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姓(晉氏)

晉姓

晉氏一般指本詞條

源出於姬姓,晉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漢族貴族姓氏,是中國周朝晉侯的嫡系後裔子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姓
  • 源出於:姬姓
  • 地位:中國一個古老的漢族貴族姓氏
  • 屬於:中國大周王朝晉侯的嫡系後裔子孫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十一言通用聯,歷史名人,晉 騭,晉 爵,晉文公,晉鄙,晉馮,晉灼,晉暉,晉應祖,晉應槐,晉調元,晉臣,晉國柱,晉德慧,

基本介紹

晉[晉,讀音作jìn(ㄐㄧㄣˋ),亦可讀作jiàn(ㄐㄧㄢˋ)]
晉姓
周成王姬誦時期,唐國(今山西省翼城縣西)有亂,周公旦平滅之。周成王把唐地封給弟弟叔虞,人稱唐叔虞,太史公在史記中稱晉唐叔虞。“桐葉封弟,玉成諸侯。”這個兄弟相睦的著名典故,說的就是成王幼年與諸弟中對叔虞最篤,曾在與叔虞玩耍時以桐圭封地的一段佳話。唐叔虞傳長子姬燮,燮未襲爵時人稱燮父,所以又有姬燮父之稱。因唐人有晉水,改唐為晉,姬燮改稱晉侯,姬燮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晉侯,即第一個稱晉侯的人是姬燮。
自是晉文公以春秋五霸之功,開晉國二百多年獨霸春秋的中原霸主之稱,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傳奇。後來晉國政權逐漸落入晉之公族、公卿大臣們手中,直到戰國時代三家分晉,最後一任晉靜公姬俱酒被遷為家人,遷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居住,在此世代繁衍。靜侯姬俱酒的後代懷念晉國昔日霸主中原號令諸侯的時代,遂以國名為姓,就是晉氏。

姓氏源流

晉(Jìn )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典籍《文韻》記載,晉國本是唐叔虞的後代,後代以晉為氏,稱為晉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周武王的第六子叫姬叔虞,是周成王姬誦之弟。周成王執政時期,唐地有亂,周成王滅之,遂封姬叔虞於唐,以教其民。唐地為上古堯帝時期之故墟、殷商時期的古唐國之境,姬叔虞成為唐地首領之後,建有唐國,世人因此稱其為“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省翼城西鄉寧聞喜東北、翼城東南一帶地區。傳至姬叔虞之子姬燮即位執政時,因唐國境內的太原南面有條河流叫晉水,所以姬燮就將國都遷到晉水之濱,並將唐國改名為“晉”,由此建立了晉國,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一帶地區。晉國在整個西周、春秋時期曾在歷史舞台上煊赫一時,特別是在晉文公姬重耳執政時期,銳意改革內政,大力擴充軍隊,先後消滅了楚、秦等國,成為繼齊桓公姜小白之後的春秋霸主,稱霸中原,並對中原西北部地區地區的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傾軋愈演愈烈,相互殘殺,傳二十代君主之後,王室急速衰敗,政權旁落,國家最終被幾大貴胄氏族集團所分裂,在春秋末期被晉公族和大臣趙、魏、韓三家勢力所瓜分,而晉國末代君主晉靜公姬俱酒被趕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居住,王公之族亦皆被廢為庶人,晉國自取滅亡。
晉國滅亡之後,其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晉氏,世代相傳至今。晉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叔虞為得姓始祖,該支晉氏的正確讀音作jìn(ㄐㄧㄣˋ)。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晉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晉史,是西周初期由召公奭所設定的官吏,是專職監督和管理井田的官吏中的一員,負責督導井田的保護,就如同今日國土資源部的耕地保護司官員,當作物青苗期時,則日夜監守,禁止人等踐踏耕地,其權可大至禁止王侯驅馬在田間馳行,不得已必須通過耕地時,只準“提馬而走”,即慢慢地通過農田,並記載某諸侯在某日時通過井田,上報王室。在兩周時期,管理土地而不隸屬於地官府司者,僅晉史一例,而是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可見當時周王室對發展與保護農耕制度的重視程度。這在典籍《周禮·夏官·田仆》中有記載:“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注》鄭司農云:晉,猶抑也。”這裡的晉史就如同禁史,古代“晉”與“禁”二字可互假。
在晉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晉史氏、晉田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晉氏、史氏、田氏、井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晉氏的正確讀音作jìn(ㄐㄧㄣˋ)。

