底徑8.8厘米,高22厘米,腹徑17厘米,於1996年12月4日在雅安市文化路...
景德鎮窯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元朝的文物,頤和園文管處藏。元(1279年-1368年)頤和園文管處藏 藍釉白花是元景德鎮窯燒制的珍貴品種,傳世及出土都不多。套用鈷著色,最早見於“唐三彩”低溫鉛釉中的藍釉。元景德鎮窯燒成高溫藍釉,為瓷器的顏色釉增添了新品種。在此基礎上,明、清兩代相繼創燒出回青、灑藍、天藍...
元代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在青白瓷基礎上創燒的一種高溫白釉瓷器。元代卵白釉瓷器起源:元代卵白釉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鴨卵而得名。過去由於傳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見在模印紋飾間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銘文,故又有樞府釉的別稱。“樞府”即“樞密院”的簡稱,是元代掌管軍事的最高機關,...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由於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斷被發現,才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其實元代制瓷工藝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鈞窯、磁州窯、霍窯、龍泉窯、德化窯等主要窯場,仍然繼續燒造傳統品種。而且因為外銷瓷的增加,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大型器物增多,燒造技術也更加成熟。景德鎮窯在制瓷工藝...
4厘米 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採用貼花和串珠式裝飾手法構成覆鐘紋和如意雲頭紋,並飾“壽比南山”和“福如東海”的吉祥語。腹下部貼有花卉裝飾。串珠式裝飾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裝飾題材和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出土環境 1963年北京崇文區龍潭湖元代翰脫赤墓出土 ...
元景德鎮窯影青印花盤是元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3.6,口徑17.7,底徑5.5 敞口,斜腹弧收成圈足,圈足極淺,外底心略突出。內底心印有荷花紋,外圍一圈弦紋。弦紋與內壁上方的一圈雲雷紋構成的空間中,由六條凸棱構成六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成肩形,每個空間內均印有花卉,或...
外壁頸部飾蕉葉紋,腹部兩戟間繪折枝菊紋,足部為覆蓮瓣紋。青花色澤濃艷,白胎砂底,無釉處見火石紅色,釉色光潤,白中閃青。為景德鎮窯製品。瓷觚始見於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燒制。出土環境 1962年北京新街口元大都遺址北垣牆基下元代文化層出土 1970年北京市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 ...
景德鎮窯青花松竹梅紋葵口盤是元(1271-1368)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72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13.4厘米 葵式口,淺腹,平底。盤中心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 。胎體輕薄堅硬,青花色澤淡雅,白釉閃青,是元代青花器中的精品。出土環境 1970年北京後英房元代遺址出土 ...
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罐為元朝時的陶瓷器,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重量:5270g 尺寸:高27.5cm 口徑20.7cm 底徑18.6cm 元青花的興起,對中東地區的需要密切相關。因此,傳世所見元青花瓷尤以伊朗阿特別爾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堡托布卡比·薩拉依博物館的收藏最豐富。典型元青花瓷的圖案裝飾大都分較多層次,...
盞托為一套茶具。盞撇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乳狀臍。托盤敞口,中間盞座凸起,高足外撇,足內無釉。盞內壁口沿繪卷草紋,內底飾纏枝花卉,外壁繪纏枝菊,托盤內繪有纏枝牡丹,外繪蓮瓣紋,頸部繪重疊蕉葉紋。青花呈色濃艷。胎質堅硬,釉色白中閃青。出土環境 1970年北京市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 ...
景德鎮窯青白釉乳釘刻蓮紋三足爐是元(1271-1368)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文物特徵 敞口,淺腹,平底,底部承以獸面三足。內外施青白釉。內心及外底均無釉,口沿及近底處各環飾一周整齊的乳釘紋,外壁刻串枝蓮花。器表釉色光潤,造型別致。出土環境 1973年北京安定門外元大都遺址出土 ...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箇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