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派

晚唐詩派

晚唐詩派是指標榜學晚唐詩的近代詩派。領袖人物為樊增祥易順鼎。他們著重學習晚唐詩人李商隱溫庭筠韓偓,從韓偓香奩體”入手,好作艷體詩,追求對仗工巧,隸事精切,詞采富艷,詩風典贍華靡,工整綿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唐詩派
  • 代表人物樊增祥易順鼎
  • 形式:對仗工整、詞采富艷、隸事情切
  • 詩風:典贍華靡、工整綿麗
  • 學習對象:晚唐詩人李商隱、溫庭筠等
  • 體裁:詩歌
晚唐詩派,相關閱讀,

晚唐詩派

標榜學晚唐詩的近代詩派。領袖人物為樊增祥易順鼎。他們著重學習晚唐詩人李商隱、溫庭筠、韓偓,從韓偓“香奩體”入手,好作艷體詩,追求對仗工巧,隸事精切,詞采富艷,詩風典贍華靡,工整綿麗。樊增祥自稱“性耽綺語”,“學詩自香奩體入”。學詩之初,“積詩千數百首,大半小倉(袁枚)、甌北(趙翼)體,其餘皆香奩體也”。又說“三十以前,頗嗜溫、李,下逮西崑,即《疑雨集》、《香草箋》,亦所不薄”(《樊山全集》續集第26卷)。易順鼎詩以“近於溫李者居多”,“以學晚唐者為最佳”。近體詩“惟以裁對鮮新工整為主”,晚年“益縱情於舞榭歌場”,詩“多冶遊之作”(陳衍《石遺室詩話》)。屬於這一派的主要詩人還有三多、李希聖曹元忠等。
晚唐詩派
三多,字六橋,又署鹿樵、可園。滿人。曾官綏遠、奉天都統,杭州、庫倫駐防大臣。為樊增祥詩弟子,工於隸事,極似樊。所不同者,詩多邊地莽蒼之氣,善以滿蒙方言入詩。有《可園詩鈔》。李希聖(1864~1905),字亦元。湖南湘鄉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官刑部主事。詩大多為七律,專學李商隱。有《雁影齋詩存》。曹元忠,字君直。江蘇吳縣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曾官內閣中書。詩亦專學李商隱,其工妙不下李希聖詩,有《北游小草》。

相關閱讀

唐詩派別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盧綸李益  特點:題材多青山白雲、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於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絕五律、五古。代表作:王維:《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浩然:《過故人莊
代表人物 高適岑參盧綸、李益。 特點: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嚮往與情懷。 代表作:高適:《別董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像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獨酌》、《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現實詩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點:詩歌藝術風格沉鬱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代表作:《三吏》、《三別》、《兵車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鑑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⑴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⑵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①,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餘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入聲字。按現代漢語說,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字屬平;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後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我們舉《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平仄格式。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作這類詩,只是鑑賞前人作品,那么關於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
七言絕句,我們舉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來看: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 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五言律詩,我們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是除夕之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則。律詩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七言律詩,我們看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
寥落殘魂倍黯然,霜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再荊門郢樹煙。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則,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延長),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出句與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初唐時期已經齊備,到盛唐時期就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