源流三

源於職業,出自西周時期制晉工匠,屬於以祭祀器皿名為氏。晉工,是西周時期設定的職業工匠,專職製作“晉鼓”。晉鼓,是西周禮制中不可或缺的金樂,是以青銅製作的一種打擊樂器,晉鼓一擊,所有的樂器演奏皆停止,晉鼓二擊,所有的樂器演奏皆繼續,晉鼓三擊,所有的樂器演奏重新開始。因此,晉鼓是周王朝典樂中的指揮棒,為樂魂,如同今日交響樂隊中的定音鼓。西周建立,即設定有專門製作晉鼓的工衙,所制之晉鼓除了周王室及其貴族之外,還定製給各分封的諸侯,其規格、音律與王室一致。專職製作晉鼓之工匠,即稱晉工,身份地位皆受周王室和各諸侯敬重。在典籍《周禮·地官·鼓人》中對其有記載:“以晉鼓鼓金奏。《注》鄭云:晉鼓長六尺六寸。”
在晉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晉工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晉氏、工氏、鼓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晉氏的正確讀音作jìn(ㄐㄧㄣˋ)。

源流四

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制晉圍工匠,屬於以兵器名為氏。晉圍,是兩周時期出現的兵器附屬檔案,最早是一種護箍,用來保護長大打擊型兵器的兩端在擊打時不至於開裂,兩端皆有“晉圍”的兵器就稱之為殳,後逐漸成為殳、槍、矛、槊、鉞、叉、鈀、钂等長兵器的柄尾端必有的固定護箍,以青銅製作的即稱“銅鐏”,多鑄雕成兇猛神獸的獸首狀,如睚眥、饕餮、渾沌、窮奇、檮杌、熊羆、虎豹、兜犀、阿羅等等。這類兵器附屬檔案統稱為“晉圍”。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圍多用於將領的兵器上,小兵卒的兵器上沒有。製作晉圍的工匠亦稱“晉圍”,是兩周冷兵器時代不可或缺的軍工之一,隸屬於冬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中有所記載:“凡為殳,去一以為晉圍。《注》鄭云:晉謂矛戟下銅鐏也。”
在晉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晉圍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晉氏、圍氏,後其圍氏又有改稱諧音的韋氏、魏氏、衛氏、蔚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該支晉氏的正確讀音作jiàn(ㄐㄧㄢˋ),近讀作jìn(ㄐㄧㄣˋ)亦可。

得姓始祖

晉唐叔虞。根據《文韻》記載,晉國本是唐叔虞的後代,後代以晉為氏,稱為晉氏。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周武王第六子叔虞受周成王封於唐,稱為唐叔虞,他的兒子燮繼位之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傳到二十代,子孫就以國為姓。古代晉國,西周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鄉寧聞喜東北,翼城東南。春秋時晉文公當政之後,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先後消滅了楚、秦等國,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晉國政權逐漸旁落,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晉靜公被趕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居住,他的子孫就是以晉為姓。故晉氏後人奉唐叔虞為晉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晉氏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八位門閥,望族出平陽郡、虢郡。晉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晉姓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位於今山西省翼城的唐與朝廷對抗,被周成王派軍伐滅,成王封其弟弟叔虞於此地,負責管理遺民事務,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其子孫中就有以國名為姓的。晉國的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晉國也強盛一時。春秋末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國君被趕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其子孫居住於此,所以後來在此地,也就出現了晉氏。據《姓纂》載,周叔虞封於唐,傳至子燮父,徙居晉,稱晉侯,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晉氏。山西省晉姓按姓氏人口統計,晉姓居全省第118位。據《姓氏考略》載,晉姓望族出於平陽(三國魏置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虢郡(漢置弘農郡。隋廢郡為弘農縣,屬陝州。隋末復置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仍於盧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於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郡。乾元元年,復為虢州,以弘農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天寶領縣六,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師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五百五十三里)。
今山西省臨汾市(古稱:平陽),山西省的夏縣,山西省晉城,河南省鄲城縣吳台鎮晉老家、晉菜園,河北省的寧晉縣,安徽省的蕪湖市全椒縣,山東省的淄博市、聊城市、萊蕪市,菏澤市曹縣,陝西省的韓城市,貴州省的赤水縣,湖北省的襄樊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廣東省的東莞市等地,均有晉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晉氏望出山西臨汾之平陽郡。
虢 郡:亦稱虢國、虢州。原為周姬姓國,春秋時期有三:東虢國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後為鄭國所滅;西虢或在今陝西寶雞一帶,為秦國所滅;北虢國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一帶,為晉國所並,然後置弘農郡。隋朝時期廢郡為弘農縣,屬陝州;隋朝末期義寧元年丁丑(丁丑,公元617年)又併入鳳林郡,仍於盧氏,後置虢郡;隋大業十四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置為弘農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戊寅,公元618年),再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鼎州,移虢州於河南道;唐開元初年(癸丑,公元713年),以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為弘農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為虢州,以弘農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虢州領六縣。唐朝末期移到今河南省靈寶縣一帶。元朝時期併入陝州,虢郡不再。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虢國堂:以望立堂,亦稱虢州堂、虢郡堂、弘農堂、靈寶堂。
廉潔堂:資料有待補充。
貞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譜文獻

四川簡陽晉氏族譜九卷,首一卷,(民國)晉光□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九冊。註:始遷祖為[明]晉福、[明]晉壽,先祖為[春秋]晉康侯、晉安侯、晉國侯、晉文侯。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雲南、貴州、四川晉氏字輩:“之康晉聲玉世友其德廷運光華良兆榮紳方維安緒必達恆新天錫蕃庶鵬舉鴻超葆謨培烈材毓賢招同宗炳耀學顯名標昌隆嘉瑞桐蔭恩膏”。
雲南晉氏字輩:呈忠修述,思善奇方,家崇孝友,世育賢良;延輝大業,學主紅彰,德宜親首,榮宗照祥。(家譜提供:晉家偉
安徽全椒晉氏字輩:“明元聖青松翠綠廣梧桐”。
晉氏一支字輩:“尚純培龍興敦本起瑞祥”。
晉氏一支字輩:“……學傳宗計泗克……”。(安徽宿州)

宗祠用聯

四言通用聯

好古樂道;
養士給資。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京兆人晉馮,明帝時官京兆祭酒。好古樂道,後被班固推薦給東平王劉蒼。下聯典指宋代人晉應祖,任知州時,每月拿出公帑(Tǎng音倘,指國庫中的金帛)二十千資助貧窮的讀書人。
著書文士;
樂道名師。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尚書郎晉灼,河南人。著有《漢書音義》。下聯典指東漢京兆祭酒晉馮,京兆人。好古樂道,班固薦之於東平王。

七言通用聯

捐俸活命傳美德;
勸民入學廣政聲。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館陶知縣晉調元,大飢之年,捐俸煮粥活民,備受稱道。下聯典指宋代房州知州晉騭,以軍墾救荒,修制軍器農具,創學校,勸民入學,免其役稅以獎之。頗有政績。

十一言通用聯

教開墾以足軍人,不呼庚桂;
了帑錢而給士子,無慮水薪。
——佚名撰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晉應祖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晉勝事典。

歷史名人

晉 騭

宋朝的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時,遇上兵亂,百姓鬧饑荒,他令軍隊墾荒種田,至秋大熟豐收後,倉廩富足,遂將糧食分給百姓,免其徭役。他還修建學校,讓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書讀。而且還召集鐵、木匠,為百姓改良和修理農具。

晉 爵

明朝文官,又能帶兵,文武雙全,性格剛正,後來討厭官場,就回鄉去了。

晉文公

名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獻公次子。驪姬之亂,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歷經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惠公死,懷公繼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歸晉,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趙衰等人,整頓內政,增強軍力,使國力復強。平周王室王子帶亂,迎周襄王復位,以尊王為號召,樹立威信。城濮之戰大敗楚、陳、蔡三國軍,會諸侯於踐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晉鄙

(公元前?~前257年待考),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魏國將領。晉鄙是著名的魏國將領,驍勇善戰,且精兵法,就是為人比較呆滯。
周郝王五十七年(秦昭襄王贏稷四十九年,趙孝成王趙丹八年,魏安釐王魏圉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晉鄙奉魏王命率軍援救。旋以魏王畏秦而奉命停駐盪陰(今河南湯陰)。由於晉鄙傻乎乎地堅守魏王命令,禁軍出動,後來信陵君魏無忌竊得兵符,派手下的大力士朱亥將晉鄙一錘擊殺。信陵君遂奪其軍權,率兵成功往救趙國。

晉馮

(生卒年待考),京兆人。著名東漢朝時期大臣。漢明帝執政時期,晉馮官任京兆祭酒。他好古樂道,後被著名的漢史家班固推薦給東平王劉蒼。晉馮曾與劉歆揚雄、段肅等續撰司馬遷的《史記》。

晉灼

(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晉朝大臣,古音韻學家。官至晉朝尚書郎,著有《漢書音義》十七卷,對古代自先秦至漢朝以來的諸多漢字之淵源、讀音、釋義等有精闢解釋,發揚了古音韻學派。

晉暉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末五代時期將領。

晉應祖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任知州時,每月拿出公帑(國庫金帛)二十千資助貧窮的讀書人。

晉應槐

(生卒年待考),字植吾,號似齋;山西洪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吏部驗封司主事,歷文選司郎中,掌選事,屢拒權臣請託。高拱掌內閣,應槐致書拱,得以遷升,累官至左僉都御史巡撫寧夏。

晉調元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明朝年間館陶知縣,大飢之年,捐俸煮粥活民,備受稱道,民間建有調元祠念之。

晉臣

(生卒年待考),明朝大臣。

晉國柱

(生卒年待考),明朝學者。

晉德慧

(生卒年待考),字維哲,號晉山。著名清朝學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拔貢。由教習授浙江上虞知縣,調仙居縣。捐俸倡建橋樑二十洞,長三十六丈,題謂“樂安橋”。後歸田講學,六十歲卒。 著有《晉山制藝》、《越東集》、《詅痴集》、《涉趣園群書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